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从“商品短缺”到“产能过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8日 05:45 中国证券报

  

从“商品短缺”到“产能过剩”
配图/万永

  文/徐胜源

  春节以后,沪市大盘在1300点下方盘整了两个多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从行业周期上分析,一些机构投资者认为:股市“‘千三’鸟飞绝”,主因是产能过剩,机构
对周期性行业资本市场的表现心里没底。自然不敢大举上攻。

  的确,我国经济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短缺经济”是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而“产能过剩”则是市场经济常见的现象。对我们来说,“短缺”相对熟悉,“过剩”还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对“产能过剩”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清醒的认识。

  我国是在1996年第一次出现产能过剩的,目前又出现了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国家发改委官员日前指出:我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等七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比如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但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

汽车行业产能已过剩200万辆,但还有在建能力220万辆,拟建能力800万辆。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了产能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那么,怎样看待产能过剩呢?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从“短缺”到“过剩”是历史的一个进步。诗人郭小川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曾“奢侈”地梦想:“革命胜利了,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烟”。新中国成立了,“三支香烟”的梦想很轻松地变为现实,但由于技术和体制的因素,“短缺”始终像恶魔般地纠缠和困扰着我们———粮票、油票、布票、副食本、工业券以及春节每人供应二两瓜子、半斤花生的故事,对40岁以上的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地经历过的。

  “钢铁元帅”如何“升帐”,一直是革命领袖日思夜想的大事。如今我国钢铁产量早已雄踞世界的“珠峰”,并有了上亿吨的产能过剩———要知道,钢铁年产量达到一亿吨曾是当年数百万“钢铁战士”梦寐以求的理想。现在,许多产业都出现了过剩,很可能还会继续演绎某些“把牛奶倒入大海里”的悲剧性的故事,但这是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是一种进步而不是倒退。

  其次,我们还应看到,“过剩”是推动企业竞争和并构重组的动力。一个行业如果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企业就没有竞争压力,就无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遏制。我国家电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逐渐出现了产能过剩,当初的价格大战和部分企业的破产倒闭还引来激烈的争议,但经过市场残酷的优胜劣汰,不仅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为GDP和就业做出了贡献,而且更使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了“竞争”带来的福利———能够“货比三家”并“称心如意”地购买到质优价廉且丰富多彩的家电产品。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当经济出现周期性产能过剩时,市场就会自发地通过企业间的并构重组来缓解过剩的压力,通过如管理学家熊比特所说的“创新”(破坏性创造)得以“凤凰涅槃”。过去我国经济主要靠政府的“关停并转”来消除过剩现象,这样虽然见效很快,但成本也很高。现时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正在提高,通过市场化的兼并行为,可以消化过剩的产能,并提高产业的效率。

  当企业家对周期性“过剩”现象有了深刻的教训、经验乃至预见以后,“过剩”问题自然就会减少,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效力所在。可以预期,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一些产业的企业并构重组活动将比已往任何一段时期更加如火如荼。

  第三,如果宏观调控得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过剩”是不会引起我国经济大起大落的。“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只能减少过剩,而不能消弭过剩,如果消弭了过剩,经济也就丧失了活力。

  其实对我国经济来说,“过剩”是相对的,结构问题才是最突出的问题。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当规模,坚持有保有压,优化投资结构,防止投资过快增长”,这就指出了宏观调控的方向———在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也不必过度担忧———因为中国有13多亿人口,有巨额的居民储蓄,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优势,只要加大力度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进一步提高市场化运作的程度,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强化投资的市场约束;同时积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热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断拓展农村广阔的市场,产能过剩是能够较平稳地被消化掉的。

  国家发改委官员日前指出:我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等七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比如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但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

  “短缺经济”是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而“产能过剩”则是市场经济常见的现象。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我们来说,“短缺”相对熟悉,“过剩”还比较陌生。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了产能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那么,怎样看待产能过剩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