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中国股权分置改革专网 > 正文
 

保护投资者权益 认沽权证直接明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 07:52 中国证券报

  记者 齐轶

  日前,第三批股改公司名单和方案公布,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认沽权证出现在新钢钒(资讯 行情 论坛)的对价方案中。武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的对价方案中也出现了认沽权证。新钢钒为何推出认沽权证,这一创新产品的推出将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为何推出认沽权证

  根据新钢钒股改方案,公司非流通股股东攀钢有限公司向流通股股东每10股无偿派发2张存续期18个月、行权价4.62元的欧式认沽权证。新钢钒股改保荐人代表兴业

证券王廷富表示,认沽权证方案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保荐机构协商达成共识的方案。王廷富透露,作为国家大型企业,公司大股东希望保持一定的持股比例,“如果采用单纯送股,方案可能不会太好”,而认购权证会降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采用认沽权证可以起到保证大股东实现控股的战略意图。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认为,认沽权证的作用在于能够较好地锁定和补偿公司股价在股改过程中可能的下跌给流通股带来的潜在风险,而且相比于认购权证,流通股东在行权时无须支出现金,因此是学术界在股改中比较提倡的一个方式。“新钢钒的方案以净资产作为认沽权证的行权价,比现在的市场价要高出百分之十几,这就是对投资人比较实在的保护”。

  华生认为,认沽权证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认沽权证的行权价高于市场价,这就是补贴,是给出了一颗“定心丸”,这样的方式要比承诺动用一定数额的资金在一定的价格进行增持的保护作用要实在得多,也直接得多。

  华生以目前备受关注的宝钢集团增持G宝钢(资讯 行情 论坛)为例介绍,宝钢集团护盘的首批20亿资金已用完,然而增持效果并不明显,一定程度上还损失了信誉。华生认为用多少钱来增持,都不能保证资金用完了以后,股价能够维持在一个设定的水平。但是认沽权证不同,投资者不用花钱买,到了那个时间点,与行权价相比,差多少,你就得补给我多少。“对投资者而言,这是最明了,最简单、最可靠的保护。”

  “先驱”宝钢进行投资者教育

  新钢钒方案中的认沽权证并非是首次面世的“新生事物”,早在宝钢公司进行股权分置试点时,认沽权证就出现在其最初的“送股+认购权证+认沽权证”方案中,该方案曾在市场上进行过讨论,上交所副总经理刘啸东也曾公开表示,“认购权证+认沽权证”的组合是最佳方案。“这样组合的好处在于锁定了风险。对于持有人来说,如果正股上涨,认购权证就有钱赚,如果下跌,认沽权证就可以赚。对发行人来讲,是希望股票价格变化不要太大,这也符合我们要求的市场中性。”但当时,该方案遭到了市场的否定。

  对于宝钢认沽权证方案被否,业内专家表示,宝钢公司作为股改试点企业,同时又是具有标杆性质的公司,在试点初期市场预期还不明朗时不该将方案弄得太过复杂,“投资者很难看明白,就会认为搞花样是为了掩盖降低对价水平的一种途径,但这不是说大家认为认沽权证不好。”

  上述专家认为,现在的市场环境与当初推宝钢权证(资讯 行情 论坛)的环境有所不同:宝钢权证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事实证明,市场对该产品有需求;而且在权证的运行过程中,投资者对权证产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目前引进认沽权证是合适的。

  认沽权证“向下封底”的特征使得其对股票下跌的抑制作用要比承诺动用资金增持的效果更加强。采访中有基金经理表示,对当初否掉宝钢认沽权证表示后悔,“有认沽权证就锁定了风险,有权在特定时间将股票卖给他,我的风险是可控的。”该人士认为,宝钢最终推出了“认购股权”方案并没有出现预期的股价上涨,宝钢正股反而在下跌。“在这种情况下,认沽权证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了。”

  方案通过前景较为乐观

  新钢钒股改保荐代表人兴业证券王廷富表示,新钢钒为了顺应相关政策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大股东并没有减持计划,“大股东为了股权分置改革准备付出相当的代价”。王廷富表示,在初步和流通股股东沟通中发现流通股东对该方案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对方案的通过还是很有信心的。”

  一位对新钢钒股权分置方案进行了较深入研究的基金经理也表示该方案获得通过的可能性较大。他认为,按目前方案,每10股送2份权证,意味着20%的持仓股票在18个月内可以稳定地获得15%的收益。“我个人觉得是可以接受的,”该人士说。除此之外,认沽权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推出卖空机制的突破口,而对机构来说,卖空机制的推出意味多了一种避险机制,其积极意义就更加重大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曾经作为十大流通股股东的部分基金退出了该股票,目前该股票排名靠前的流通股东包括QFII、

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基金等,“QFII比较多,主要是长线资金。”知情人士透露。

  有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散户和短线资金,上市公司在与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部分跨周期的长线投资者进行沟通的难度和成本都会更小一些,“或许QFII在对其进行投资时就没怎么考虑过对价”,该人士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