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尚未达到稳定预期 开闸全流通IPO年内无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 11:09 《财经时报》 | |||||||||
在股权分置改革未形成稳定预期的情况下,基于全流通背景下的新股首次公开发行困难重重,年内基本无望 本报记者 焦强 虽入金秋,未必人人皆有斩获。
建设银行在香港公开发行H股令港人喜笑颜开,却使得内地投资者普遍认为,A股市场的全流通IPO(首次公开募股)即将来临。市场风传,相关部门已开始着手制定全流通背景下的IPO询价细则。 所谓全流通IPO,是指在IPO时,不再人为划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所有股份皆可流通。此前的15年间,中国股票市场因历史原因,在公司IPO时即将股份割裂为非流通及流通两部分,由此,引发了目前中国股市轰轰烈烈的股权分置改革。 按照成熟市场的理解,发行新股并不会对整个股票市场造成容量扩大的压力;但在中国,素有“扩容压力”之说,投资者往往担心新股发行将使得市场原有资金流向新股而发生短缺。 因此,当新股发行重要启动的消息传出,一时间,沪、深股市乌云密布,股指节节走低。 《财经时报》经多方了解,在股权分置改革未形成稳定预期的情况下,开闸全流通IPO困难重重,年内基本无望。 年内无望 在股市研究专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看来,从目前情况判断,全流通背景下的新股发行时机还不成熟,且可能会拖到明年。 尽管深圳中小企业板市场的上市公司现已全部公布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已初步具备“新老划断”(新上市的公司不再像老上市公司一样有非流通股)的条件,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改”方案尚未进行表决,方案能否通过不得而知。 而主板的多数规模较大、市值占比较重的上市公司亦未进入“股改”,A+B、A+H(即同时在A股和B股、A股和H股上市)公司方案在试探当中,市场对“股改”没有形成稳定的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进行全流通IPO,绝非明智之举。 在华生看来,只有当A股市场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完成“股改”,大市值公司的二级市场价格趋于稳定时,才是全流通IPO的最佳时机。他透露,目前还没有看到任何监管部门的负责人有关于全流通IPO开闸的批示、或相关机构下发的文件。 据记者了解,有关全流通IPO的问题高度敏感。证券监管部门曾邀请专家、学者就此讨论,直待临近开会前一小时才通知地点,非常神秘。 稳定的估值标准 之所以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者怕发行新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整个市场未形成稳定的估值标准。目前,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往往对于一级市场的新股发行定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而这并不科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认为,未来,一定要在二级市场有代表性的企业解决了股权分置后再发行新股,方能有相对稳定的参照依据。 他的建议是,等待市场寻找到这一参照依据,并给市场学习、消化的过程。 “预设可流通底价” 不同的学者对同样的问题可谓见仁见智。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认同在股权分置改革大模样还没出来、就谈新股发行为时过早。但在他眼里,“股改”目前面临的困境,急需推出创新模式应对,否则可能前功尽弃。 到目前为止,“股改”试点阶段的上市公司,已有12家跌破自然除权价。“股改”全面推开后,99家进行“股改”的公司中,复牌的71家中已有47家跌破“股改”前价格。 “这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方法出了问题。” 刘纪鹏给的药方是,“有必要对单一送股的对价模式进行反思”。他由此提出全新的“预设可流通底价”的改革模式,其核心是用价格锁定上涨预期,在价值提升中实现双赢。 “预设可流通底价”,是指非流通股股东为获得流通权,向流通股股东承诺的最低限价,即非流通股只有在一个价格上才可卖出。可流通底价的价格区间通常是现价和二级市场的最高价,系由两类股东博弈而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