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系列之二 中小企业融资:有多少“爱”可以期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 10:11 中国证券报

  记者石朝格

  尽管央行、银监会与商业银行都在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四处“奔走呼号”,但是这扇紧闭的大门要想真正打开还须假以时日,大多数中小企业认为,这份“迟来的爱”并不是一味灵丹妙药,能包治百病,其执行起来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

  “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日前在国研中心主办的一次论坛上,北京某医疗设备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向记者表示,“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产品种类不可谓不多,但是一旦你找上门去,就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条件而被拒之于贷款的大门之外”。

  作为一家中型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该总经理助理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情,在去年

宏观调控的时候,他所在的企业每个月都有资金断裂的可能,“那时,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跑了5家银行”,非但钱没有着落有时还要被人家奚落一顿。也是,也不看看是什么关头。

  的确,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已达成一种共识,无论是在信贷紧缩抑或是信贷宽松的宏观政策下,想要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简直就是一个“奢侈”的想法。在国有

商业银行每年动辄数万亿元的贷款总盘子中所分得的贷款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国内商业银行贷款的总盘子中它们也仅占到16%左右的份额。

  更重要的是,国内商业银行一般都对中小企业执行最上限的贷款利率,有时年利率甚至超过10%,即便如此,是否放款仍然是个问题。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想到了典当、租赁、私募基金等“非主流”的融资方式,这虽然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往往还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今年上半年,北京某印刷企业总经理王宽就曾有过这方面的尝试。“都是被逼的。”在电话的那一头,王宽向记者抱怨,眼看企业就无法运转了,但是在某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的“厂商银合作模式”贷款申请从总经理——副行长——行长就被“PASS”掉了,于是他找到典当行,以高达20%的资金成本度过了难关。

  其实,这笔200万元的资金只在他手里“呆”了一个月,就如数的归还给典当行,再加上40万元的“利息”。

  王宽坦言,像他们这样的企业是指望不上银行的,有限的优惠政策,其实对大中型企业则会变得更为“优惠”,更何况在目前“宽货币,紧信贷”的大趋势下,想要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更是难上加难。

  而发展资本市场、启动风险投资、组建民营银行等措施又至今没有多大起色;典当、租赁、私募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的涉及面又有限,短期内难有大的进展。其他方面亦是如此,像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公共财政政策等,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身上就会“变形”,而且其他企业往往比它们更容易获得这些支持。

  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应该从自身挖掘潜力,开辟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融资之路。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企业重组专家张春霖博士日前指出,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企业信用能力偏低,财务等制度不健全,而这归根到底就是企业治理体制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除了银行、担保等外部条件的优化以外,企业自身也必须完成从“基于关系”的企业制度向“基于规则”的企业制度的转换,即,吸收职业经理人员实行专业化管理,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

  “在融资难的问题上,中小企业扮演了一个委屈的角色。”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副司长狄娜告诉记者,实际上,在解决这一问题上,企业自身同样大有可为。

  具体而言,作为企业一方首先是转变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不应该老是把目光盯在银行贷款上,不少企业的融资中有80%甚至更高来自银行贷款,如此高的贷款率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更使其处于资本链上脆弱的一环,中小企业应放宽眼光,积极拓展风险基金、出售股权、上市等多种融资渠道。

  此外,企业也要善于向银行推销自己,主动与银行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向银行反馈真实的财务信息,建立与金融机构的长期信任关系。有了诚信,信用担保机构敢作担保,银行敢贷款,融资难的问题才能真正缓解。

  综合来看,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企业自身还大有文章可作,尤其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更加大胆地尝试新的思路,或许真能等到“拨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