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宏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21:41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作者:方泉 近一个月来股市持续低迷,基金经理看淡大势的观点几近形成共识。理由主要是两点:其一,10送3的对价水平已经确立,通过股改摊平30%持股成本的预期已经形成,特别是含B股或H股公司股改方案启动,基金所持的那些含B股或H股公司的至多是让他们惜售,而他们即使有加仓的愿望,也没有多少剩余资金。其二是三季度业绩公布大半,整体上比去年同
这两点看似正确,实则过于机械、刻板。 股权分置改革尽管历经曲折,但含H股或B股公司的启动,说明这场改革正在加速深化,无论就非流通股股东而言,还是就流通股股东而言,平均10送3的对价水平对双方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利在长远的。以10送3比例测算,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有市值60%-70%的公司完成股改,现在的1140点指数事实上相当于1400点至1500点之间。即使指数静止不动,投资者也至少降低了持股成本。况且多数绩优公司的市盈率已接近10倍,低于世界主要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投资价值当然会突兀出来。大家更担心的是宏观经济的变数,普遍认为GDP的增长速度会变缓,周期性行业的周期性调整可能会加速。若从全球视野判断,中国这个正在深入进行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家,依然会在全球经济放缓甚至衰退之中一枝独秀。正像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所言:“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GDP超过10%是不妥的,低于7%也是不妥的,所以9.5%(指2004年)是比较理想的,”而2005年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上外贸因素影响,“2005年正常的速度应该是8.8%”。无论李连仲同志的预测是否精确,他透露出的中央意图却是清晰的,而党中央在宏观调控上的意图从来都是能够实现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税收上要取消外方投资的优惠政策,并没有实质上阻挡外资投入中国规模,而且QFII反复要求追加投入中国A股市场的额度,也说明外资更看好中国的增长速度和投资机会。因而,宏观经济的变数不会也不可能像基金经理们预期的那样悲观。 所谓宏观因素,固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决策中越来越重要,但也远没重要到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那种程度,至少过去14年中的两次大牛市与宏观因素毫无干系。过多地从宏观面寻找看淡依据,极有可能是缘木求鱼之举。不如回到对供求关系的分析层面。进入第四季度,资金面偏紧,投机性资金退潮可能作用更大。但资金面偏紧或投机性资金退潮,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