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中投证券衔玉而生 券商再度踏上国有化的道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1日 14:1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邹愚 见习记者 张兆宜 深圳报道

  9月28日,在深圳证监局局长张云东“悲喜交加”的感慨中,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证券”)出世。

  一年多以前,2004年1月2日,张云东率队亲手接管南方证券,一年后,以3.5亿元接手
南方证券证券类资产和承担87亿元央行再贷款的中投证券出生,张云东的心情不难理解,甚至在致词当中,张云东还数次将如今的中投证券口误为“南方”。

  衔玉而生

  台上一字排开的是中投证券的高管,包括董事长杨小阳、副董事长李克军、首席执行官杨明辉、首席运营官王宜四等。

  这些高管的构成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中国建银投资委派、通过社会招聘以及原南方证券行政接管组成员。

  台下的大腕有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姚刚、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谢平、深圳市副市长陈应春、深圳证监局局长张云东以及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郑之杰。

  如此强大的阵容,为了见证中投证券的开张。

  15亿的注册资本,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银)是唯一股东,这些谜底早已揭开。

  唯一不同的是,此前各方猜测公司的简称可能是“建银证券”,但此番亮相的公司简称是“中投证券”。

  中投证券董事长杨小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为了避免和公司全称当中的“建银”两字重复,至于是否意味着中投将和中金、中信一样进入“中”字军团,杨小阳笑说没有想那么多。

  无可争议的是,中投证券衔玉而生:从证监会主席助理姚刚、中央汇金投资公司总经理谢平的亲临捧场到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贺电,一斑可窥全豹。

  但是,中投证券的诞生亦是一波三折。

  尽管在一年半以前,谢平和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等就已经在探讨南方证券的处置问题。但是由于

财政部、证监会和银监会的意见未达成一致,其间传出的国开行重组南方的方案搁浅。建银取而代之。

  在杨小阳的发言中,透露了此前鲜为人知的建银重组南证时间表。

  2005年4月5日,建银被国务院特许参与南方证券的处置工作。

  4月12日,建银组成竞拍工作组,通过市场化方式竞买原南方证券的证券类资产。

  8月1日,建银与南方证券清算组达成共识。

  8月31日,中投证券被证监会批准筹建。

  9月15日,中投在北京召开创立大会,通过公司章程,并成立董事会,监事会。

  9月27日上午,证监会正式批准中投开业。

  9月28日,通过工商登记注册,正式宣告成立。

  但是,道路并不平坦,在证监会的批复中,原南方74家营业部和23家服务部关闭后,中投证券将新设立74家营业部和24家服务部。数年恍惚,如今原南方的经纪业务的市场份额已经不足国内的2.31%。

  而原南方的投行业务人员早在南方被接管时大多就已经流散,要重振投行,也非一日之功。

  不得已的国有化?

  9月28日这场冠盖云集的聚会中,参会的各方默契地强调,中投证券的成立是一个“市场化”的解决方案。

  正如谢平所强调的那样,“重组(南方证券)是国家支持资本市场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重组方式是按照市场化方式产生的。”

  郑之杰称,中投的创立,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对券商风险进行处置的成功尝试。它开创了证券公司优化重组的一种新的模式。

  陈应春的发言更加意味深长:“深圳作为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已经习惯了市场化的处置方式,我们不断看到老的公司消失,新的公司成立。但是建银的成立,是资本市场上有标志性和历史性的大事。”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由一家国有金融控股公司来重组南方证券,而奉行着却是“市场化”的原则。

  毫无疑问,这家由国有金融机构重组的券商,其最具市场特色的一点在于:建银通过竞拍获得原南方证券的证券类资产而不是划拨或者转让。

  但“国有化”似乎是时下不得已的选择。

  作为学者与作为官员的谢平此时表现了他的矛盾与冲突,在建银作为唯一股东的证券公司的成立大会上,他指出:“如果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完全依靠国有化,路子不会走得太宽。”

  然而,证券公司的产权结构改革,曾经遭遇失败的尝试。

  2001年到2003年的那场“民营化”浪潮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其余波未平,迄今还有多家证券公司等待建银的注资。

  2001年11月23日证监会下发《关于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为民营企业参股证券公司打开了大门。2002年8月18日民生证券作为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营券商正式推出。到2003年,据不完全统计民营资本控股证券公司的资本达65亿元加上参股资本则超过70亿元民营资本占到证券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3%。

  但是,随着富友证券、

闽发证券等多家民营券商爆出挪用巨额客户保证金等黑幕,“民营化”的脚步戛然而止。券商重新回到国有的羽翼下。

  对此,谢平亦坦言:“过去几年,非国有投资主体的证券公司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大家又将证券公司作为国有投资主体。”

  正因如此,对券商的重组,才不得不以汇金这种代表国家产权的机构出面。谢平希望,未来的改革应该考虑到允许外资和非国有投资主体对证券公司持股。

  “这里头有监管和投资主体结构改革的平衡问题,有些问题是可以找到出路的。”谢平还提出,应该对证券公司进行规范。

  在原有的券商“国有化”背景下,出资人虚置、地方政府干预等不可避免,以建银作为出资人,是否可以避免此类问题,从而摆脱“国有化”——“民营化”——“国有化”这样一个循环反复,迎来一个券商的新时代呢?这些答案,都有待中投证券作出解答。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