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能不能先替投资者买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 10:26 中国经营报 | |||||||||
当市场重回千点的时候,市场中关于救市的呼声却廖若晨星。无独有偶,流通股股东参与股改表决的热情也正如潮水般退去。据统计,流通股股东的平均投票比例只有30%左右,最低的甚至不到13%。我们从投资者的沉默中读到六个字,哀莫大于心死。 管理层没有沉默,11月1日,国务院批转了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本身对上市公司现存问题的揭示不可谓不透,相关解决方案的针
意见虽好,还要市场喜欢!在《意见》中,对赖账大股东的讨债令也好,要求地方政府的托市令也罢,都没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比如《意见》中提出:严禁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对已经侵占的资金,务必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人们都清楚,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产由来已久,拿了别人的银子既不会丢官,也不用坐牢,谁还会把装在兜里的钱再掏出来。到了2006年如果钱回不到上市公司账上,板子打到谁的身上?《意见》中又提出,地方政府可对危机上市公司进行托管,地方政府凭什么为一家公众公司卖单?投资者的赔偿该向谁索要?诸多问题得不到明确答案,市场信心自然难以恢复。 立竿见影的办法也不是没有。半是玩笑地提个建议,国家财政可以拿出一笔专项基金,专门解决证券市场中的疑难杂症,清理大股东中“困难户”的欠账问题,上市公司的互相担保问题,中小投资者的赔偿问题。也就是先由该基金充当第三方代偿,或打折收购相关疑难债务,再由该基金向相关债务人追索。由此,市场人气必将大振。 当然,为了防范旧病复发,还要有《提高证券市场监管质量意见》,规范监管的行为,提高监管效率,树立监管威信,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做策应。否则,这个基金规模再大也会坐吃山空。兹事体大,也毫无经验借鉴,但鉴于证券市场上特事特办的先例已有很多,多此一举,似乎也无伤大雅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