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证券命运倒计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6日 18:39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政府拯救”固然令这家问题券商逃过行政托管迎来重组机会,但也掩盖了重重问题。避居保护伞下一年多来业务萎缩亏损放大,实处濒危境地 □ 本刊实习记者 苏丹丹 本刊记者 潘晓虹/文 身陷困境长达年余的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东证券或广证)近日传出重组消息
据接近广东证券的人士向《财经》透露,广东证券有意邀请中信证券、建银投资共同出面参与重组,“有可能仿照华夏证券重组的模式。”此前,中信证券与建银投资于今年8月共同出资27亿元,筹建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用于受让华夏证券全部证券类资产,以实施对后者的重组。中信证券有关人士则向《财经》表示,公司高层的确有意入股广东证券,但尚无意与他人联手,具体方案亦未确定。 9月下旬,广东证监局一位人士透露,广东证券重组“年底前会有消息”。 来自同城另一大券商广发证券的一位人士则向《财经》透露,在得知中信证券可能入股广证的消息后,广发证券现已紧急启动应对措施,欲向有关方面争取以托管形式入主广证。 广发证券与中信证券,正是一年前广为人知的“广发证券争夺战”的对手。2004年国庆后,中信证券对广发证券的要约收购之举最终告败。 广东证券2004年之前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相当低调,直至去年1月号称“资本大鳄”的国洪起案发,它才首次曝于聚光灯之下——国氏被控与广东证券两家营业部勾结,虚增国债进行回购融资,骗取资金达20亿元之巨,令广东证券损失惨重。10月,广东证券客户保证金账户被法院查封,市场一度传出被托管的消息;其时国内证券市场风雨飘摇,一批问题券商相继被行政托管,广东证券看似难逃此劫。 之后,在当地政府力保之下,广东证券躲过托管命运。然《财经》调查获知,政府保护虽令广东证券僵而不死,也掩盖了这家公司历来累积的重重问题,并在客观上导致了无人承担责任的结果;广东证券一年多来业务大幅萎缩,亏损继续放大,事实上已处于濒危倒闭境地。 此时此刻,广东证券将不得不面临最终抉择。 虚增国债回购内幕 广东证券危机,主要集中于挪用客户保证金、虚增国债融资两个方面。 挪用客户保证金问题非广东证券所独有,实为近年来问题券商之通病。截至2004年末,广东证券挪用股民保证金19.38亿元,用于填补庄股亏损、投资失败所造成的资金窟窿,被公司审计师——广东羊城会计师事务所评价为“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虚增国债融资既是广东证券危机的导火索,亦是其危机的鲜明特点。去年1月,广东证券北京长春桥营业部总经理饶金良、副总经理朱捷虚增国债标准券回购案发,不久双双被捕。之后,广州西华路营业部也被曝虚增回购,总经理吴克夫被捕。 此两家营业部均与公司客户国洪起往来密切,虚增回购实为双方共谋——截至2003年末,两家营业部虚存国债标准券共计1927万9857单位,用于回购融资;以每单位国债标准券100元计,两营业部套取资金当近20亿元。截至2004年末,此案虽经陆续处置,但两营业部仍存透支国债标准券16.23亿元。 这些以虚增国债手段骗取的巨额回购资金,悉数进入国洪起私人拥有的两家公司,再流向他所控制的众多公司。国洪起本人于去年8月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南京警方逮捕。 虚增案发后,外界对国洪起控制广东证券的“能量”惊叹不已,舆论多指其与广东证券营业部勾结紧密。而《财经》获悉,国氏得以在广东证券上下其手,在很大程度上与广证高层之默许有关,而后者亦有求于国氏。 接近广东证券高层的知情人透露,广东证券有关负责人一度希望国洪起增资入股,一来可补充公司急需的资本金,二来则是“为了与原有的几方大股东相抗衡”。双方洽谈约始于2002年前后,据称曾达成默契,由国洪起注资广证,成为公司大股东,广证方面则允诺为其国债回购融资提供便利。 知情人称,广证高层青睐资本玩家国洪起入局,与公司自身股东架构有相当大的关系。 广东证券成立于1989年,以广东省、广州市的十大金融机构发起注资2500万元,大股东系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持股四成;1996年,公司首次增资扩股,人民银行各二级分行所办证券营业部全部并入,人民银行广东分行所持股份则全部转让。 至1998年底,公司改制为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金增至8亿元,股东增为63家。其中,原有股东与新进股东共33家,人行各营业部、原持广证招牌的各市县证券营业部,以营业部资产折算入股30家。股东众多、股权分散,是当年广东证券的一大特色。 由于股权分散,各股东向来缺乏对广证的控制力,公司主要高层历来多由政府指派。1998年后,省属企业广东华侨信托投资公司(下称华侨信托)接受广东省南方金融服务总公司的证券营业部资产,连同自身原有的证券营业部一起并入广证,华侨信托由此成为广证第一大股东。 知情人称,当年政府曾许诺华侨信托分拆证券予广证后,可向广证派驻董事长,但此后并未兑现。对此,华侨信托颇为不满。 之后几年,广东证券因承接了原人民银行等机构下属证券营业部的大量不良资产,背负沉重,公司本身又经营不力,致使多家大股东对管理层颇多怨言,纷纷提出由己方人士出任广证董事长、总经理等职。为此,广证原管理层决定引进自己相熟的新股东,抗衡诸多欲取而代之的现有股东。国洪起其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广证增资扩股的首选名单。 然而,拉国氏入局很快被证明不啻于“引狼入室”之举。国获得默许,以广东证券资源进行回购融资,胃口渐大,愈发失控,甚至与北京、广州两处营业部高管共谋夺取广证大权;加之国所获融资尽皆流向自己公司,令广证蒙受巨额亏损和风险,因此,广证高层决定舍国氏而自保。事实上,2004年北京营业部案发,也正是广证自己举报。 政府拯救 2004年初,广东证券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就开始了拯救行动。当年3月,广东省主管金融的副省长宋海携广证董事长钟伟华进京,向证监会作紧急汇报。继而来自省政府的说法称,“政府将根据广证实际损失施以援手,除非万不得已,广证不会上演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的一幕。” 10月,广东省证监局向广东省高院提出查封广证客户保证金申请;随后,于10月14日晚,广东高院出动数百干警,在省内17个城市和省外五个城市同时查封广东证券客户保证金账户。 就在法院执行查封同一天,广东省证监局、广东省政府金融办组成的监管小组进驻广东证券,规定凡提取保证金超过20万元的申请,必须呈报监管小组批准。显见,上述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广东证券的保护。 随即,政府监管小组在秘而不宣之下展开对广东的重组进程。来自当地有关部门的消息称,广东省曾调集财政资金8000万元补充广证客户保证金账户,应对挤提。其时,国洪起及其旗下一众企业在全国多个地区的借贷行为均被追诉,一时间各地法院纷纷立案,为当地企业追索国氏资产,涉案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国氏旗下十余家主要公司均为广东证券客户,包括北京泰怡轩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赛克赛思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九九有限公司、第一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因国通过上述公司在广东证券开户,或是挪用其他客户国债回购融资,或是虚增国债骗取融资,令广东证券深陷与国洪起公司债权人的侵权纠纷之中。 为防止相关债权人向广东证券逼债,广东省政府多方出面协调。其中,广东发展银行曾向山东九九有限公司贷款7.7亿元。贷款前,广发行、山东九九、九九集团某关联公司、广东证券之间曾签订“四方协议”,以山东九九与某关联公司托管在广东证券的国债作抵押。 国洪起案发后,广发行欲追讨贷款。“后来因为广东省政府主管领导出面协调,广发行暂未采取措施。”广发行全资子公司、广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小平告诉《财经》,“如果广发行执意收回贷款,广东证券马上就要被逼关门。” 时至今年上半年,正值广东省内一批中小券商进行新一轮整合之际。3月,广东省常务副省长钟阳胜主持召开全省证券期货业工作会议,“鼓励省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通过增资扩股、兼并重组、改制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有选择地引进境内外战略合作者和投资者,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其时便有证券界人士指出,广东省政府有“力保广东证券之意”。 广证内部人士透露,“3月会议”召开前,广东证监局、金融办派驻广证的工作组已完成查账工作,内部谈话等各种调查活动也已告停。此后,广东省政府开始积极为广证寻找新股东进行重组。 一次失败的增资扩股 在今年以来政府主导的重组之前,广东证券曾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引资重组。而引进国洪起,正是上次重组的最大败笔。 广东证券内部人士透露,公司继1998年后的第二次增资入股,其实早在1999年就开始酝酿;但由于广证各参股方在股权分配比例上未能达成一致,因而延误至2001年。此时,国内股市正面临滑坡前夜,参股方增资积极性受到影响。 知情人士称,当年增资入股的引资对象中,除了国洪起,还有位于北京的中国华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华闻),以及广州新太新技术研究设计有限公司(下称广州新太)。但在2001年时,华闻与广证之间的入股谈判并未深入。 原广州新太投资部一位人士告诉《财经》,广州新太于2002年与广东证券达成参股协议。之前,广州新太曾买壳上市,后更名为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728)。广州新太有意进入金融领域,并属意广东证券。在参股协议中,广州新太携旗下控股子公司浙江通普无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江通普)共同入资2亿元。 2003年中,华闻又与广证签订增资入股协议书。华闻会同广西新长江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嘉融投资公司共同入资9.98亿元。在广证增资扩股方案尚未获批的情况下,急于进入证券业的华闻等四家公司,于协议签署不久后即向广证打入全部入资款。 同时,广东证券尚有其他股东进出。年报显示,至2003年底,广证股东增至64家,总股本由8亿元增至21.53亿元。 不久,国洪起案于2004年初爆发,预期中的入资戛然而止。接着,华闻紧急撤资;至今年初,广州新太亦撤出资金。广证资本金由此减至9.55亿元。 《财经》获悉,来自广东省政府的消息称,新太入股广证,自有资金并不充足,系由广证做担保向银行贷款后方始入股。事实上,新太也并未全额向广证注入资本金,贷款资金的相当部分,被转入其控股子公司广东金中华有限公司作运营资金。 今年9月6日,广东证监局专门为此发出通报,指广东证券未向监管部门如实披露新太参股的相关事项,并批评了广东证券有关负责人的做法。广东证券自行主导的第二次增资入股,就此以失败告终。 艰难重组 逃过行政托管之劫的广东证券,迄今再度重组前路茫茫,几度反复。 “到底如何处置广东证券,省里迟迟下不了决心。”知情人士告诉《财经》,“广东证券资产质量太差,包袱之大超出了省政府的估计。其实问题集中在不良资产的处置上,譬如怎样剥离不良资产,又如何处理债权债务。” 广东证券2004年年报显示,继2003年亏损2.92亿元后,当年公司再度亏损16.3亿元。加之2004年因账外经营并表所导致的利润调整,截至年底,公司累计亏损高达28.44亿元。同时,当年公司自营业务、委托理财业务及承销业务基本停止,尚能正常运作的仅余经纪业务和部分投行业务。年报显示,公司2004年自营业务亏损8.53亿元,委托理财业务亏损6.8亿元,经纪业务收入仅3.5亿元。 有消息说,今年上半年广发证券曾向广东省证监局领导表态,愿意托管广东证券,但省内有关部门始终未予首肯。广发证券人士向记者分析,省政府一直对其“嫡系”证券公司寄予厚望,而广发证券并不直接受控于广东省,后者的态度颇为迟疑。 此后,广东证券业界一度传出省内东莞证券即将托管广东证券的消息,但终因东莞证券忙于处理自身风险而搁浅。 9月间,《财经》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市解放南路的金汇大厦——广东证券总部所在地。此时,本系广东证券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办公室等办公地点的大厦25层已是人去楼空。广证员工告诉记者,为了开源节流,公司将此层大厦全层租予他人,27层则部分压缩,被调整部门人员搬至其余楼层办公。 如今,广东证券上下亟盼重组,这也是广东省政府的热望;而对于可能的入股者中信证券来说,也确有进军广东之意。这家于2003年首发上市的券商,当年募资近18亿元,资金雄厚,近年屡有扩张之举。去夏,中信证券激烈争购广发证券股权,后遇广发证券强烈抵制而未果。 中信证券在广州市至今仅有一家营业部,在广东全省亦不过六家。此番若成功入主广东证券,当可凭借后者在广东的50家营业部及省外的七家营业部,加速在广东乃至全国的扩张。 此番证券公司重组潮中,中信证券值行业低谷之机勇猛扩张,其志不小,“仿效华夏证券重组模式”之语一时不绝于耳。 但刚刚定盘的华夏证券重组案显示,中信证券与建银投资将合资成立一家全新的证券公司,虽然中信与建银将承接华夏证券部分债务,但后者的最终结果是关闭。 如今,广发证券又传出欲再度争取托管广东证券的消息。而无论是中信还是广发,其进入广证之路注定还将面临诸多坎坷。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