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行业专题--聚焦信托业 > 正文
 

金信假引资背后 江南第一猛庄艰难转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 02:09 每日经济新闻

  近日给《每日经济新闻》的回函中,香港新鸿基有限公司(简称“新鸿基”,0086.HK)明确表示,从未和金信信托在入股或合作上有过任何接触,对汪晓峰离开新鸿基之后的任何行为都不知情。此函加上十-一”前夕新鸿基发布的公开声明,给半年前沸沸扬扬的“新鸿基欲入股金信信托”一案划上了结结实实的句号。但如真似幻的金信信托引资,仍不过是棋到中局。而围绕“江南第一猛庄”金信系的旗舰公司展开的故事,高潮尚未到来。

  汪晓峰两度“引资” 新鸿基割袍断义

  这份不期而至的“离职声明”,在内地几家财经媒体上相继刊登。新鸿基在声明中通知公众:汪晓峰和黄家华已分别于2005年4月7日及2005年8月4日离开新鸿基证券,“汪先生及黄先生一切在中国内地、香港或任何地区的瓜葛均与新鸿基无关”。

  声明刊登前一周,另一桩沸沸扬扬的苏格兰银行入股金信信托”的消息,被财经》杂志证实为“金信信托董事长”汪晓峰的“发挥创造”,报道再度提及汪晓峰与新鸿基的渊源。新鸿基的声明是否与此有关,人们不得而知。但两桩引起

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的、最后又被证伪的收购案,都与汪晓峰有关却是不争的事实。

  汪晓峰,现年43岁,目前为公众所知的身份是金信信托董事长。根据新鸿基2004年5月公布的年报,汪时任新鸿基国际有限公司董事,主管中国投资银行业务。而加入新鸿基之前,汪还曾任Pacific World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亚太投资董事。黄家华的头衔,则是“新鸿基优越

理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今年3月份,媒体报道汪晓峰担任金信信托董事长时,汪还身兼两重身份:“新鸿基执行董事”,以及“金信信托增资引资和资产重组的财务顾问”。汪晓峰的特殊身份使得关于新鸿基入主金信信托的报道接踵而来,甚至有报道称,新鸿基金融集团已经与通和投资(金信信托创始人葛政控制的公司,系金信信托第一大股东)达成一致,后者有意将其所持的14033万股金信信托股份(占总股本的13.785%)转让给新鸿基金融集团。

  此事理所当然遭到新鸿基的否认。后来连汪晓峰本人也出面向媒体澄清:“我当时更多的是以个人的身份介入,并不代表任何股东方。”并表示,“新鸿基有无可能参与金信的增资扩股,只限于探讨,并没有实质性行动”。

  但一场声势更为浩大的引资行动,几个月后再度在媒体上“发生”了。这一次,汪晓峰事前极力宣扬,事后也未出面澄清。

  苏格兰银行“莫名惊诧” 金信引资悬而未决

  7月18日,“苏格兰银行正式入股金信信托”的报道见诸国内各媒体。这则由金信信托发布的消息称,苏格兰银行将斥资5亿元人民币入股金信信托19.9%,此项投资将通过旗下的苏格兰泛盈投资控股有限公司(Scargold)完成。

  汪晓峰在7月14日称,苏格兰银行入股获得股东大会通过后,自己即成为其委派的董事会代表。他还告诉媒体,泛盈投资的主要股东是苏格兰银行和英国斯嘉博集团,苏格兰银行持有斯嘉博集团50%股份,斯嘉博集团亦持有苏格兰银行的股份。今年早些时候,汪晓峰被委任为该投资公司副主席。

  而苏格兰银行日前明确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该公司从未在金信信托有过任何直接投资,并且没有任何与金信方面的直接接触。苏格兰银行持有英国斯嘉博公司(以下简称斯嘉博)19%的股份,后者入股泛盈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盈投资)20%左右,正是这家泛盈投资成为了入股金信信托19.9%的“单一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泛盈投资的股权结构。苏格兰银行更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斯嘉博持有的19%左右的股权以外,泛盈投资其余的80%的股权皆为金信信托所有。据一位接近金信信托高层的人士透露,目前注入泛盈投资的资金在逐步到位,这资金从何而来尚无法得知。

  一位当时参与入股谈判的金信管理层透露,把苏格兰银行“扯进来”,当时公司内部确有不少人有这种想法。而把泛盈投资当作引资通道的做法也比较常见,其实就是一个新成立的“项目公司”作为投资的主体。

  这位人士称,尽管苏格兰银行已经否认入股,但金信信托引入外资股东的谈判仍在进行。他透露,金信信托已停止了所有的项目,静候外资入股谈判结果。而前来洽谈入股的外资机构中,包括一些像汇丰这样的知名外资大行。

  按照汪晓峰的说法,金信信托此次之所以大张旗鼓地引入外资股东,意在提升股东及有关各方对金信的信心,进而推动其后的增资扩股工作。上述金信管理层也证实,公司高层对年内完成增资扩股至25亿元的目标是很坚定的。

  汪晓峰之所以“坚定”地引资,据知情者透露,根据葛政和金信信托“前”董事长赵海华与汪晓峰的约定,汪正式就任金信信托董事长一职的前提,是引入新的股东。

  尽管有知情者称,汪晓峰的任职可能很快得到银监会的核准,但《每日经济新闻》从浙江省工商局企业登记档案管理中心获得的资料显示,目前金信信托法定代表人仍然是赵海华。

  接近金信信托核心层的人士称,葛政急于将股权转手是因为“他不想做了”。

  葛政欲“金盆洗手” 金信信托大转型

  2004年年初,金信系掌门人葛政辞去金信信托董事长一职,由公司董事赵海华接任。2004年底,葛政欲将其所持有的金信股份悉数转让,当时转让对象是内地两家民营企业,此后新鸿基、苏格兰银行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接近葛政的人士透露,葛政欲把自己持有的金信信托的股份全部让出。

  这位人士称,自去年金信信托操刀伊利MBO(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或本公司业务部门的行为)遇挫之后,葛政深感金融业风险重重,“金盆洗手”之意已有显现。

  上述人士称,当时金信信托还曾试图给其他几个公司做隐性MBO,有的甚至已经签了合同,都因为“伊利事件”影响太大而不得不停止。

  此后,金信信托开始收缩战线,最直接的表现是,原本被葛政定义为“金信系”总部的上海金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上海金信”),已经从上海滩撤退。

  《每日经济新闻》从上海浦东新区工商局获得的资料显示,上海金信成立于2003年11月8日,法定代表人为葛政,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人民币。公司注册后的第三天,上海金信同时发生了四起股份转让,浙江和信置业和通和投资将其持有金信证券的股权转让给了上海金信,两公司所持有的金信证券的股份分别占到总股本的3.85%和10%。采用同样的手法,浙江博康医药和上海邦联科技分别将其所持有的4.13%和5.3%的金信信托股份转让给了上海金信。这样,上海金信同时持有金信证券13.85%的股份和金信信托9.43%的股份。葛政打造“金信系”新的整合平台意图明显。

  然而蹊跷的是,2003年金信信托的股权变更,至今没有反映到其工商登记资料上。在“伊利事件”后,上海金信的人员开始逐渐撤回杭州。一位上海金信前高管称,去年年底上海金信一次性裁员30%,而到目前上海金信原本1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6、7个人。“其中有些人是自己离开的,非常时期,人心思变。”

  几乎同时,上海金信管理研究有限公司(简称“金信研究”)集体跳槽也让业内为之一震。金信研究是金信信托旗下的研究机构,在业内颇有声望。今年上半年,30多名研究人员集体投奔刚完成增资扩股的成都证券,金信研究的牌照也以4亿多元的价格卖出。金信研究一位人士指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集团在进行战略收缩。

  发生变动的不仅仅是上海金信。一位接近金信信托核心层的人士透露,整个金信信托的管理层正面临“换血”,有几位葛政的旧部已经离开,其中包括金信信托董事长赵海华、总经理朱江平和前总经理谢超。

  他还透露,汪晓峰已经开始搭建新领导班子,未来金信信托将逐步做大经纪业务,缩小自营业务。同时,金信已经着手在筹备保险公司,股东都找好了,目前正等待保监会批准。

  作为信托业的“活跃分子”,金信信托的一举一动也让同行有“一叶知秋”的感觉。上海一位信托业资深人士认为,金信信托所面临的战略调整,实质上是整个信托业所要面对的问题,只不过作为一家民营公司,金信信托嗅觉灵敏,走到了前面。

  他认为,信托公司业务始终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是该行业当下困境所在,“监管部门规定了不能做什么,却没有规定能做什么”。现在属于信托公司专属业务的只有商业银行的

资产证券化托管人,这个业务的份额并不是很大,其他业务都要面对和银行、券商和基金公司的竞争,信托公司并无优势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公司只能盲目寻找盈利点,一些投机行为自然不可避免。

  “行业在,公司不在。”这位人士预言,现有的信托公司只有两条路,被收购,或者被市场淘汰。“变的话不一定有好结果,但肯定有希望。”金信信托一位高层的话意味深长。

    作者 钟宁瑶

  (本报记者方瑞典 徐磊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3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