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药价虚高 症结在于消费主体缺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 08:02 中国证券报

  这次药品大规模降价,虽然幅度比最初方案减少了20个百分点,但对于医药企业来说,依然预示着又一个寒冬来临了。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能够享受降价带来的实惠,却不得而知。

  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张仕元

  我国医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非常庞大的产能。按理说,我国国民应该能够享受到最完整的、最低廉的药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病无钱就医、因病致贫的人群依然大量存在。为什么呢?

  这其中既有卫生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也有流通体制混乱的问题,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关键还是消费主体缺位。

  谁是真正消费主体

  谁是药品消费的主体,这个问题看似清楚,其实大多数人不一定清楚。我们一般认为患者是药品的消费主体,但实际上患者只是一个不完全的消费主体。由于医疗是很专业的服务,缺乏专业知识的患者是难以对消费药品有发言权的,这时充当消费主体的就是医生。而现阶段,医生这个消费主体是没有站到位的,确切说是站错位的。

  由于众多人拥有社会保障,因此公费医疗和商业

医疗保险目前是重要的消费主体。尽管用于支付的资金有自己的一部分,但毕竟是由一个机构统一进行支付,所以社会医疗保障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就成了药品消费的真正主体。但我国目前的药品流通方式、药品采购方式以及药费支付模式都没有体现出他们是消费主体。

  这就是为什么

药价虚高长期存在,药品价格越高越好卖,降价药品无处可寻的根本。

  消除同质不同价

  药品的商品名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基本上同类产品的名称都一样,但目前,同一产品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商品名称。消费者面对五花八门的商品名称和专业名称无法区分,因此也就有传统产品和许多降价产品经过重新包装或更改商品名称以后又重新上市、消费者在购买时出现混淆的现象。这就像萝卜被叫作“宫廷翡翠”、“二锅头”兑水称为“宫廷玉液酒”一样。

  因此,药品市场有必要实现名称统一。统一后,在统一采购时就比较方便,社保定点医院可以根据社保目录统一采购;在医院的使用中,也可以根据药品的实际成分进行定量,避免出现许多降价药品消失的现象。

  对于不同企业性质的产品,由于都属于GMP产品,因此不存在严格的区别,只要不是专利保护产品,应该实行同质同价,这样就避免了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同时也杜绝了医生开处方时存在的不同偏好。对此可能外资企业异议最大,但既然已过专利保护期,就不应该再有区别,除非能够提供产品质量的差异。如此也就可以消除一直存在的超国民待遇对国内企业的非公平影响。

  社保资金应担当主角

  问题清楚了,那么如何才是解决之道呢?目前之所以会出现降价药无处可寻的一个技术因素是企业对于降价目录具有很强的消化能力,产品改变包装或剂型就行了;其次医院因为利益因素也不愿意卖降价药。所以通过政府给生产企业定价以降低药价虚高问题,也就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在历次降价中,企业可以自己或通过协会出来进行申诉,但在消费过程中,一直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的患者却只有抱怨的份。因此只有消费的主体———社会保障资金真正站出来,为自己、也为普通患者说话,才会形成真正公平的消费行为。

  因为社会保障资金是药品消费的最大主体,只有他们才能够组织专家讨论决定医院应该购进什么样的药品,在药品招标采购中充当与企业谈判的角色;也只有他们才能够实现以最低的资金成本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从而避免出现许多产品标而不购、许多有效的传统产品从市场消失的现象。

  目前之所以对招标采购存在诸多非议,主要原因就是招标采购的主体不是真正的消费者,而是隐性的中间商。因为采购主体还希望通过药品赚钱,所以就会出现什么产品最能够赚钱,就买什么产品,而许多利润薄但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产品却被拒之门外。

  消费主体的出现,还可以对招标采购结果实行监督,防止用药过程中的腐败和非正当竞争手段的出现。一个具有社会法人地位的消费主体的确立,还可以改变药品流通链中长期只有产品供应者而没有消费者的畸形格局,有利于建立科学有序的市场新秩序。

  一但消费主体采购价格形成,就会在医疗市场形成比较广泛的药价参考体系,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消费需求。而单纯依靠政府价格管制不仅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且难以达到降价的初衷。

  如此,则对医药产业而言,有利于优胜劣汰,实现产业的有序竞争和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对流通领域而言,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药品中间不合理加价的行为;对社会保障资金而言,能够成倍提高基金的利用率,增强保障能力。

  现在药品出厂价到患者手中,基本加价幅度在5到15倍,如果实现消费主体采购后,以2到5倍的价格给患者,这可以节约多少资金啊。

  可见,如果对药品采购进行改革,可以在维持目前社会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将医疗保障能力提高1.5到2倍。这种模式不仅不会压缩生产企业的利润,而且会进一步降低其营销与管理成本,增强其盈利能力,促进其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研发上来,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增强在全球的竞争能力。

  对于

医疗改革,成倍提高保障能力,也有助于减轻政府投入,加快卫生医疗改革的进程,否则医疗卫生的投入将成为政府难以背负的包袱。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