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米塔尔舞步之我危机我卖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 10:42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本刊记者 李中东/文

  “我从来都把华菱与米塔尔并起来看,而不因为彼此相差1个百分点的股权就说‘我老大你老二’。我们的合作是耗子拖木楔——大头在后头。”湖南华菱集团董事长李效伟在接

  受记者采访时信心满满。

  2004年,中国钢铁企业已达871家,一个城市有几家、十几家钢铁企业已不是个别现象。钢产量60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却只有11家,仅占全国的37.13%。中国这个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最大钢铁集团——宝钢集团只在世界排名第五。

  形势压迫之下,早在2003年6月,华菱就一直在寻找强势战略投资者。新日铁、阿赛洛、韩国浦项制铁、澳钢联等世界知名钢铁企业纷纷进入视野,但最终尘埃落定米塔尔。

  尽管“市场换技术”的观点已经从多年前受到推崇转为如今遭人诟病,但李效伟仍愿意力陈它的种种好处:在此次股权转让中,米塔尔与华菱集团还签订了铝锌合镀、DRI、造船板、汽车板等6项技术合作。华菱集团的装备水平世界领先,且70%以上都是全新的,但是应用技术却是“软肋”,而引进米塔尔的6项技术全属“填补空白”级别,也是当前华菱管线推进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所急需嫁接的。“对我们来说是正中下怀。”

  李效伟认为引进的当然不止技术。“20多个亿的股权转让金进来,2005年米塔尔公司协助华菱管线采购300万吨

铁矿石将降低采购成本6亿—9亿元人民币,华菱管线进入营销网络后的运输成本最少下降了4亿元。还有比这更实在的吗?”

  在与米塔尔的实际合作过程中,李效伟的危机感更深了:“两相比较,差距很大。应该好好地研究米塔尔的管理方式。”

  有研究米塔尔的人士认为,这是一个暗藏后手的并购。华菱只是米塔尔挺进中国市场里的一颗马前卒。在米塔尔未来的中国布局中,华菱似乎并不能承载争夺最主要消费市场的任务。华菱管线并非一个合适的并购目标。它的规模太小,离运输方便的海岸线有700公里之远,且处在中国运力最为紧张的铁路干线之一——京广线上。米塔尔此番打破了以往在全球 “控股收购”的惯例进入华菱只不过是急于在中国钢铁业踏入一只脚而已。

  也有观点认为,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冲动,最终促成了这桩交易。

  “华菱管线的市盈率为6.4倍、市净率为1倍左右,而近邻日本的钢铁类

股票市盈率为10倍左右,市净率在1.5倍左右。”更有观察者说“对华菱管线的估值已严重偏低”。

  “主动危机”的华菱陷入了危机吗?

  华菱集团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主动危机”史。1997年合并组建华菱集团时,湘钢、涟钢、衡钢正值“风雨飘摇”之际,华菱集团解决危机的思路是走资本运作的道路。1999年7月,华菱管线17540万股A股上市,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以年均30%、40%以上的速度增长,确立了其“娄底板、湘潭线、衡阳钢”的专业化分工格局。

  那么这一次呢?“无论是罪人,还是功臣,我都不会放弃与国际巨头对接的机会。”李效伟态度坚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