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交易所并购潮波及亚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 05:45 中国证券报

  

交易所并购潮波及亚洲
△大阪证券交易所股价被持续爆炒
交易所并购潮波及亚洲
△大阪证券交易所近来处于并购旋涡之中本报记者 李豫川 北京报道

  伦敦

证券交易所(LSE)24日表示,他们至今没有像有关媒体报道的那样收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发出的收购要约。这家拥有317年历史的证交所最近一年以来一直深陷并购流言,而实际上真正对其发出收购要约的只有德意志证交所、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和美
国纳斯达克
股票
市场三家。

  纽约证交所CFO纳尔逊上周表示,纽交所目前没有财务负债,完全具备并购的财务实力,并在四处寻找合适的并购目标。另外,纳斯达克股票市场CEO格雷菲尔德日前也透露,他正争取与伦交所CEO克拉拉·弗尔斯会面,具体讨论并购一事。

  与此同时,席卷欧美的证交所并购之风也波及到了亚洲,特别是新加坡交易所、香港证交所和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交易所。

  新交所最易得手

  今年一度有传言新加坡交易所与纳斯达克展开并购谈判,该股一度大幅上扬。不过新加坡交易所否认了上述传言。截至目前,新交所股价今年已上涨超过40%。

  但部分机构投资者显然对整合趋势寄予厚望,包括富达投资、巴克莱环球资本、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DAM)在内的多家资产管理公司均大笔增持了新加坡证交所的股票。据悉,这些买盘是建立在对新交所可能与其他交易所展开合作、或成为并购对象的预期基础之上。

  今年4月初,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表示将考虑允许战略投资者收购新交所5%或更多股权,这让那些对并购充满期待的投资者更加信心十足。目前,新加坡金管局旗下的投资基金SEL持有新交所约24%的股权,新交所任何战略合作都需获得新加坡金管局的批准。

  港交所可能被立法禁购

  目前,港交所上市企业总市值接近10万亿港元,在国际证券交易所的排位已上升到第8位,与法国、德国交易所仅一步之遥。2005年港交所融资能力仅次于纽约、伦敦、多伦多三家证券交易所,其融资额是亚洲交易所中的绝对第一,已位居全球股市的第四位。

  分析人士称,港交所是全球成长性最好的交易所,应该牢牢地掌控在香港的手中。香港媒体日前报道,鉴于目前交易所并购风潮日盛,香港已有立法会议员建议,香港应以立法的形式禁止港交所被收购。

  不过市场人士也指出,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竞购伦交所主要是出于布局欧洲的战略考虑,近期应该不会有吞并港交所的意愿。另据摩根士丹利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与9家全球性交易所27倍的平均市盈率相比,新交所2006年的预期市盈率为23倍,香港交易所的预期市盈率则在35倍以上。相比之下,港交所的价格会比伦交所和新交所贵,相信竞购者也将不得不考虑这样的财务因素。

  大阪证交所股价遭爆炒

  东京证交所拥有日本全国94%的股票交易量。但它尚未公开上市,东京证交所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提升其电子交易系统,改善前期“活力门”丑闻给外界造成的不良形象。另外,该交易所总裁西室泰三念念不忘的还有被搁置已久的上市计划。

  不过,由于东证所的IPO短期不会实施,因此外资并购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了日本第二大金融交易市场———大阪证交所。该交易所成立于十七世纪,最早从事大米交易。后来逐渐发展为衍生产品的专业交易市场。目前大阪证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只有1058家,不及东京证交所的一半,但由于有包括

丰田汽车和佳能公司在内的多只蓝筹股在大阪证交所上市。该市场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2万亿美元,仅略低于纳斯达克市场的3.8万亿美元。

  目前,大阪证交所47%的股权掌握在外国投资者手中,例如富达投资公司(Fi-delity Investments)就持有大阪证交所近10%的股权。这些海外投资者通常比日本投资者更愿意出售手中的股权。

  近两个月来,大阪证交所的股价上涨了近一倍。市场人士表示,投资者期待纳斯达克或其竞争对手吸纳大阪证交所股份,为进军庞大的日本市场铺平道路。

  此前,大阪证交所曾与纳斯达克有过合作:1999年,两家交易所联合组建了面向小型高成长型企业的市场。纳斯达克后来从合作中撤出,但双方组建的这家现名为Hercules的市场仍在吸引着大量初创企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