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今年房价增幅有望回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 05:45 中国证券报

  

今年房价增幅有望回落
《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预测

  今年房价增幅有望回落

  专家开出增加供给、取消经济适用房和使用经济手段的新药方

  本报实习记者 高建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出版的《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昨日在京发布。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房价长期上升的走势不可逆转,2006年房价增幅有望回落。专家们给政府宏观调控开出了增加供给、取消经济适用住房和使用经济手段的三大药方。

  房价长期上升走势不可避免

  蓝皮书指出,由于土地一级市场全面实行了招拍挂的出让形式,土地价格将会保持增势。同时,受城市化以及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需求能力与供给能力相比仍然有余。因此,我国房地产价格长期走势是上升,而不是下降。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在发布会上表示,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住宅基本需求、改善需求双上升的趋势决定了今后几年中国房价总体上升的趋势。

  中国房地产协会原会长杨慎在会上也表示,从房地产的特点来讲,上升是它永恒的趋势,因为房地产所用的土地资源永远是不可再生的。他指出,大幅度降低房价,在我们国家住房需求和住房供给个体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难以实现。现在的总体情况是需求大于供给,这还要延长一段时间。

  2006年房价增幅或将回落

  蓝皮书指出,由于国家政策向中低价位商品房倾斜,房地产市场环境有利于抑制房价过快增长,2006年房价增幅有望回落,但中低价位商品房供给或将持续紧张。

  2006年,国家将继续增强土地对房地产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高档住宅供地将受到严格控制。同时,2006年土地供应比较充足。2005年未完成开发的土地面积17447万平方米,按照2005年的月均开发水平可以满足10个月的开发需求,加上2006年的土地供应,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应该比较充足。同时集体建设用地有可能直接入世,这将改变人们对房地产用地供给的预期,主要购房群体从高收入向中等收入家庭转移。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景国表示,2005年经济适用房投资增幅继续下滑,前11个月一直保持两位数负增长,这一投资结构势必影响2006年市场商品房的供给结构。开发商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高档商品房更符合开发商的商业追求。因此,尽管国家要求大力改善2006年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供应结构,但是如果地方政府实施力度不到位,中低价位商品房紧张的供求关系将难以改善。

  专家开出三付新方

  在发布会上,专家们对抑制房价上涨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开出了增加供给、取消经济适用房和使用经济手段的药方。

  牛凤瑞认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根本途径一是增加供给,二是减少需求。在现阶段,住房首先是生活必需品,减少住宅需求既不合时宜又不现实。因此调控房地产要以增加住宅有效供给为主导目标。供给的增加是价格稳定的基础,我国房价控制主导型仍然是政府掌控的公共资源以及税率、利率等必要手段和经济手段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所以,多建房、建好房,比如节能、节地、环保、耐用,提高房屋的性价比,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应该是我们调控房价过快上涨的物质基础。

  牛凤瑞还表示,宏观调控要坚持住房改革的方向,适时取消经济适用住房。他表示,经济适用住房是作为取消福利分房后的一项过渡的政策,在住房改革上曾经发挥一定积极的作用。搞经济适用住房对于目前降低商品房市场的价格是有好处的,但是这一政策不仅在执行过程当中存在着不规范,而且对于正在形成中的正常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造成一种严重的扭曲。其一,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执行中存在着腐败和低效率。其二,相当大一部分的经济适用住房满足的是改善住房需求,而不是基本的需求。因此,以财政补贴来补贴部分居民的住房改善会造成新的不公平。

  杨慎表示,政府宏观调控时要注意使用经济手段。他说,去年要稳定房价,采用的调控措施,一个是紧缩信贷,一个是减少土地供给。紧缩信贷就意味着放贷减少;减少土地供给,就把土地供给减少了。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减少,必然使价格上涨。因此,政府调控的目标和调控的措施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要尊重市场规律。如果用行政手段的有形之手来打压经济手段的无形之手,就容易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