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央行拯救券商 > 正文
 

违规不纠系统风险仍存在 救赎券商何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 02:5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在目前救赎已经既成事实情况下,如何使救赎后的券商健康发展比谴责这种行为更具有现实性

  绝大多数券商的困境一方面是由于市场萧条的原因,更重要的则是源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

  已经破产的南方证券是否会以“中国建银投资证券”的名字涅槃重生?尽管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者刻意避开“行政救赎”的提法,而将后者的挂牌成立,称作是“市场化方式对券商风险处置的成功尝试,开创了我国证券公司优化重组的一种新方式。”但难以改变的事实是,用于重组南方证券的资金来源来自于中央银行所拥有的外汇储备。

  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的汇金公司以及其全资子公司

建银投资成为本轮券商救助重组运动的主力。今年8月,中央汇金公司已向银河证券和申银万国总计注资近80亿元人民币,从而为这两家经纪业务遍布全国的券商缓解流动性危机。而汇金的子公司“建银投资”则主要通过向陷于破产以及破产边缘的证券公司注资,收购其股权的模式实施救援。后一模式有望通过更换原证券公司的管理层,建立良好的制度

  现在讨论对券商的救赎是否合理已经没有太多意义,尽管这一决策曾遭到不少质疑,也尽管这一行为即使在新型市场也属罕见。但在目前救赎已经既成事实情况下,如何使救赎后的券商健康发展比谴责这种行为更具有现实性。

  最乐观的结果是,建银和汇金通过重组,将濒危券商改造为资本充足、治理规范、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券商,再将手中的股权向外转让。在外资对中国证券公司控股权的渴望下,这一过程在个别券商的身上可能会缩短。刚刚传出的瑞银对北京证券股权收购,便是借了建银的途径。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那些已经获得注资的券商从此规范的运营?如何确保他们能够建立严密的内控?如何防止暂时还没有陷入困境的券商发生新的违规行为?

  不能否认的是,绝大多数券商的困境一方面是由于市场萧条的原因,更重要的则是源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

  尽管监管层三令五申,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进行保底保收益的

理财等行为还是一度成为多数券商的普遍行为。以至于这种现象使整个证券行业不但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而且也失去了金融业最重要的资产———信用。

  目前证券业正在吞食因近年来的违规和违法经营所带来的恶果。令他们感到尴尬的是,保监会今年2月的一项规定,明确禁止保险企业委托证券公司理财。大量在证券公司进行交易的保险资金也从证券席位撤离。刚刚公布的保险外汇资产管理细则,保监会将管理保险外汇资产的资格也只给予了外资和境内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制定政策的保监会人士认为,整个证券行业并没有有效防范风险的制度,系统风险仍然存在。

  我们是否能够期待重组后的证券公司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整个证券业在券商重组后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

  如果不对以往和正在发生的违规违法事件进行追究,不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惩戒,这一目的又如何实现?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除了已经破产的民营券商德恒证券以非法吸储罪,其高管被判以5年不等的刑法外。而同样存在挪用保证金、违规委托理财,且金额远大于德恒的国资券商们,比如已经不存在的

南方证券、华夏证券,并没有听说对其当时的高管有任何的起诉。

  另外,证券业如何由个别公司的违规发展为行业普遍行为?此过程中是否应该追究监管者的失职责任?

  还有,当外汇资产以及财政资金被迫向风险券商救赎时,我们是否有权利知道,除了个人资金外,还有什么样的资金在与券商们进行高杠杆比例的融资和委托理财?这些债权人其中是否有违法行为存在?在行情上涨而非下跌的年头中,这些投资收益到底进入了谁的腰包?

  作者:本报记者 安明静 发自香港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