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学者诚信岂能成为“利益筹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 10:46 中国证券报 | |||||||||
文/吴学安 时下,媒体动辄搬出“学者访谈”、“专家视点”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专家、学者们的学术诚信似乎正在大幅度地滑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各项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正在逐步引导房价理性回归之时,一些专家学者纷纷抛头露面通过媒体发表诸如“房价只涨不跌”、“房市还要火红20年”等力挺房价的高论。譬如,
应该说,在当今社会里,拥有专家、学者头衔的人,不仅社会地位比较高、身价不菲,而且这种身份和地位,也能为他们带来得到广泛认同的诚信度。但让人痛心的是,时下,一些专家学者们正将自身的诚信当作换取利益的“筹码”。比如,面对扑朔迷离的房市,少数专家学者散布的“只涨不跌”的奇谈怪论,尽管说得天花乱坠、娓娓动听,其实明眼人不难看出,他们只不过是在转弯抹角地让人掏光自己的腰包罢了。可见,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与那些甜言蜜语引你购房的售楼小姐相比,充其量只是多穿了一件“专家”、“学者”的外套。其实,这些专家学者出卖“诚信”的方式很简单。房地产商需要借助他们的身份为自己误导消费者的龌龊行为当“幌子”,而一些专家学者自甘堕落,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在我们普通人的心目中,所谓专家学者理应是学术上颇具造诣、道德上堪为楷模的受尊重群体。但某些专家学者们拙劣的表现更多的像是“作秀”。而这种“学者秀”直接玷污了专家学者得以安身立命的良知道义和学术操守。时下,他们除了在风云变幻的房市中,逢场作戏、兴风作浪外,在其它经济领域也用尽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伎俩。譬如,国内一家专搞环境研究的权威机构,经过一番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科学结论”:国内城市环境污染并非是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一时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在很快有媒体揭开其中的“内幕”:原来,这项环保研究课题是由一家汽车厂商资助的。还在“苏丹红”、“高露洁牙膏”、“雀巢奶粉”、“甲醛啤酒”等事件风波中,那些专家学者飘浮不定、前言不搭后语的说辞中,不难看出,背后总是有一张利益之手在支撑。难怪,一些主流媒体发出这样的感言:专家学者们“别卖了科学精神”! “专家视点”、“学者访谈”之所以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御用工具,是与这些专家、学者们将学术诚信作为待价而沽的“利益筹码”密不可分的。如面对危机四伏的房地产市场,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们与开发商等利益集团结成利益共同体,蒙蔽视听、误导公众,以至于所谓的学术自由与公正自然蜕化变质。所谓的“专家视点”、“学者访谈”尽管有专家“说话”、学者“在场”,但知识分子应有的理性和操守却缺席了,这实际上是学术的失语、诚信的缺失,而专家学者们为了一已之利出卖诚信,心甘情愿地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吹鼓手,一旦成为一种现象,哪怕是在专家学者群中只占极少一部分,就足以让整个群体为此蒙羞。更主要的是,如果知识群体出卖学术诚信成为一种时尚,必然会成为一种不断扩散的病菌,使得那些真正恪守学术操守的学人心理失衡,潜心钻研学问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痛苦的抉择。 应该说,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于诚信的理解和遵守是有差别的,而专家学者出卖学术诚信,无疑将导致学术自戕、文化自贬。当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走近生活、贴近群众,进入公众视线时,人们不仅要强调学术道德的自律,而且更要善用制度性的他律来共同维护专家学者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或许只有靠制度性的措施,实现专家学者的“去利益化”,使他们不再成为利益的“俘虏”,我们才能从“专家视点”、“学者访谈”中真正能够聆听到坚守科学精神又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资讯,如此既有益于社会又裨益于学术,不啻为双赢之举。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