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如何看待当前的“产能过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 05:45 中国证券报

  

如何看待当前的“产能过剩”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年末,有关部门强调,根据对重点行业的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钢铁和电解铝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有潜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单纯从近期公布的国家经济数据可以看出,部分被列入“产能过剩”的行业确实存在着产能大于实际产量和消费量、库存增加的现象,但是如果深入思考数字背后蕴含的复杂因素,就会发现对“产能过剩”的论断及其经济影响,需要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估。

  一定“过剩”是经济平稳增长的需要

  产能和实际产量、实际消费量存在着一定的富余。但是富余产能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是“过剩”,是对资源的浪费。在相对平衡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过剩”产能的。例如,因为有了“过剩”的电力产能,电力紧绷时期的电力设备才可能进行更为谨慎的检修。另外,一定程度的“过剩”产能,也是推进企业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最为重要的推动力。

  同样,造成产能和产量之间差距的最重要原因是由这些行业自身特点决定的,其产品供给的弹性很低,产量的大幅提升不仅需要增加人工、原料等可变成本,而且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包括增加设备、生产技术改造等,这意味着产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因而这类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相对充足的产能,或者说是“产能过剩”,以应对需求的突然增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刚开始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扩张时期对于工业原材料的需求扩大十分迅速,对于这种需求的暴发式增长幅度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比率来衡量,因此,生产厂商需要保持一个相对高的产能储备,以应对这种暴发式增长。

  另外,产能也并不等于产量,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还需要根据市场环境进行灵敏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相应的产量。对两者之间应当进行适当的区分,避免误判。

  要区别产能总量与有效产能

  从整体统计的数字来看,产能大于产量和消费量,但是对产能根据产品进行细分,发现产能过剩的状况集中于低附加值产品和技术落后产品,我们可以把这些产能视为“无效产能”,而高附加值产品部分普遍存在着产能不足的状况,需要进口才能弥补需求缺口。这些行业大部分新增的产能,其主要投入方向为改善行业产品结构、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和提高行业生产效率。不对产能的实际构成进行考察,而将原有产能和新建产能进行简单相加必然会得出产能过剩的结论。

  造成产能和产量之间差距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生产厂商、地方政府和项目审批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由于设立生产项目需要获得项目审批部门的审批,过程十分繁杂,项目的论证等环节需要大量时间,而且还存在不确定性,往往会使企业失去潜在的发展机会,迫使厂商同项目审批部门进行博弈,在项目申报时,尽量高报产能,为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在实际建设和生产时,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产量,增加了自身的灵活性。因此,项目审批部门这次产能过剩行业调查获得的数据来自于各生产厂商上报的数字,这其中存在很大“水分”,有很多厂商虚报自己的产能,提高自己的规模,而地方政府希望新建项目的产能越大越好,因为这不但代表着他们的“政绩”,而且意味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纳税能力,产能也代表了当地的经济实力,便于增强自身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吸引力。

  客观判断存货与产品价格

  除了产能与实际产量之间的差距之外,有关部门判断产能过剩的另一根据是一些行业不同程度存在存货上升、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率下降的状况。根据统计数据,这些行业的存货水平确实有不同程度的增幅,

钢铁业的增幅最高达51.7%,只有铜和汽车的存货出现了负增长。但是衡量企业存货水平的另一个更加科学的指标———存货可销售天数,除了焦炭行业外,全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存货可销售天数除了反映产量和销量之间的差额外,还考虑了日销售量的影响,在存货增加的基础上出现了可销售天数的减少,说明产品的日销售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产品并没有出现积压情况,从这一角度来看,可能只有焦炭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比较属实。

  产品价格的下跌和企业利润率的下降主要是和2004年的数据进行比较,但是2004年我国对经济的紧缩已经开始,此前供不应求的局面也由于产能的扩大得到了缓解,因此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价格在2004年达到了阶段性高点。而2005年年末的价格与高峰时的价格相比,必然会下跌,企业的经营利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从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看,有关部门得出的一些产业产能过剩的结论,可能有不少部分未必是符合实际的,除了焦炭、电解铝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之外,公布统计数据的其它行业的运行情况基本正常。

  产能过剩未变成大规模库存

  除了根据对产业的调查数据,有关部门得出全面产能过剩的结论还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思维惯性,认为产能应该等于产量,过剩的产能必然会转化为产量,导致产量大于需求,形成产品过剩。2004年的宏观调控之后,根据以往的时间推算,产能过剩的现象应该在2005年末出现。但是实际经济运行的状况与有关部门的结论有明显出入,主要原因是

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
信息化
程度也明显提高,企业对于市场的反应更为灵敏。

  一个原因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生产企业对于市场变化趋势的判断能力大大增强,能够较为灵敏地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避免产生过多的存货。

  另一个原因是我国银行业的深化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开始发挥对企业的约束作用。这一轮宏观调控与以前数次相比,明显的不同就是这一期间正好伴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迅速推进,以前的不良贷款往往伴随宏观调控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在这一轮调控中延续,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并没有随着宏观调控而大幅增长,而是保持着稳步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进步。

  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今天,有关审批部门往往会高估自身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而低估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力;容易夸大市场机制的缺陷及其影响,在对于产能过剩的有关判断方面,尤其需要警惕这种倾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