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经济可能面临调整 扩大内需刻不容缓 ——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6年展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08:23 中国证券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今年前三季度,在“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在合理调整中继续实现了高增长。从增长与通胀的组合来看,今年是1998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最好的一年,即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既无通胀又无通缩的较理想状态。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产能集中释放将使生产过剩问题显现,并导致企业效
益下滑;内外部因素导致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价格总水平不断走低所带来的通货紧缩风险等。这些因素使今年后几个月经济增长仍面临一定的回调压力,预计全年GDP增长9.2%。

  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经济增长既面临继续调整的压力,也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从历史经验判断,明年经济很可能再次面临调整。如果宏观经济政策把握不当或外部环境恶化,调整幅度可能会比较大。因此,宏观经济政策要在坚持“双稳健”的前提下,采取“一稳一扩”的需求管理政策,既继续控制投资增长,又努力挖掘消费增长潜力,为经济实现长期快速增长创造新的条件。

  经济“三微调一稳增”今年GDP增速可达9.2%

  经济运行从高速扩张期向稳步增长期转换

  今年以来,经济增长总体上延续去年以来的调整走势——小幅回落。估计前三季度GDP增长9.4%,同比微降0.1个百分点,比新一轮增长的峰值(2003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0.3%)回落了1个百分点。今年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呈现“三微调一稳增”的稳定调整特征。“三微调”即工业、投资、出口比去年同期均有小幅调整;“一稳增”即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增长,且有所加快。二是贸易顺差急剧扩大,贸易增长严重失衡,“低进高出”的贸易增长格局,不仅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也给未来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三是物价涨幅回落到合理水平,通胀和通缩压力均不大。

  总体来看,经过近两年来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已由高速扩张期向稳定快速增长期转换。从增长与通胀的结合来讲,今年是1998年以来最好的一年,国民经济在高增长中实现了既无通胀又无通缩的较佳状态。

  预计今年GDP增长9.2%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将在出口放慢及投资增长继续调整的作用下继续回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实现增长9.2%,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投资增长回落缓慢和出口继续保持超常规增长态势。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将继续回落一是房地产投资受宏观调控以及地方政府、

房地产商和消费者预期变化的影响,回落幅度可能加大。1-8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2.3%,比年初回落了4.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8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1.86,比去年同月下降3.10点。预计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长有可能回落至19%左右,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增幅。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的房地产投资增长显著调整,将对下游相关产业投资产生明显影响,进而导致整个投资增速放慢。

  二是土地和信贷政策短期内不会松动,其紧缩效应还将继续显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土地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投资增长仍然较快的情况下,土地政策保持偏紧力度。同时,银行贷款则继续保持紧运行,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放慢,8月当月同比仅多增31亿元,显示金融机构对中长期贷款仍然非常谨慎。此外,企业利润明显滑坡,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有所减弱。这些方面都会导致投资增长继续合理调整。

  但是,也有一些有利因素将支撑固定资产投资不会出现大幅下滑。例如,目前煤炭、电力、铁路运输等投资增速仍高达35%以上,近期新开工项目明显增加,财政基建支出增长加快,这些迹象表明,下一阶段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将会继续快速增长。

  综合判断,初步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左右,同比回落3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自2004年4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突破11%以后,一直保持在12%-13%的高位区间。未来几个月在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和预期收入增加的带动下,消费品市场仍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增长13%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比去年加快1.8个百分点。

  出口将明显回落,顺差可达790亿美元今年后几个月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近期国际油价再度暴涨,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从而降低我国的外贸需求。加之受去年四季度基数过高、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加大等因素影响,四季度出口增长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不过,前三季度出口一直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为全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今年我国出口将再次实现超常增长,预计全年出口增长25%左右,进口增长18%,贸易顺差创历史纪录,达790亿美元左右。

  此外,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左右,比去年回落0.7个百分点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5%,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

  明年宏观经济总体向好

  GDP可增8.5%

  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经济增长既面临继续调整的压力,也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从历史经验判断,明年经济面临调整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宏观经济政策把握不当或外部环境恶化,调整的幅度可能会比较大。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要适度控制投资增长,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使内需增长后劲充足。

  环境因素分析体制和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经济协调较快发展

  体制方面: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将是明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将为2006年乃至整个“十一五”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一个宽松而良好的环境。一是明年政府机制改革将会迈出更大步伐,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加速向公共管理和服务型转变,有利于完善我国宏观决策机制,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和宽松的体制环境。同时,政府管理更加向公共部门倾斜,有利于短腿或弱势部门加快发展。

  二是财税体制改革将会有新的举措。明年有望加快税制改革,在企业所得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由东北试点逐步向全国更大范围推广)以及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方面均会有新的举措,这些将有利于减轻地方和企业负担,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水平。

  三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投资事权等方面改革均可能有新的突破。目前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仍很强烈,投资增长过热的体制基础仍然存在。继续深化改革,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和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行为。金融方面将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管和服务体系。资本市场方面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推开,它不仅是金融领域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关键,而且是整个国家“深度市场化”改革的重大制度性变迁。这对提高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激活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四是垄断部门和服务领域的改革可能也有新的突破。今年垄断部门的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阻力不小,明年有望继续加大和深化这一领域的改革,特别是医疗、教育体制将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改革举措。垄断领域的改革,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提高公共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将进一步降低私营企业门槛、拓宽民营企业成长的空间。此外,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将会明显加快,如金融业、文化产业的开放度会越来越广。

  五是要素市场的改革将明显加快,收入分配领域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都将会继续稳步推进。

  政策方面: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上在继续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将会针对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出现的新问题,采取灵活的微调措施,使经济在短期和中长期供需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目标。按照“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政策上将更加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城乡间的协调发展、城市及乡村各收入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等等。此外,农村经济政策在保持稳定不变的前提下,明年还将会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如减免农村学杂费,加强对农村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投入等,这将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总体来看,2006年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总体向好,将为2006年及其整个“十一五”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面临油价高涨等外部不确定因素总体来讲,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这对我国出口以及利用外资增长将会构成一定压力。

  受国际油价攀升和飓风影响,今年美国经济增长比上年有所放慢,这虽然对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但随着美国财政刺激措施逐步奏效以及灾后重建投入的增加,将会刺激美国国内需求回升和就业增加,特别是制造业将会明显回升;美国财政赤字有所好转,美元止跌回升,使经济增长的环境明显改善。这些有利因素将使美国经济继续处于3%-4%的平稳增长期。

  欧元区经济则很难走出低迷。最近欧盟委员会把0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预期从原来的2.3%调低到2%。由于区内失业率居高难下,消费需求不振,加之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和欧元贬值,200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然乏力。

  日本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随着日本银行业好转、信息技术领域调整取得进展,个人消费以及民间设备投资开始复苏,日本经济有望继续回升。但国际油价上涨带来的全球经济减速以及日元升值等,将会影响日本经济平稳增长。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 F )对日本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从此前的0.8%上调至1.8%,预计2006年日本经济将增长1.7%。总之,三大经济体的稳定增长将为我国出口增长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

  但是,2006年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多,主要是: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世界性的房地产泡沫,以及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和自然灾害。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如果真像一些专家预计的那样继续大幅攀升,将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我们认为,随着伊拉克大选稳定后,明年中东局势有望稳定,石油供给将会增加,石油价格有可能逐步稳定在50-60美元。总体来看,2006年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基本乐观,但对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最近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特别是在许多工业品市场上)有加大的趋势。今年中期以后,钢材、水泥、电解铝等价格开始走低,钢材价格最大跌幅达每吨1000元左右,主要是因为产能集中释放、供过于求的矛盾显现,导致行业库存增加、价格大幅回落、利润下降。

  商务部最近公布的《600种主要消费品和300种主要生产资料商品供求状况调查报告》称,今年中国商品市场出现部分行业库存增加、供求关系发生逆转的新情况。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只占26.7%,供过于求的商品占73.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上半年生产资料市场供需差率由一季度的-0.61%转化为1.15%。

  此外,近两年相对紧缺的煤电也出现过剩苗头。7月中旬以来,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主要产煤区的煤炭出矿价格降幅达到10-20%,煤炭库存开始增加。电力供求缺口缩小,缺电的省份从去年的25个减少到目前的少数省份,前期四部委联合发文紧急叫停了32个违规电站,电力过剩也将在一两年内出现。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再次明显加大的趋势,2006年这一矛盾可能更加突出。供求结构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调整,预计到2007年或最迟到2008年,我国将有可能出现较严重的生产过剩,最终可能使我国经济再次陷入通货紧缩的危险。

  经济仍将保持8%以上的增速2006年,我国新一轮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存在,经济仍将会保持8%以上的快速增长水平。在前两年调整的基础上明年经济继续调整,不仅有利于缓解短期结构性矛盾,而且将为整个“十一五”经济实现平稳快速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明年经济可能面临调整2006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从历史经验判断,我们认为明年经济调整的可能性较大。但如果宏观经济政策把握不当或外部环境恶化,也有可能结束增长周期转入新一轮调整,开始进入下降通道。

  2006年成为调整起步年的概率较大。原因有:(1)新一轮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在。这明显不像“九五”,“九五”旧动力明显减弱,新动力没有形成,因此继续调整成为一个内在趋势。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及城市化加快等需求因素影响,以“住、行”为主导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仍继续深化,“十一五”经济增长有强劲的内在需求支持。

  (2)“十一五”规划,将会继续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同时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稳定、协调和可持续性。而且加快改革,促进体制创新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占有重要位置。宏观经济政策也是中性偏积极的。这些都会促使“十一五”经济继续处于快速增长轨道。

  (3)05年至2006年的经济增长调整使一些行业投资过热、国民经济增长不平衡(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过高、消费增长偏慢消费率低)等问题得到缓解,且煤电油运紧张问题随着投资降温得到很大缓解。这有利于07年以后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

  GDP增速将达8.5%投资出口继续调整(1)经济增长继续适度调整,目标值为8.5%左右。考虑到05年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仍未到位以及“十一五”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需要,2006年经济增长继续温和调整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预计在投资继续调整、出口可能出现大幅回落及消费需求有所放慢的影响下,2006年GDP增长8.5%左右。

  (2)投资增长目标值为20%左右。2006年尽管投资增长会继续有所调整,但仍将会保持在20%左右的适度水平。一方面,经济处于“内生性”的重化工业化阶段,装备工业及汽车工业等加快发展成为一种内在趋势,企业需要大量增加设备投资和技术研发支出。同时,城市化加快会使住房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平(10-15%)。而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作支撑。这些都是投资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明年作为新的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一些跨五年计划的大项目及新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将会继续增加投资或逐步开工,奥运场馆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为2006年投资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此外,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仍将保持一定力度,用于继续增加社会发展、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中部崛起的基础性投资。

  2005年三季度新开工项目明显增多,也为明年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提供了保证。1-8月新开工项目11.4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9975亿元,分别增长21.3%和28.4%,比上半年增幅分别提高3.3个和4.1个百分点。

  (3)消费需求将继续快速稳定增长,目标值为12.5%。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17个月保持12%-13%的增长态势,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2006年仍将继续在上升通道运行。随着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消费热点(汽车、住房、旅游、电子通信、文化休闲等)将继续在大城市家庭中普及并进一步向中等城市更多的消费群体扩散,消费增长动力较强。不过,就业增长较慢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制约消费增长潜力的发挥,今后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大对消费增长的刺激(但对房地产,仍要继续抑制泡沫化)。我们估计,消费率上升的转折点可能出现在“十一五”末期,届时投资增长的速度将逐步放慢,消费出现较明显的加速增长趋势。

  (4)出口增长在2006年可能出现转折性变化,从超常规增长期向平稳增长期转变。初步预计出口增长15%左右,进口增长17%左右。

  (5)工业增长继续温和调整。受投资、出口增长可能大幅回落和消费需求有所降温等重要因素的影响,明年工业增长继续呈小幅调整态势,其中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将会明显放慢。初步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

  2006年经济增长面临四大压力首先,出口增长可能明显回落。从2003年开始,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入世效应减退,出口增速将会明显放慢,其结果是持续三年增势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趋强。一方面人们大大低估了入世效应;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走出调整逐步转暖,为入世后的中国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此外,国内政策配套及时、得力。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作用加在一起形成合力,使出口连续四年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度。

  而明年这三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发生明显变化。尽管明年我国仍处于入世后过渡期,但今年纺织品贸易所引发的种种争端,预示着今后商品出口的难度越来越大,入世效应将真正减退。国际油价高企使正在回升中的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尤其是对于正在复苏中国家的潜在风险明显增加。而出口退税率调整也会使一些企业出口积极性降低,加之国际社会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此起彼伏,为此国家将不大可能出台进一步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受以上因素影响,2006年出口增长有可能大幅回落至15%左右。不过,正如前面所讲,出口增长最难预料,这是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且最不确定的因素,中国经济能否长期内保持较快稳定增长,主要取决于我们能不能从对外资及出口的高度依赖中摆脱出来,转为保持内需快速协调稳定增长。

  其次,房地产能否实现软着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近几个月来,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增长出现明显回落态势,对此,有人认为应放松信贷闸门,以防房地产市场下滑过快。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能否实现软着陆,是关系到新一轮调控能否到位的关键。近几个月房地产增幅回落是市场的一种被动选择,如果政策一旦松动,房地产投资增长可能大幅反弹。原因是目前地方政府、开发商以及大批房地产投机者的投资热情依然很高,政府一旦放松政策,房地产软着陆就很难实现,这可能导致2006年再次出现房地产热。而房地产继续泡沫化如果一旦与人民币大幅升值结合,2008-2010年我国经济就有可能结束新一轮增长进入“深度调整”期。相反,如果今年房地产能够成功实现软着陆,对2006年经济增长可能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却有利于07年以后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快速增长。

  其三,通货紧缩风险趋于加大。随着前期高投资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2006年后中国经济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越来越大。那么,在最终需求增长难以加速甚至面临减速的情况下,如果外需增长出现大幅下滑,许多为满足外需市场的产能就会大量挤压国内市场,使国内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供过于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明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及原材料价格等均有可能出现大幅回落。上游行业价格下跌有利于下游企业降低成本,但下游企业本身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因此,明年企业利润有可能出现全面滑坡,这将使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下降,进而对就业、消费及整个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受去年粮食丰收、粮价大幅下跌影响呈明显回落趋势。据初步预计今年粮食将继续丰产。粮食连续两年丰收,明年粮食价格很难回升,进而使食品价格及CPI涨幅回落。以上情况表明,2006年我国有可能再次面临工业品和农产品双过剩局面,由此可能导致通货紧缩的风险显现,对明年及今后几年的平稳快速增长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货币信贷从2004年开始的紧缩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8月份虽然M2同比增幅上升到17.2%,但主要是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增加较多,信贷增长则始终在13%左右低速徘徊,考虑到货币信贷与实体经济之间一般存在半年左右的时滞,目前货币信贷紧缩将会对明年经济继续产生收缩效应。总的来讲,货币信贷如果继续持续目前紧缩趋势,2006年我国有可能出现轻度的通货紧缩。

  其四,就业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使消费增长后劲不足。尽管去年以来就业总量有所增加,但明年增加就业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一是投资继续放慢,出口大幅下滑对增加就业将造成明显不利的影响。二是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对企业的影响在明年可能更为明显,特别是企业利润大幅滑坡可能引发企业对就业需求减少或增加裁员,目前在个别行业已经出现这种苗头。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仍处于高峰期,加上前几年毕业仍未就业的毕业生,这方面累积了非常大的压力。四是再就业工作非常困难,尤其是40-50岁人员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采取“一稳一扩”的需求管理政策

  为继续保持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2006年及“十一五”初期,在继续坚持“双稳健”的基本政策取向下,宏观经济政策宜采取“一稳一扩”的需求管理政策,以避免生产过剩矛盾扩大,积极促进最终需求增长。

  政策取向应采取“一稳一扩”的需求管理政策

  “十一五”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最终可使总供给持续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再次出现。主要原因是全国各地投资增长的体制性冲动过强,同时技术和资金供给充足,使总供给极易持续过快增长,而最终需求(主要是消费)增长相对偏慢且面临较多的中长期因素的约束,如就业不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地区贫富差距拉大、人口城市化速度远远滞后于城市建设的扩张速度等。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前期正好是“十五”中期以来高投资形成的产能最集中释放时期,如果任由目前的投资或“十一五”初期的投资继续过快增长,未来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就会十分突出,那么,“十一五”中期很可能再次出现“中期变盘”现象。

  因此,从机制和体制上适度控制投资增长,同时积极地扩大消费需求,成为“十一五”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基点。即对日益显现的供给过剩问题,要继续采取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度压缩投资需求增长;对可能面临的内需不足、通货紧缩问题,要通过积极地促进消费需求增长,使内需增长保持快速稳定。只有把握好了这“两手政策”,才有可能避免出现生产严重过剩、需求不足问题,使通货紧缩不再发生,也就可以避免再次出现“中期变盘”的情况,从而使经济保持持续的活力,“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得到较长时间的保持。

  政策建议继续适度控制投资增长速度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仍是明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要继续落实和完善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方针政策,保障房地产行业实现“软着陆”。重点是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重新确立住宅消费和投资理念;加快完善房地产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建立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改变和完善住宅生产销售方式,改现有的期房销售制度为现房销售制度。同时,在保证在建重大项目投资的同时,要加强对电力、原材料等重化工业投资的调控,防止未来几年出现较明显的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

  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消费和就业增长为了应对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减速可能给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进消费加快增长。一是在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上,采取“稳房促车”的消费政策倾向,降低经济型汽车的消费税,各地要完全取消对经济型汽车消费的歧视政策;在住房消费中,主要是扩大中低档的住房供给,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二是把扩大居民的服务业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新的突破口。促进服务业发展要改变思路,应从刺激需求增长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使服务业发展由供给导向转为需求导向,不断地释放服务需求的潜能。减少管制、降低公共或垄断性服务业的准入门槛,通过引进更多的竞争者,增加有效供给,是创造和扩大服务业需求的重要措施。三是扩大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提供更符合大众需要的公共产品,同时降低消费价格或严格控制此类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降低居民的消费成本,促进各类消费品的合理均衡增长。四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制定更全面和更宽松的就业优惠政策,使就业增长逐步与经济增长同步,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适度放松货币信贷,防止通货紧缩为了防止通货紧缩出现和经济增长过度下滑,货币政策要尽早由目前偏紧向适度宽松调整。适度提高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使货币供应量M1和M2持续保持15%以上增长。金融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要适当放松,除继续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外,其他领域的信贷政策要有明显的放松。尤其要加大对增加就业带动作用较大的非公有制经济信贷;增加对中部地区的信贷支持,对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予以重点支持;制定更为宽松的政策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抓紧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要在完善税收体制和为企业和消费者减负上多做文章。明年及“十一五”初期,要从加快税收体制改革和制定更积极合理的税收政策方面来促进内需持续快速增长。我们认为,下一阶段扩大内需的政策重点在税收政策上。加快出台

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征收
燃油税
等税收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一部分是减少企业税负的,一部分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还有一部分是刺激节约型消费的,对增加总需求都会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继续加大对农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在确保已经给予农民实惠不变的前提下,明年要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及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种粮和农机具购置的补贴力度;明年及整个“十一五”期间,国债或财政资金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品的投入力度,尤其是乡村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通讯等;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的投入力度,明年争取在中西部僻远及贫困地区率先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取消其学杂费,争取在“十一五”期末在全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

  要通过保持粮价及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增长来增加农民收入。粮食产量连续两年明显增产,可能造成新的粮食供给过剩问题,将会对未来一段时期的粮价稳定形成较大压力,进而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我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要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上寻求较佳平衡。建议从2006年起适当控制粮食种植面积和继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使粮价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中长期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这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通货紧缩压力,另一方面在相当程度上能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从而促进农村消费的稳定增长及加快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的转移资本。

  课题组长:王小广执 笔:樊彩耀成 员:李军杰丁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