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传媒焦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 04:43 深圳商报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是扩大内需,使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充沛动力。应当看到,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由于种种制约因素形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内需的严重不足。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将大量的产品制造出来的能力,但制约的因素是这些产品在国内没有足够的市场。据统计
,1995-2002年全国市场主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所占比重由14.6%增加到86.3%,2003年进一步达到90%左右。这背后的因素就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按人均居民消费不变价格计算,1990-2003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2%,同期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增长6.6%,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增长5.6%,分别比人均GDP增长低1.6个和2.6个百分点。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最终消费率长期偏低15至20个百分点。

  可以说,疲软的内需与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加剧的恶性循环的关系。消费率不够高,市场疲软,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有研究表明,近年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73%、2001年的48%、2003年的40%,降至2003年的37%,这样经济增长就只能高度依赖投资和对外出口。现在,我们需要一种转变,即将过去的“内需不足→依赖出口→低价竞销→利润低下→工资增长缓慢→内需不足”这样一种恶性循环,转变为一种“收入增加→内需增长→降低对出口的依赖→避免竞销→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情况来看,尽管这种转变是困难的,甚至需要较长的时间,但这种转变是必需的。(经济观察报孙立平)

  短期内不宜开征

燃油税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9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出台燃油税是必要的,开征燃油税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中国当然需要开征燃油税,其中的理由已经讨论数年了。然而,理性地来看,今年并不是开征燃油税的最好时机。这种看法的主要理由是:在当前的高油价环境之下,

中国经济和社会对燃油税的承受力不足。必须意识到,开征燃油税就相当于燃油加价,而且由于税收政策的刚性,燃油税将是一次不分地域、行业的普遍加价。在当前
国际油价
的背景下,这一政策的杀伤力将尤其大。

  在高油价之下开征燃油税,对宏观经济和行业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过去在燃油税问题上之所以“久议不决”,就是考虑到对经济的影响。

  根据估算,如果成品油价继续上涨超过每升5元,将对居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并可能发展到供给方面,影响到很多产业的发展,甚至危及这些产业的生存。这种影响可能按照以下的风险路径来传导:厂家压缩产能甚至倒闭,金融坏账大幅增加,农产品价格及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大幅上涨,通胀压力破位上行,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需求疲弱,完全可导致整个经济增长陷于停滞。在这种危险的前景之下,如果政策部门依然开征燃油税,甚至要在今年完成,这实际上就是放手让油价再度大幅上涨,这种思路令人遗憾,并且充满了政策风险。

  不论是从国内经济还是从产业的承受力角度看,目前开征燃油税都是不合适的。(中国经营报贺军)

  欧洲车厂开始生产混合动力汽车

  欧洲汽车厂终于确认混合动力汽车受消费者欢迎,将跟丰田的脚步而生产汽油-电池混合动力汽车。

  在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的幕后,欧洲车厂总裁们依然怀疑并不看好混合动力技术。

  保时捷主席温德林·威德金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欧洲车厂与日本车厂的市场战,而欧洲提出的替代是柴油动力,我们现在承认,我们输了。

  迫使欧洲厂商屈服的另外因素是高涨的油价。这使得厂商重新有兴趣寻找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

  大多数欧洲汽车厂商只认为这不过是一个细分市场。BMW主席赫尔穆特·潘克预言混合动力汽车将在汽车市场总额中只占到2%到3%的份额,而且这个市场主要在美国,少部分在亚洲,欧洲则更少。

  不过BMW已经与美国的通用、戴姆勒-克莱斯勒合作开发混合动力发动机。BMW还没有宣布何时生产混合动力汽车,不过潘克也表示在五年之内将生产出混合动力汽车来。

  混合动力汽车的鼓吹者也承认,在长途驾驶中,柴油车比混合动力更具有能源效率。但是在城市驾驶中,因为需要不时地停车和启动,在汽油和电池之间换来换去确实能给开车人以能源方面的实惠。

  这场争论很激烈,几乎要掩盖另外一个来自亚洲的新挑战。中国的汽车厂商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展会上:三个中国厂商陆风、吉利和BRILLIANT。荷兰的陆风经销商表示,他们拥有陆风在全欧洲的独家经销权,预期今年可以销售1000辆。他说,中国已经在为欧洲人提供服装,为什么他们不能为欧洲人提供汽车呢?(邹蓝摘译纽约时报)

  作者: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