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验田到名利场 看汪建熙眼里的中金公司未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 13:3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亚 枫 北京报道 由“大象”陪伴了十年的中金,何时才能独舞?
这个疑问尚没有答案,但中金公司董事长汪建熙对此“信心”十足。 “有一点,可能过于乐观、大胆了。”9月16日下午3时,汪建熙出现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办的媒体见面会上,在股东代表——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兼CEO文礼信的陪伴下,内敛中张扬着自信,“全世界只能有若干个世界级的投资银行,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因此也应该有一两家世界级的投行。” 他没特指中金,但同时言不离中金,一如国内诸多券商一样,类似的心曲需要时间的弹奏之后,才能知道结局的悲忧喜乐。 尚未考虑上市 1995年,中金公司设立时,相当于8亿多人民币的注册资本金,在国内独步江湖。2004年5月,虽然中金公司以未分配利润增资扩股到1.25亿美元,但时至今日,“10亿元人民币左右规模相对于国内其他券商而言,是较小的。”汪建熙坦承。 2003年前后,中国证监会推出了鼓励证券公司上市的政策,中信证券得以在2002年12月招股,2003年1月成功上市,并且成为国内惟一一家通过IPO成为公开上市的证券公司。 然而,现在的中金公司似乎对公开发行上市并不“感冒”。 汪建熙反复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认为,还没有完全具备公开发行的条件。所以目前阶段,我们正在考虑,如果可能的话,进行适当的增资扩股,满足下一步发展的需要,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考虑公开发行上市。” 因为是长期考虑,所以关于上市的问题,中金目前并没有研究相关的时间表及地点等问题。但是对于增资扩股计划,中金却谋划已久。 实际上,中金公司的管理层早已向股东们提出了增加投资的要求,而最近一次中金董事会的意见是,“希望管理层先提出新的业务扩展计划,对所需资本金做出详细说明,董事会基于新的业务计划,考虑增资安排。” “我想,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研究的是现有的五家股东是否愿意增资,如果增资的数量有限,不能满足需要的话,是不是有其他的新的投资者加入。”汪建熙表示。 同时身为中金股东——中国建银投资公司董事长的汪建熙的意见,足可以说明建银投资公司对于中金增资扩股计划的态度。而摩根士丹利在此事上的态度也是明确的。“如果将来有需要的话,摩根还会对中金公司继续注资。”面对汪建熙儒,文礼信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业务创新 中金10周年庆典前10天,9月6日,经中国证监会、外汇管理局以及中国证券业协会核准,中金公司获得了外汇资产管理牌照。 “这是主管机构对证券公司颁发的第一个,到目前为止也是惟一的外汇资产管理牌照。”汪建熙说。 中金是作为创新券商的身份获得这项业务资格的。“这不是QDII,只是普通的外汇管理业务,这项业务目前也只是在机构客户中推行。”中金资本市场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林寿康补充到。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说,中金的外汇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的获准,表明监管层对于“缩小版的QDII”的放行。“具体的产品,现在还没有详细计划,因为取得牌照的时间也不长。” 外汇资产管理业务资格,本质上所有外汇资产管理的产品都是可以进行,但是目前国内不同的法规之间的协调是否已经作好,还没有明确。“所以现在能做什么还不清楚。” 除此之外,汪建熙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在下一步实现中金的制度创新,例如管理层持股计划等制度创新的问题。”此前,有了中信证券利用股权分置改革之机,成功实现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的铺垫,中金现在提出这项“创新”要求,丝毫不显唐突。 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副总经理认为,中金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合资券商,已经将很多国际上成熟的投行技术和经营介绍到国内来。“例如:在首发国内市场IPO路演簿记的方式,即由中金引进;中金近期也成功实现了中国第一个资产证券化项目,成功为中国联通筹资32亿元。” “在管理模式上,我本人在中银国际工作过,在中国证监会工作过。中金的管理与国内其他投行大为不同。这些不同的管理模式、管理机制,是中金不像国内其他证券公司出现这么多问题的原因之一。”汪建熙认为。 汪建熙说,在国际上,资本市场是最活跃、最具创新的领域。“我期待着中金公司能够在国内外形成良好有序的格局,这对证券市场的发展是相当必要的。” 十年以后 10年轮回,中国资本市场由当初的“试验田”发展到今天的“名利场”。较之十年前,今天面临更加开放的证券市场,中金将遭遇更加激烈的竞争。 “首先,要练好自己的内功。”汪建熙表示,“我们一直在遵循着合规经营,加强内控的理念。与本土证券公司相比较,作为合资证券公司,我们能比较好的吸收来自股东,比如摩根等公司提供的先进的技术支持。” 在中金看来,十年来发展形成的国际投行业务运作经验、在本土市场上赢得的广泛的信誉、规范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中金特有的优势,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经纪业务上,将利用IT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不会大量铺设网点,以提高效率。” 汪建熙在谈及中金时,不时地举出摩根士丹利发展的历史,以作比较。但是,其与摩根士丹利10年姻缘,也承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考验:摩根士丹利终非池中之物。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度不高的年代,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内地业务的拓展上,可以惟中金马首是瞻。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WTO开放进程的提速,摩根士丹利不可能永远充当幕后角色。”业内人士分析说。 16日,文礼信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虽然表达了对继续留在中金的信心,但他也明确表示,“目前来说,外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对券商的投资比例还不得超过33%,还不知道这一投资比例将作怎样的改变。摩根士丹利在支持中金公司发展的同时,密切关注市场,能够找到对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摩根士丹利在中金10年,借助中金独特的背景与网络资源,摩根士丹利在华业务的深度和广度都得以大大推进。但一直以来,摩根士丹利都无法实际控制中金,虽然中金成立初的6年时间都是由摩根委派总裁,现在,中金主要管理人员均由专业人员出任,摩根士丹利不但不可能控制中金,而且还得面临某些项目上来自中金的竞争与挑战。 10年之间,大陆这个诱人的市场正日益开放,各大投行纷纷热身完毕,但当初拔得头筹的摩根士丹利却日益感到步伐的滞重。立志“从华尔街到长城”的摩根士丹利不会放弃中国市场,因此另辟蹊径似乎便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中金与摩根士丹利10年厮守,最终将如何演绎,答案不在现在,只在将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