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当代艺术日渐走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 05:44 中国证券报

  

当代艺术日渐走红
△陈逸飞 《夏日(苏州)》 26.2万美元刘东

  2006年的艺术品市场开局不温不火,少了几分热闹。大家都在冷静的观察,艺术品拍卖泡沫化地说法也此起彼伏,直接反映到拍卖场上就是成交价明显要“理智”得多了。而在这期间,3月31日在纽约举办的《亚洲当代艺术:中国·日本·韩国》专场却以其成交额折合人民币过亿而大获成功,并且中国当代艺术品在整场拍卖中独领风骚,其中张晓刚《血缘
:同志第一百二十号》、岳敏君的《狮子》、张晓刚的《航海员》分别以97.92万美元、56.48万美元、48.64万美元位居成交价格前三位,并且成交价格前十名均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自我”

  当代艺术家如张晓刚、岳敏君取得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令人意外,自八十年代以来,他们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人物。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吸收中国民间画像的风格,通过传统“全家福”的合影图式,使人联想到儒家宗亲传统与六七十时代的血缘关系。画面人物的呆板、平静的表情,和整个画面无笔触的平滑、冷静以及中性的灰色调构成一个整体,使“大家庭”肖像系列成为一种中国人缩影式的肖像,即由家族成为统治特色的社会,带给中国人一种特有的沧桑感———常常被命运捉弄,甚至常遭不测的政治风云,却依然平静如水,充实自足。

  而岳敏君则以其鲜明的形象和风格特征在中国当代艺术界里占有独特的位置。这一位置不仅是一个“自我形象”放大的位置;同时也清晰地显示出某种市场化的

商标性的特征。岳敏君从90年代初就在画布上着意一个有夸张意味的大嘴笑面人的塑造,近年来这一形象蔓延到其雕塑和版画领域里。这样的形象有时独立出现;有时又以集体的面目亮相。“他”开口大笑,紧闭双眼;动作夸张,但却充满自信。“他”总出现在某种场合中。这些场合可以说是10年来中国文化发展与争斗的空间与背景,其中有关于生存状态的、有关于成长历史的、有关于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有关于男女性别的、有关于全球化下的经济与政治事件的。但所有这些场合都在这种笑面人的放大夸张下变成了一场场的游戏,在这样的形象中,眼睛总是紧闭的,外界发生的事似乎并不重要。某种自恋、自信、熟识一切而无睹的自己占据着世界的中心。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自我”。

  偶然中的必然

  中国当代艺术在此时集中井喷,与其说是无心插柳倒不如说是必然的结果。这样的作品,在它出现的初期,所遭受的无不是挑剔的眼光和不解或者不屑的目光,在国内鲜有人买进,内地和海外拍卖行也都无心经营。而这一代的艺术家成长于一个中国市场经济政策开始实施并加速发展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一个世界经济繁荣的时期。在国际艺术市场的视野中,这些作品却正是兼具中国元素与时代风格于一身的艺术品,于是当代艺术品大量流到国外,许多国外的藏家和美术机构手中的中国当代绘画、雕塑多达千件以上。到了2003年之后,人们似乎回过味来的时候,各拍卖行纷纷介入,价格也连连刷新,后来者唯有望画兴叹了。

  这次苏富比也成功吸引三十多名中国人专程赴纽约参加首拍,中国买家的价格购买都在中上价位,这也从侧面折射出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走,而自己不能够心平气和,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去认真地发掘一些真正有潜力的画家呢?上个世纪开放初期,国外藏家到中国来大量买进古玩字画,导致现在拍卖市场上高价成交的拍品相当大部分是海外回流的,而近二十年优秀的当代艺术品又大量流到国外,现在再由国内买家陆续高价购回,这不能不让我们颇感郁闷。

  如何选择当代艺术品

  那么我们如何去选择当代艺术品呢?这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的确,当代艺术范畴太大,作品鱼龙混杂,很难让人一下子理出头绪,但是判断一个作品是否有收藏价值,有几个标准确实不容忽视。

  首先是有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当代艺术似乎总是和传统背离,实则不然,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不可能是横空出世的,一件好的艺术品,必然是在有所本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创意,展示出更多的个性。一块画布上乱涂几笔,一块空地上乱堆一些垃圾那不是艺术。其二就是作品是否提出了当代文化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是否具有现实主义的观念。其三,一件作品如果表现的视角是从中国现代社会情境中提炼出来,并且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和图像等来进行表达,传统元素与现代主义接轨,那么这件作品无疑就是一件好的作品。而能够创造这样作品的艺术家,则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