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千亿梦想大跃进 能否跻身三甲还是未知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 13:4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但海信能否跻身中国空调、冰箱业三甲还是未知数 本报记者 杨瑞法 上海报道 自海信接过科龙的控股权以来,对收购事宜一直讳莫如深的海信集团掌门人周厚健,近日终于开口:企业文化的相近和整合将促成本次并购的成功。
9月23日,在一次关于企业文化的高层论坛上,就海信收购科龙一事,周厚健首度发表看法:“科龙在创业之初崇尚技术、敬业、以人为本的文化,与海信的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尽管在资本作用下,科龙发生了很多次动荡,但这些文化大多在科龙保留了下来。这是海信收购科龙很重要的原因。” 虽然周厚健强调,文化整合是海信重组科龙的关键,然而,相对于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整合,人们现在更关心的是,下一步海信将如何对两企业进行产业整合?海信收购科龙后,能否实现1+1大于2的目标,从而跻身中国空调和冰箱业三甲? “2010年,1000亿元” 今年4月,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访谈中,周厚健透露了海信集团的发展计划:“我们希望做百年海信,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然而,现在仅273亿元的销售额与1000亿元的目标相距甚远。为此,近两年,海信想方设法做大“蛋糕”。首先瞄准了海外市场。2003年9月,在海信集团召开的首届全球经销商大会上,面对日本住友、法国家乐福、美国BestBuy等近百家国际商业巨头,周厚健用娴熟的英语吐露了海信的心声:“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全球化战略是我们必然也是唯一的选择。我们将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将成为第一家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在我们所涉及的家电、通信、IT领域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技术领跑者。” 与长虹将美国市场一股脑儿交给APEX公司不同,周厚健亲自率队去美国开拓市场。2003年春天,中国驻美国洛杉矶领事馆的一位官员不无赞赏地告诉记者:“周厚健刚到洛杉矶来过,海信要在洛杉矶设立办事处。”他同时说,长虹与APEX业务做这么大,却没有在洛杉矶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甚至没有派一位企业高管常驻洛杉矶。如今,海信的液晶电视已源源不断地供应美国市场。 在海信所从事的产业中,目前尚无一项进入全国行业前三名,为此,它常遭到媒体和同行的诟病。但周厚健对此似乎熟视无睹,他说海信的目标是“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2005年6月24日,号称“中国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终于在海信诞生;在此之前,代表冰箱业界技术最高水平的矢量变频冰箱在海信冰箱研发中心实验室问世。目前,海信在冰箱方面共拥有变频专利技术36项,占冰箱总专利数的50%以上,其中1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我国第一家引进变频空调技术的企业,在变频空调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 也许正是由于拥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底气,今年,海信开始向1000亿元的销售目标发起冲锋,而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大规模扩张。 1+1能否大于2? 今年,海信的扩张动作令人眼花缭乱:4月6日,海信(南京)电器有限公司冰箱工业园隆重奠基;4月8日,刚刚被海信集团揽入怀中的浙江先科空调公司开始批量生产海信产品;6月28日,历经3年建设,远在西南腹地的贵阳海信工业园(一期)正式启用;8月4日,海信全球第十三个生产基地——海信新疆工厂在喀什正式开工投产;而今年最大的扩张动作,就是9月9日,与格林柯尔签署的收购科龙控股权的协议。 在上述一系列扩张行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收购科龙,因为经此一役很有可能使海信在中国空调和冰箱行业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先看看空调。根据《空调商情》杂志即将发布的统计数据,2005冷冻年度,广东美的空调内外销合计近880万台,格力空调内外销约750万台,海尔空调内外销约550万台,而海信空调内外销合计仅约160万台。 有人算了一笔帐:海信本部及浙江基地现有空调产能约400万台,收购科龙后,其空调产能将跃升至800万台左右。 再看冰箱。多年来,海尔一直是中国冰箱行业的龙头老大,据业内人士统计,其冰箱年产量约为800万台。但自从顾雏军的格林柯尔将美菱收入旗下后,中国冰箱行业的格局已发生微妙变化,顾雏军曾一再声称,待其扬州冰箱基地建成后,格林柯尔系的冰箱产能将达到1200万台,远远超过海尔,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冰箱业霸主。 而到今年底,海信北京工厂及南京基地的冰箱产能有望达到310万台,将科龙收入麾下后,海信冰箱的产能也将增加到700万台左右。 拥有了巨大产能的海信,能否在空调领域超越海尔,跻身三甲,并成为与海尔并驾齐驱的冰箱巨头? “产能不代表产量,更不代表市场份额,生产线谁都能投。”广东一家著名白家电企业的老总说。 江苏省一位长期跟踪研究空调业发展的专家对此也持怀疑态度。“营销是海信的短板,这也是它迄今在所涉足的产业未能进入前三名的重要原因。收购科龙后,海信能否在营销方面做得更好?”这位专家还担心,在收购科龙前,海信并无重组整合另一家大企业的经验,因此仅仅依靠企业文化的整合,海信收购科龙后能否真正实现1+1大于2的目标,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