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虎视眈眈国内机构按兵不动 A股现围城态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 07:50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 郭凤琳 尚晓阳 10月8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了高盛国际资产管理公司的QFII资格,并称其他机构的申请正在审理当中。 稍早,瑞银证券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在电话中对记者说:“越来越多的客户对中国A
不用说,瑞银“还要继续等待”。袁淑琴的表白道出了许多QFII人士的心声:看好A股市场,希望尽快增加额度。中国监管部门已经加快的步子与他们的预期仍然有些脱节。 QFII:A股市场需要外部动力 中国证监会相关人士10月8日表示,将稳步推进QFII试点工作,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新增60亿美元额度。 在国庆节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恒生银行增加5000万美元QFII投资额度,拔得60亿美元额度的头筹,其他QFII们也摩拳擦掌。袁淑琴说:“我们申请的额度是3-5亿美元,但是这个数字不代表我们的需求只有这么大,如果真的满足需求,加到两倍也消化得了。不过对于三个月的额度来说,3-5亿美元比较合适。” 股权分置改革对于QFII来说无异于“天上掉馅饼”,因此他们对A股市场的兴趣更大了。瑞银过去投资股票的比例一直在60%-70%,但袁淑琴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对股票的兴趣更大,尤其是受到股改影响。相反,可转债市场没有新的动态,交投比较低,投资机会不多。” 自从今年4月份26家QFII用完40亿美元的额度后,相关部门迟迟不肯开闸,“担心抄底”是最新的说法。对此,袁淑琴表示,市场要用市场的原则处理,不应当用行政手段,“我们同意监管层挡住某些投机资金,但是如果是好的资金,就放胆让它们进来,它觉得值得入市就让它入市。市场需要不同的投资,不可以用行政手段处理。”她认为,监管层能够仔细了解到QFII资金的动向,因此不需要过于担心。 “现在的股票市场,这么多年跌下来,内部动力很少,需要外部动力。”袁淑琴的这句话简洁中似有深意。 至于60亿美元进来会不会一下子把A股市场拉高,QFII大都不同意这种说法。一方面,外汇局会慢慢批,钱不会一下子进来。另一方面,袁淑琴分析说,海外投资者的投资风格是看好一只股票后慢慢买,一般不会突然拉高某只股票的价格,QFII的投资会促进市场的两极分化格局,同时又有利于稳定市场。 摩根大通中国研究部主管李晶也曾表示,虽然现在A股市场选择的空间比较小,QFII主要是找一些领先的行业和蓝筹股,选择及估值方法也非常严谨,但是他们相信,将来有更多企业新发A股以后,尤其是各个行业的领先企业的A股新股上市之后,对A股市场的发展很有好处。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则认为,QFII的投资不能用“抄底”来形容。“QFII全世界寻找投资机会,有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资产配置,他们确实看中中国的投资机会,但并不是一味寻找底部。”她分析,外汇局对额度卡得紧,原因是担心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其实这种想法多虑了,只要别的地方有投资机会,QFII肯定会投,他的钱呆在中国股市是有机会成本的。应该管的是房地产投资等热钱。” 左小蕾称,现在证监会希望QFII支持市场,但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要防范的是,“如果宏观经济发生大的问题,QFII可能集体跑,从而形成市场抛压,对此确实要注意。” 境内机构:按兵不动实出无奈 面对QFII额度扩容,境内的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心态很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这对A股市场是好事,但自身仍会观望而不愿协同进军。是什么造就这种瞻前顾后,首鼠两端的心态呢? 谈到在目前点位会不会积极操作时,易方达投资总监江作良谨慎地表示,目前点位很低,平均市盈率在12倍左右,在全球都算很低的水平,因此没有必要过于悲观。基金仍在寻找一些投资机会,同时也在资产配置调整,对指数不是特别关心。 另外一家基金的基金经理表示,QFII与国内投资者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双方对周期性的敏感理解不同。国内基金经理和投资者没有多次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极其缺乏应对经验,更难以把握突发情况,会出现杀跌再杀跌的情况。国外投资者的经验则更老到、全面、深刻,大体知道周期下跌的底线在哪里。 对于QFII总能抄到大底的说法,这位基金经理明显有些不服气,他说,“虽然最终的结果是QFII买到便宜的机会可能更多些,但不等于说,最终他们的运作结果就一定好。” 他解释说,国内的运作环境决定了机构投资者评价体系不完善,过分追求短期收益,而这不是基金经理能左右的,“持有人要求你今年赚钱,管理层要求你今年赚钱。这些短期指标不利于国内机构投资者长期资金的形成,反而会加大市场波动。”QFII则不同,很多资金属于委托理财,考核周期不同,所以资金周期可以长一些。 保监会的最新统计也显示,保险资金无法充当市场的内部动力:截至今年8月底,保险资金投资各类基金比7月底减少了69亿元左右;投资国债的资金同比增长53%。可见,保险资金也再次选择了谨慎操作。 一位保险公司的投资人员表示,市场环境、资金成本和考核机制决定了保险资金不可能像QFII那样积极操作。首先,股市持续下跌让机构投资者很受伤,不敢随意动作。其二,从资产负债的匹配来看,保险资金负债(即保单)成本大约为3.5%-3.8%,目前资产主要配置在债券和存款上,收益共达4%左右,能够覆盖成本。所以,在股市无法提供足够的盈利预期时,保险公司不会贸然大举进军。最重要的一点是考核机制:越是市场下跌,管理层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越是涨,仓位越不愿意落后同业。 一边是QFII虎视眈眈但苦于拿不到额度,另一边是国内机构投资者迫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成为市场足够的内部动力。不知这样的尴尬局面会持续到何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