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中信证券收购华夏证券 > 正文
 

中信布局能否渐入佳境 整合成功是关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 10:36 中国证券报

中信布局能否渐入佳境整合成功是关键

  记者  钱昊 北京报道

  汇金注资重组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建银投资接手南方证券,瑞银集团、JP摩根将分别入主北京、辽宁证券……在经受了5年的衰退与危机之后,中国的证券行业正迎来一个以并购重组为主的结构调整阶段。

  这其中,作为国内证券行业的领跑者,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以其先揽华夏、再吞金通的大手笔而为市场所瞩目。

  “国内券商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布局意识。中信证券的并购,反映了本土券商在金融业即将对外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寻找自身出路的一种探索。”联合证券并购私募融资总部专家韩楚这样分析中信证券最近的种种动作。

  争夺制高点

  在韩楚看来,国内证券业的并购风潮才刚刚开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问题券商将可能失去资格牌照,要么被强势的券商合并,要么清算关门;处于中间状态的券商,要么进行业务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否则就只好坐在谈判桌前,等待内外资并购者前来讨价还价;而类似于中信证券这类立志做“本土优秀证券公司”的券商,就必须利用自己强大的资本和背景,通过兼并之路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事实上,最近两三年来,中信证券正是试图以并购方式,来推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打造。1997年,中信证券就提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建立宏大的系统销售网络。于是,通过收购其他券商来弥补自身网点布局的“短板”,便成为中信证券的自然选择。

  早在1998年,中信证券就有过收购华夏证券的计划,甚至当时连定金都已打到了华夏的账上,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搁浅。

  2002年底成功上市后,中信证券将首次募集的17.6亿元资金中的6.78亿元用于收购青岛万通证券。2004年4月,中信证券占67%股份的中信万通证券挂牌,经过不断增持,到目前为此,中信证券在万通的股份已近八成。收购万通带来的直接利益,便是中信证券在山东地区的营业部,从2003年的4家跃升到2004年的18家。

  2004年9月,中信证券试图收购广发证券部分股权,但最终因广发证券内部员工抵制未获成功。今年8月,华夏证券重组方案尘埃落定。中信证券与建银投资共同出资设立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受让华夏证券的全部证券业务及相关资产。随后,仅一个月时间,中信证券又以7.96亿元收购浙江金通证券的全部股份。据统计,中信证券系的营业部将由此增加到200多家。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经纪业务是证券公司三大基本业务(投行、经纪、自营)中最为稳定的一块。营业网点的增加,无疑将提高中信证券的经纪业务收入,增强其在市场中的份额。中信证券在目前市场较为低迷的情况下,追求规模的扩张是一种成本策略,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进行收购。当市场行情好转之后,规模的优势就会显现。

  中关村证券战略规划办公室总经理齐力等人完成的一份《券商重组分析报告》预测,随着

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全流通”市场的逐步建立,未来三年平均每年
股票
市场总流通市值为3万亿元左右,如按平均200%-300%的换手率计算,交易额平均每年为6-10万亿元,按照经纪业务的佣金费率在0.1%-0.3%计算,整个行业的经纪业务收入大约为600亿元。这无疑是一块不小的蛋糕。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和客户资源将是新形势下券商发展

理财业务的必要条件。齐力认为,证券公司应该利用经纪业务的渠道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将其扩展为销售平台。未来经纪业务方面还有相当多的业务模式可以引进,包括成熟市场普遍存在的按金交易、证券公司向客户提供融资融券等。

  而在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眼里,营业部数量的多寡,将直接关系到未来金融业开放之后,证券公司能否生存和发展。王东明认为,未来证券行业的格局应该是三分天下:经过兼并重组,目前的130多家本土券商也许只有一小部分能生存下来;国际投行要进来,无论是以合资还是独资方式,这个趋势难以逆转;随着相关政策的放开,大型商业银行也会相继进入证券业务领域。但是,境内的证券公司只要紧紧抓住销售网络的优势和卖方业务的主流,就不仅能生存下来,而且还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与外资投行相比,虽然针对高端客户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化运作是他们的优势,但是由密集的销售网络形成的规模经济优势则永远是本土证券公司赖以生存的根基。另一方面,虽然大型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和实力远远强于券商,但是在创造并销售产品的卖方业务领域,券商完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通过经营风险获取回报的文化理念,将成为它们与商业银行竞争中最主要的手段。

  整合成功是关键

  虽然中信证券的收购、布局之路似乎渐入佳境。但是,记者采访发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收购华夏、金通证券,尤其是收购华夏,能否为中信证券带来实力的增强与业绩的增长,现在还难下结论,这最终要取决于整合的成功与否。

  上海证券研发中心分析师张静说,收购华夏证券会加大中信证券业绩发展的不确定性。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分析师石磊也认为,尽管收购华夏是中信证券做大做强的捷径,但如果不能处理好华夏证券的财务负担,对于重组方也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信证券在与华夏证券的整合过程中,尽管存在不少有利因素,比如:中信证券是以拯救者的身份参与华夏证券的重组,而且有北京市政府的支持、指导和协调,但是,整合难度依然不小。

  首先,由于此次中信证券并非直接吸收合并华夏证券,而是新设中信建投证券公司收购华夏证券的证券类资产,那么,中信建投与中信证券之间业务如何协调,中信证券会不会给自己树立一个对立面、制造竞争对手?正如华夏证券员工所担心的,中信证券和华夏证券都是大型券商,营业网点遍布全国,整合根本就不是简单的“1+1”问题。

  对此,根据王东明的说法,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证券将通过联席工作委员会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确保在中信的同一品牌下,双方在业务上分工协作,而非相互竞争。

  如果说,前一个问题还相对容易解决一些,那么,更为棘手的问题是:证券公司是一个高度人性化的企业群体,文化的整合、留住核心员工尤其重要。精英扎堆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产生人事矛盾的地方。如果两个券商的文化大相径庭,这种并购就很危险。当年国泰、君安合并后,原来君安的精英骨干在随后几年内纷纷流失就是一个文化整合失败的典型案例。而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在企业文化上的重大差别,也是双方无法合作的深层次原因。作为比中信证券成立时间更早的老牌券商,华夏证券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与中信证券的企业文化如何协调?

  当初,中信证券在收购万通证券之后,将其山东管理总部的一班人马一举注入万通证券,从而将中信的文化与理念传导过去。应该说,这一模式后来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模式可以移植到金通这样的小规模券商身上,因为中信可以派出足够的人员,但是肯定不适用于华夏证券,毕竟两者规模、员工数量相当。这对于中信证券的确是一项挑战。

  对于中信证券的收购之路,渤海证券研究所所长李雪峰认为,中信证券正处于转型阶段,转好了,就继续发展;转不好,就容易走向衰落。而韩楚认为,并购后的整合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步步锻炼出来的,这也是中信证券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诚迅金融培训董事长许国庆告诉记者,从国外券商并购的经验看,有两点值得国内券商借鉴。其一,在并购之前,都会聘请专门的咨询机构参与制订公司的发展战略,对并购之后的业务整合进行规划。其二,制定详尽的人力资源计划。国外券商在并购的秘密磋商阶段,一般来说只谈两个问题,一是收购价格,二是人力资源,甚至会具体到保留哪些员工、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等等。

  还有业内人士呼吁,根据监管层“扶优限劣”的方针,应该加大对中信证券这类券商的扶持力度,尤其在其处于整合的关键阶段。这种扶持,除了拓宽业务范围外,还应当进一步拓宽其融资渠道,包括给予这些优质证券公司一般借款人地位,允许其以合规方式融资等等,以支持其创新发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