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最具全局性的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 08:29 中国证券报

  记者尚晓阳

  走过了十个五年计划的中国经济,如今又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诸多热议中,呼声最高的,是增长方式的转变。专家预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成为“十一五”规划中最具有全局性的改革。

  成长的烦恼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需要高质量、高效率的增长方式。中国经济若不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重投资轻消费的增长方式,不仅未来的持续增长难以为继,还会诱发各种社会问题。

  数据表明,在从“六五”至“十五”的每个五年中,每增加1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元、2.15元、1.6元、4.49元和4.99元。高投资让中国的经济增长付出了过高的成本。2004年,中国GDP约占全球的4.5%,但消耗的却是占到全世界31%的能源、28%的钢材、25%的铝材和50%的水泥,以及2800多亿元环境污染损失。

  这一轮宏观调控中,通货膨胀刚刚平息,煤电油运尚未缓解,又有专家担忧投资冲动引发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高投资在拉高GDP的同时,给

中国经济出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出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棘手。今年前8个月,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高达608亿美元,全年顺差可能接近1000亿美元。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带给珠三角工人的是十年不变的工资,而巨额外贸顺差给中国惹来的麻烦可谓没完没了。中美

纺织品第六轮谈判仍然未果,外汇储备余额9月末增至7690亿美元,迅速膨胀的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并影响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力。

  与投资、出口高增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医卫、社保、环保、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滞后和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去年,城乡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6∶1上升为3.2∶1,如果把城市里的非货币收入计算在内,这个差距将更大。

  千头万绪,若以一线贯之,便是传统的、粗放的增长方式。面对日益凸显的各种矛盾、摩擦,中国经济到了变与不变的十字路口。

  经济政策的主线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这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对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表述。专家表示,公报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内容的强调,勾勒出未来我国经济政策的主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

节约型社会

  政策将着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方面,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科技进步和企业自主创新,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另一方面,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限制大规模资源出口,提高资源的使用成本。

  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转变。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连续17个月保持12%-13%的增速,专家表示,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如果加大鼓励消费的政策力度,到“十一五”末期,投资增长的速度将逐步放慢,消费出现较明显的加速增长趋势。其中,住房、汽车、服务业、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消费将受到政策鼓励。

  “十一五”期间,政府将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千方百计解决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些都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消除体制弊端

  早在十年前,“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作为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重大方针,正式写入“九五”计划中。虽然破题已经十年,但是不少地方政府仍大力发展高耗能、高资源密集和高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专家表示,未来五年,要想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到地方政府和企业层面,走出中央热、地方冷、企业冷的怪圈,必须消除制约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弊端。

  具体来说,“十一五”规划将改变对官员的考核体系,用社会发展、环保、就业、教育等硬指标,将政府职能引向加强市场监管、建设经济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来。

  与此同时,专家建议,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建立灵活的价格体系,改变当前资源价格扭曲的现状,让政府退出资源配置市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