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汽车业 春寒中期盼盈利升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 10:52 中国证券报

  

汽车业春寒中期盼盈利升温
本报记者 张莲娜 北京报道

  汽车行业能否在2006年走出盈利持续下滑的寒冬?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今年汽车产销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钢材、煤电油等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总体盈利就有可能出现起色;而今年在政策、经济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影响盈利好转的不确定因素,也不容忽视。

  产销增长无悬念

  “从去年下半年起,汽车行业在产销和盈利方面就铆着一股劲儿,正在逐渐释放。”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对今年汽车行业总体情况表示乐观。

  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6315家汽车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895.64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0.65%,然而,增产不增收,利润同比继续下降了24.33%,降幅比2004年增加了18.38个百分点。

  贾新光认为,汽车行业今年将延续2005年产销增长势头,也许增幅会很大,产销的高增长会减缓很多的成本压力,今年整个汽车行业盈利下降或许会趋缓,甚至止跌。原材料方面,他认为宝钢不一定能真正推动新一轮的钢材涨价,这是由于前几年国内冷轧薄板生产能力差,国际市场供应紧张,所以钢材一度涨得非常厉害,而这两年国内冷轧薄板项目上的多,供求基本平衡。

  中信建投的宋炳王申指出,汽车产销量肯定会继续增长,但不会太多,增幅能达到15%就算比较乐观的了。而目前呼声最高的钢材涨价,对汽车企业的影响大约滞后半年左右,这是由于汽车企业能够从原料储备、供货合同等方面得到一些保障,全年成本可能与去年持平。

  一月份轿车的产销量分别为27.84万辆和29.55万辆,环比下降5.14%和10.73%,同比增长64%和93%。轿车仍是我国汽车行业保持增势最强劲的拉动力量。国泰君安的张欣认为,从轿车的总体需求看,不仅数量比较大,而且购置第一辆车的占七八成,更

新车辆的已经提高到二三成,这是个好的现象,有利于维持汽车产销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天相投资的陈桥宁认为,国内汽车市场变化很快,很难准确把握,应以平常心态看待市场变化。他指出,如果单从某个时点利润变化的角度看,其实2005年四季度汽车行业利润已经从大幅下滑转变为正的增长,而且预期2006年一季度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行业效益有望走出低谷,而这个趋势能否持续、持续多久,值得关注。

  一家经济型轿车的生产厂商也向记者强调,“量”对企业今年的盈利状况很重要。他坚定地说:“只要量能上去,就不愁利润。”他认为,对经济型轿车来讲,燃油涨价、

燃油税、消费税、解除“限小”都是有利因素,因此,企业今年仍会专注于经济型轿车,加强老产品升级和新车型上市;他们也注意到,现在国内一些大汽车企业、外资企业也在向小排量车型渗透,今年的竞争也许会比较激烈。但他认为,小排量汽车价格调整的空间已经很小,盈利水平在今年是能够有起色的。

  不利因素影响大

  在汽车产销量增长疑问不大的同时,部分人士更看重目前存在的一些影响盈利的不利因素。

  “增长的产销量中很多都是小排量车型,行业整体盈利下降的趋势还没有改变。”张欣认为,钢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持续涨价,能源方面也放出了“涨价风”,电价改革、煤电联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这些都直接成为加大汽车企业生产成本的压力,而且燃油涨价的影响很大,消费者

购车意愿会受到压制,有些人会改买小排量的,有些人索性就不买了。他认为,汽车企业改变盈利状况可能还不到时候。

  贾新光指出,北京计划上半年提高城区停车费、一些城市酝酿收“拥堵费”等情况的出现,对汽车行业的发展都不是好兆头,会影响到汽车厂商的盈利水平。网上有调查表明提高停车费会影响1/3—1/2的人的购车欲望。另外,如果燃油税出台、油价上涨,都会进一步影响汽车销量。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汽车工业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汽车生产能力增长到800万辆左右。这让贾新光更感到担心。他指出,2004年汽车被列入“过热行业”后,随着汽车信贷停掉、经销商资金收紧,银行贷款收回,汽车行业的产销和盈利都受到了影响,因此,担心所谓“产能过剩”今年会再度被“忽悠”起来。

  贾新光认为,不考虑市场情况去发展汽车生产能力,肯定要过剩,但我国汽车市场和以更新为主的发达国家汽车市场是不同的,必须要有适当过剩。考虑到生产能力的建设是五年一个周期,开工率也不会达到百分之百,产能就要留些余地,而且市场也会有变化,生产能力过剩一些对竞争也有好处。他呼吁,即使汽车行业真的存在产能过剩,也不要折腾市场,应该压缩没有产品、没有资金的生产项目,而生产和消费领域的资金不该抽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