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证券衔玉而生 券商再度踏上国有化的道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1日 14:1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邹愚 见习记者 张兆宜 深圳报道 9月28日,在深圳证监局局长张云东“悲喜交加”的感慨中,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证券”)出世。 一年多以前,2004年1月2日,张云东率队亲手接管南方证券,一年后,以3.5亿元接手
衔玉而生 台上一字排开的是中投证券的高管,包括董事长杨小阳、副董事长李克军、首席执行官杨明辉、首席运营官王宜四等。 这些高管的构成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中国建银投资委派、通过社会招聘以及原南方证券行政接管组成员。 台下的大腕有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姚刚、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谢平、深圳市副市长陈应春、深圳证监局局长张云东以及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郑之杰。 如此强大的阵容,为了见证中投证券的开张。 15亿的注册资本,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银)是唯一股东,这些谜底早已揭开。 唯一不同的是,此前各方猜测公司的简称可能是“建银证券”,但此番亮相的公司简称是“中投证券”。 中投证券董事长杨小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为了避免和公司全称当中的“建银”两字重复,至于是否意味着中投将和中金、中信一样进入“中”字军团,杨小阳笑说没有想那么多。 无可争议的是,中投证券衔玉而生:从证监会主席助理姚刚、中央汇金投资公司总经理谢平的亲临捧场到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贺电,一斑可窥全豹。 但是,中投证券的诞生亦是一波三折。 尽管在一年半以前,谢平和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等就已经在探讨南方证券的处置问题。但是由于财政部、证监会和银监会的意见未达成一致,其间传出的国开行重组南方的方案搁浅。建银取而代之。 在杨小阳的发言中,透露了此前鲜为人知的建银重组南证时间表。 2005年4月5日,建银被国务院特许参与南方证券的处置工作。 4月12日,建银组成竞拍工作组,通过市场化方式竞买原南方证券的证券类资产。 8月1日,建银与南方证券清算组达成共识。 8月31日,中投证券被证监会批准筹建。 9月15日,中投在北京召开创立大会,通过公司章程,并成立董事会,监事会。 9月27日上午,证监会正式批准中投开业。 9月28日,通过工商登记注册,正式宣告成立。 但是,道路并不平坦,在证监会的批复中,原南方74家营业部和23家服务部关闭后,中投证券将新设立74家营业部和24家服务部。数年恍惚,如今原南方的经纪业务的市场份额已经不足国内的2.31%。 而原南方的投行业务人员早在南方被接管时大多就已经流散,要重振投行,也非一日之功。 不得已的国有化? 9月28日这场冠盖云集的聚会中,参会的各方默契地强调,中投证券的成立是一个“市场化”的解决方案。 正如谢平所强调的那样,“重组(南方证券)是国家支持资本市场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重组方式是按照市场化方式产生的。” 郑之杰称,中投的创立,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对券商风险进行处置的成功尝试。它开创了证券公司优化重组的一种新的模式。 陈应春的发言更加意味深长:“深圳作为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已经习惯了市场化的处置方式,我们不断看到老的公司消失,新的公司成立。但是建银的成立,是资本市场上有标志性和历史性的大事。”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由一家国有金融控股公司来重组南方证券,而奉行着却是“市场化”的原则。 毫无疑问,这家由国有金融机构重组的券商,其最具市场特色的一点在于:建银通过竞拍获得原南方证券的证券类资产而不是划拨或者转让。 但“国有化”似乎是时下不得已的选择。 作为学者与作为官员的谢平此时表现了他的矛盾与冲突,在建银作为唯一股东的证券公司的成立大会上,他指出:“如果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完全依靠国有化,路子不会走得太宽。” 然而,证券公司的产权结构改革,曾经遭遇失败的尝试。 2001年到2003年的那场“民营化”浪潮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其余波未平,迄今还有多家证券公司等待建银的注资。 2001年11月23日证监会下发《关于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为民营企业参股证券公司打开了大门。2002年8月18日民生证券作为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营券商正式推出。到2003年,据不完全统计民营资本控股证券公司的资本达65亿元加上参股资本则超过70亿元民营资本占到证券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3%。 但是,随着富友证券、闽发证券等多家民营券商爆出挪用巨额客户保证金等黑幕,“民营化”的脚步戛然而止。券商重新回到国有的羽翼下。 对此,谢平亦坦言:“过去几年,非国有投资主体的证券公司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大家又将证券公司作为国有投资主体。” 正因如此,对券商的重组,才不得不以汇金这种代表国家产权的机构出面。谢平希望,未来的改革应该考虑到允许外资和非国有投资主体对证券公司持股。 “这里头有监管和投资主体结构改革的平衡问题,有些问题是可以找到出路的。”谢平还提出,应该对证券公司进行规范。 在原有的券商“国有化”背景下,出资人虚置、地方政府干预等不可避免,以建银作为出资人,是否可以避免此类问题,从而摆脱“国有化”——“民营化”——“国有化”这样一个循环反复,迎来一个券商的新时代呢?这些答案,都有待中投证券作出解答。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