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欧佩克丧失定价权 高油价利空未尽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 02:45 中国证券报

  

欧佩克丧失定价权高油价利空未尽现
财华社 邝社源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20日在出现历史最高交易价格后收盘时有所回落。纽约商品交易所当天到期的5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22美分,收于每桶71.95美元,盘中曾出现每桶72.49美元的历史最高交易价;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6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55美分,收于每桶73.18美元,盘中曾出现74.22美元的历史最高交易价。

  油价高企不下,与供不应求有关。专家一般估计油价在短期内将在55-65美元徘徊上落,但这两年内极有可能上试75美元的中期高位,长线的目标价是100美元。甚至有投资银行认为,油价将会上升至105美元一桶,并说中东油源随时会受阻停产,影响全球政经局势。油价高企,有人认为是市场炒作推高所致;不过行内人则认为油价急升是因为全球油产已进入见顶期,供应不继,加上全球人口不断膨涨,石油供应只会一年比一年紧张。

  欧佩克无力调控油价

  据统计,1968年为全球石油发现量高峰年,其后至今每年的新发现量都是每况愈下,目前全球每年用油300亿桶,其中新发现80亿桶,相当于每年用油的四分之一。自1968年之后,每年我们都是在吃220亿桶“老本”, 而且愈吃愈深。

  沙特的石油产量尚未“见顶”,

伊拉克和伊朗因过去十多年被美国石油禁运而“幸运”地未被全面开采;其它国家如俄国,墨西哥,委内瑞拉,挪威及美国等都已经过了“见顶” 期;北欧的北海油田,美国的阿拉斯加油田、中国的大庆油田等都早已全部见顶向下。

  早在1956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金克勃就提出,美国石油最高发现期是在1930年,40年后即1970年美国本土石油产量将“见顶”,其后将迅速下滑至完全依赖进口度日,其后证明他的理论预测完全正确。克勃1974年指出,全球石油产量大约在21世纪初会“见顶”,这将会是全球石油危机的开场序幕。

  前壳牌石油全球勘探总经理金宝博士,前法国国家石油公司全球首席勘探总裁金拉克拉里博士,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教授理查德邓肯等国际级专家学者都一致认同,2005年至2010年左右全球石油产量将见顶,其中偏差(包括人为因素、减产及提价)不会超过5至10年,跟随而来的是油价急升,石油供求失衡,直至最后用尽为止;就算欧佩克国刻意增产也不会永远推延这个“顶峰”,只会维持一段短暂“平顶期”,之后更会急促下滑。

  欧佩克成员国控制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储量及日产全球近一半所需,但全球真正的剩余石油储量比估算的要少,原因是各国政府及大石油公司基于本身利益,很少发表其真正石油储量的正确资料。石油界对欧佩克国能否长久可以增产表示怀疑,因为除沙特及阿联酋外,其它成员国都早已全力生产,何来有空间去再增产。目前欧佩克日产达每天3,100万桶,为极限的90%以上,基本上欧佩克国已对油价失控无能为力。

  高油价负面影响尚未显现

  假若油价长期高企在40美元以上,全球经济增长将削弱0.5%,而每10美元的升幅,亦将带来同样的锐减;在个别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其影响将会更大,因为发展中国家以制造业为主,油价占成本一重要部分,油贵则利润减少,部分工厂或行业会支持不住而倒闭,直接影响全国生产总值;反观以服务为主、以高科技为本的美国,高油价对它反而影响相对少一点,主要是出现在交通运输成本上;据知目前每一美元油价升幅,全美飞机用油费用每年就增加开支达3亿美元。

  高油价最大受害者是中产阶层,固定收入里面

能源开支所占比例日重、要减少其它日常购买开支来抵销,直接拖慢市场增长,影响出口及就业情况,恶性循环将打击中下层阶级的收入与消费能力。

  美元自2000年以来已贬值三成,而美国利率自2004年6月以来已上调15次,港元虽然与美元挂钩,目前港、美之间尚有息差,但迟早要看齐。目前,

美联储(FED)极为关注高油价可能引发的高通涨重现,触发利率往上。专家担心通胀与利率会突然急升,因为目前高油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尚未浮现。

  由于美元币值目前处于低水平,变相减轻了非美元区国家的油价压力,因为这些国家的币值相对升值,对冲了油价的升幅,所以美元、油价和金价这个铁三角一直互相制衡;当日后美元币值回复正常水平,非美元区国家面对高油价就会感到巨大通胀压力,引发加息潮;目前尚难以预料油价在60美元以上是否会陷全球于经济衰退之中,但其风险存在,正如1973-74年及1980年油价引起经济衰退一样。

  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高油价已将这个世界带进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国际政治经济台阶,重新排列国与国之间的政经利益关系,有如财富现正由工业国转移到产油国一样的大调整,中国包括香港的经济将会受到考验。

  △欧佩克的油价影响急剧下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