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产权改革下之众生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 10:24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本刊记者 赵燕凌/文

  仲秋的长春市,寒气开始游曳在阳光中。面对这场可能的历史性的利益再分配,这个城市失去了笑容。《证券市场周刊》在长达近一周的走访中,看到的是一张张紧张、疑惑、不安和失去热情的面孔。

  而吉林,是国企改革的一个缩影。

  8月30日,8户拟被收购的某集团高管办公室,《证券市场周刊》正和该高管谈太平洋收购的话题,一位中层干部匆匆进来,讨要太平洋董事局人员照片。接过一张登载9位太平洋董事局成员照片的报纸,这位中层干部边走边说:“这是一帮什么样的人?”

  这是8户集团中资产质量差,希望被收购的一家集团,但他们对太平洋仍心存疑虑,反映了在产权改革下,人们复杂矛盾的心态。

  在一个雨天的上午,记者在一家经营状况相对良好的集团见到其办公室主任,这位身材不高,但显得十分干练的中年人告诉记者:你看,现在多数办公室都是空的,很少人来上班,都在观望。太平洋到底是家什么样的企业,重组是福是祸,没人知道,甚至包括有关政府部门。

  吉林省国资委没有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要求,据知情人说,国资委也投鼠忌器,很矛盾。既想完成省政府确定的改革任务,又怕将这些企业送入虎口,更怕担国有资产流失罪名。在这样的心态下,他的态度显得有些摇摆——尤其是8月底省政府有关领导对重组产生了分歧,有主要领导对与太平洋的重组表达了反对意见后,国资委要太平洋先付部分资金的态度也越发坚决。

  而拟被收购企业则神态各异。资产质量差的,已严重资不抵债,希望外来力量盘活自己庞大的不良资产;而部分资产质量较好的集团则对外来收购持抵制情绪。于是,在重组操作过程中,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运作方式。

  政府主导的重组,本来企业的话语权已经不多,唯一可能对重组施加影响的,就是资产评估——不是有可能要零资产出售吗?如果这个资产包的净资产评估结果不是零,而是正数,哪怕是1块钱,政府也没有充分理由以零价格出售,国有资产流失罪名具有庞大威慑力,省政府也会对其退避三舍。

  于是,新的风景出现;资产质量好的企业尽量甚至希望自己集团的净资产评估得尽可能大一些;而愿意被重组的企业则希望自己的资产评估数字尽可能小一些,以利太平洋的收购。因此,该企业几乎一天一个报告,要求有关部门对自己数额庞大、账期超过3年或5年的应收款进行财务计提,对部分债权进行核销,将债务尽可能转入资产管理公司,将账面净资产大幅降下来。

  该企业总资产30多亿元,而债务已达40多亿元,严重资不抵债,早已在破产之列,但因为员工众多,无力支付庞大的职工身份置换金等破产成本,一直无法实施破产。

  该企业一位高管指着几栋办公楼对《证券市场周刊》说:“这些资产,包括地皮,没有人买,拿去进行抵押贷款,银行连眼皮都不翻一下,根本不接受。但如果太平洋收购后,因为信用基础不同,严介和拿这些资产去银行抵押,或许就可以贷出钱来,有了钱,盘活了资产。我们或许就可以重新开工,不用破产了。”

  而资产状况较好的企业在“打包”收购中,其利益在改革中存在被掠夺的可能性,因此出现了抵制情绪。

  据了解,国资委下发的文件中称改革成本由太平洋承担,但企业怕严不掏钱,后来严让企业自筹资金解决职工身份补偿金问题。怎么筹?只有卖资产。因为是打包出售,差的企业没有可卖的资产,好的企业又不愿卖掉自己的资产“贴补”其他企业,他们自然不情愿。

  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动了部分人的“蛋糕”——今年年初,国资委要各家先自行选择改制方案时,这部分企业提出的方案基本都是MBO。而现在,不仅MBO泡汤,连位子都有失掉的危险。

  银行也成改革中的惊弓之鸟。太平洋甫一出现,银行对民营企业收购后可能出现的逃废债有所担忧,就对这些企业收紧了银根:减少授信额度、贷款到期即收,不再展期、减少贷款数量等。

  走访数家企业,《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这里的职工对国家有关改制中职工的权益了解得一清二楚,尤其是对职工身份置换金的发放问题。

  一位建筑企业职工告诉本刊,他们早已把相关政策“吃透了”,收购者别想蒙人。据了解,在提交职工安置方案的几家公司中,职工几乎都要求先将身份置换金以现金形式发放到自己手中。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征得职工同意的情况下,在岗职工的身份置换金可以转为企业股金,不用发放现金。如果职工不同意,就必须发放现金。

  很多收购案中,身份置换金转为股金或留在企业账上。但太平洋这个案例,职工不愿意。庞大的身份置换金数字摆到太平洋的面前,并要求太平洋在收购的先期支付。这或许是吓退太平洋的最有力的杀手锏。

  现在,这个收购案已进入微妙阶段,4家集团的退出对其他企业造成很大影响,对太平洋的排斥和怀疑也几近高潮。

  一位对这起改革较为了解的当地企业人士说,这个收购大案之所以震动整个长春市,使几万人处于高度警惕,甚至抵制状态,并不能简单理解为他们的觉悟没有和改革大潮同步激越,而在于国退民进成功的先例太少而教训太多。

  他说,无论是怀疑太平洋的资金实力还是收购动机,说白了,是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在国退民进、国退洋进的产权改革中,我们说不上哪个案例是最成功的,可以作为蓝本的。从新疆德隆集团的崩塌到新近出事的

格林柯尔系,靠收购造梦的人,梦想成真的不多。

  一位反对太平洋收购的企业人士说:“民营企业出现的信用危机,社会对民企的戒备和排斥,学界早有呼声,建议对国退民进式的产权改革进行反思。吉林省政府等有关方面也应该对太平洋做充分的调查,最起码应该清楚严介和对这些企业后续的整合方法是否是有效的,不能盲目打包出售。”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