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券商集萃 > 正文
 

瑞银重组北京证券释放破限信号 控制权旁落外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 01:50 新京报

  

瑞银重组北京证券释放破限信号控制权旁落外资

兔:北京证券重组模式将对外资进入我国证券业提供新的思路。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瑞银持股20%,成北京证券第一大股东,并获准从事买卖及分销国内二级市场的债券及股票

  付出2.1亿美元后,瑞士银行集团(UBS,简称“瑞银集团”)的获得足以令其他外资金融机构“眼红”:持股20%成为重组后的北京证券第一大股东、可承销国内债券及股票、可从事买卖及分销国内二级市场的债券及股票等经纪业务,可提供国内个人投资管理服务。

  9月28日,来自瑞银集团内部人士透露,该集团持股北京证券20%的方案已经正式获得国务院国资委的批准。

  根据方案,瑞银集团将是重组后的北京证券第一大股东。这是我国券商业首例。迹象表明,券商业对外资开放的程度正在深化。

  “破限”新信号

  9月28日,据接近北京证券的一位人士透露,瑞银集团进入北京证券,刚刚获得北京证券召开的股东大会通过,“在北京证券股东层面不存在任何问题,瑞银进入北京证券的所有法律程序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对北京证券的具体重组工作,重组方案已经确定,其实就是一个执行过程。”

  据悉,对北京证券的重组工作将由先前介入的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建银投资”)主导。北京证券的

不良资产将被剥离给建银投资新成立的
资产管理公司
,其中部分营业部由招商证券承接,剩余优质资产组建新的证券公司。

  在新的证券公司中,将引进包括瑞银集团、中粮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等一系列新股东,原北京证券的老股东们将通过资产管理公司间接持股新证券公司。

  在新证券公司中,瑞银集团持股20%,中粮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建银投资分别持股14%,国际金融公司持股5%,剩余的股份将由原北京证券股东通过新组建的资产管理公司持有。

  从以上股份分配不难看出,瑞银集团将成为北京证券重组后新组建的证券公司第一大股东。

  首都经贸大学一位研究《证券法》的专家表示,瑞银集团虽然没有超过此前规定的外资持股合资券商33%股份的上限,但作为合资券商第一大股东在国内还是第一家。

  根据2002年7月1日起实施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第十条规定,“境外股东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比例,累计(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设立规则》还规定,合资券商只能经营国内企业IPO和外资股的经纪业务,但不能从事国内A股证券业务和衍生品。

  除高盛高华“迂回”绕过政策限制外,上述《设立规则》出台三年多时间,合资券商均未破局。而此次瑞银集团进入北京证券,则是直接突破了上述所有限制。

  国内一位券商老总表示,北京证券是综合类券商中业务范围最全的公司之一,瑞银的进入将使其拥有和国内券商同等的经营权。“这是一个突破限制的信号。”

  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胡皓华(PeterWuffli)表示,新公司将取得所需牌照,从事比其他中外合资券商更广泛的业务。

  根据方案,新公司将承销国内债券及

股票和其他服务。另外,与现时其他中外合资券商不同,新公司将可从事买卖及分销国内二级市场的债券及股票等经纪业务,提供国内个人投资管理服务。

瑞银重组北京证券释放破限信号控制权旁落外资

  “瑞银模式”底线

  “稍后要进行的工作是精简机构和人员,重新任命新的管理人员。”一位投行人士向记者透露,“而管理人员的选用又是一个被关注的焦点。”

  据他透露,早在瑞银正式进入北京证券之前,所得到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取得控制权,“没有控制权瑞银是不会轻易选择进入的。”

  而来自瑞银集团内部的一篇新闻稿件似乎印证了上述人士的说法,该稿件称,瑞银集团将执掌北京证券,并由其进行管理。

  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胡皓华表示,这种重组方式让瑞银不需承担历史遗留的负债。胡所指的重组方式即在北京证券基础上成立新的证券公司。

  目前存在于外资公司普遍的看法是,与国内券商合资,让其有所顾忌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国内券商无法摸清的资金“黑洞”,一是控制权的归属问题。

  长城证券原总裁曹大宽表示,外资尤其看重对合资券商的控制权问题,这也是几年来外资一直审慎进入国内市场的原因。

  截至目前,国内合资券商仅有四家,分别是华欧国际证券、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海际大和证券和高盛高华证券。

  上述四家合资券商,除高盛高华通过对6位自然人贷款成立高华证券,从而绕过有关规定,间接控制高盛高华证券80%多股份之外,其他任何一家都没有取得控制权。

  一位曾经多次和几大国外金融公司打过交道的证券公司高管表示,“外资在谈到控制权问题时特别强硬,一定要求有控制权才可以。”据他回忆,高盛等公司的态度非常坚决,而只有美林证券态度稍好。

  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白瑞甫曾指出,在合资券商的谈判中,摩根大通将坚持对合资公司的股权及实际管理权的控制。因为,这是让摩根大通的文化和经营理念得以完整实施的前提。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外资最关心管理权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存在的体制问题,外资是想通过掌控一定的管理权来规避经营上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外资选择合资对象多为中小券商而非大券商的原因。

  曹大宽介绍,几大外资金融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证券分支机构,其负责人和主要管理层均来自这些金融公司的内部。仅有的一个特例是美林证券在印度的证券分公司。

  按照外资金融公司任命各地证券公司管理层的惯例,瑞银将会在合资公司管理层人选的任用上掌握足够的主动权。

  是否只是特例?

  上述证券公司高管认为,对持股比例大小讨论的关键,是能否让外资取得合资公司控制权,持股比例变化本身意义其实不大。瑞银集团进入北京证券就是证明,如果没有管理权,相信瑞银集团取得再多的股份也不会愿意投入资金。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9月27日向记者表示,目前尚未听说监管部门就外资进入券商的开放程度做任何的政策改变。

  他表示,虽然加入WTO对外资进入证券业没有明确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但对外开放已是不可避免。不过监管层很难有确定的政策出台,这不符合当前需要灵活处理的原则。

  原长城证券总裁曹大宽也认为,短期内政策完全对外开放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有相应的政策,也会等到明年。

  他认为,国内几大券商的重组工作尚没有完全结束,不给这些券商以站稳脚跟的时间,就无法和外资抗衡。

  一位投行人士认为,静观其变是此时外资金融公司最明智的选择方式。其实他们对此是非常关注的。因为证券业是继保险业和银行业之后一块大“蛋糕”。外资的沉默无法掩饰其内心对这块市场的觊觎。

  9月14日,北京CBD国际论坛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大会上,亚太区投资银行部常务董事兼美林中国主席刘二飞公开向中国加入WTO时谈判的首席代表龙永图询问,为何中国加入WTO谈判没有给证券业开口子,并抱怨目前国内对证券业的限制太大。

  上述证券公司高管表示,此前外资对证券业的进入如果说还处在“试水阶段”,那接下来则应该是“真枪实弹”。

  据悉,目前法国里昂证券资本市场公司正在考虑注资重组湘财证券,美林集团则在去年就传出与华安证券接触,商谈合资事宜,齐头并进的还有美国雷曼兄弟(欧洲)公司与东方证券接触。

  不仅上述几家,包括摩根大通、汇丰银行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多家外资金融巨头也在寻求国内的合资对象。

  万国测评董事长张长虹表示,券商是国际化要求程度最高的金融领域,需要竞争。目前管理层应该考虑对外资放开时间和尺度的问题。

  一位证券公司人士分析,如果此前成立高盛高华,对合资券商政策的注解还比较模糊的话,瑞银集团进入北京证券,则是在新阶段对该政策释放的一个清晰信号,即外资可以直接取得合资券商控制权,可以进入综合业务领域。

  不过,瑞银集团虽然取得新证券公司控制权,但持股并未突破33%的上限。“瑞银集团的方式能否作为特例也还有待观察。”一位日本投行人士持此观点。

  券商救赎新模式

  9月28日,由建银投资重组南方证券而新成立的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圳挂牌成立。这预示着大型券商的重组接近尾声。

  由于市场低迷和经营不善,券商全行业举步维艰。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汇金公司和建银投资分别采用注资和重组模式,对申银万国、国泰君安、银河证券、南方证券等老牌券商进行“输血”式的拯救行动。

  与以上一种“输血”式拯救同时进行的,是国内一批有能力的优质券商对问题券商也展开了收购和资产托管。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该类券商正在主动出击,力图通过兼并将自己做大做强。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认为,现时国内券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业务发展空间小,政策限制较多;管理质量和内部风险控制比较差。而在保险业和银行业都已经放开之后,证券业应该开放,借助外资的参与,提高国内券商的自身质量和竞争力。

  市场预计,未来券商格局将会形成三方力量,建银投资和汇金公司等银行系公司,中信证券等优质券商和美林集团、瑞银集团等进入后形成的外资系。

  外资系的进入将不可避免地冲击现有格局。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公司研究部主管表示,一旦外资进入并能施展拳脚,从投行业务到衍生品创新,都会给国内券商造成不小的冲击。国内券商在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上毫无优势。

  但左小蕾认为,资本市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又属于服务业,保护主义不是生存之道,市场应该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另外,有券商人士认为,券商行业整体解救需要的资金数额巨大,这时选择让外资参与国内券商的重组,也是对国内券商救赎的一股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乔晓会 北京报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