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顺应发展潮流 中国邮政改革提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 08:01 中国证券报

  记者成静卫

  在世界各国邮政积极改革和推进现代化的时候,中国邮政也悄然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8月底召开的全国邮政局长座谈会,终于掀起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简称《方案》)面纱的一角。该方案7月20日在国务院第99次常务
会议原则通过后,并没有详细披露。国家邮政局对此的说法是,需要高度保密。

  而在这次全国邮政局长座谈会上,邮政局局长刘安东公布了《方案》的实施计划,邮政体制改革由此拉开了序幕。

  据了解,《方案》的核心是“一分开、两改革、四项措施”,突出了改革的重点。

  “一分开”指政企分开,这项改革的内容一是重新组建国家邮政局,在各省(区、市)设立邮政管理局,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邮政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邮政服务标准,监督管理本地区邮政市场,组织协调本地区邮政普遍服务、机要通信等特殊服务的实施;二是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负责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各类邮政业务,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继续使用中国邮政名称和标志,实现无形资产保值增值。它将下设中国邮政物流公司、中邮EMS、中集邮等子公司。

  “两改革”包括改革邮政主业,改革邮政储蓄,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控股。

  值得注意的是,除邮政系统领导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胡静林也出席了会议,并表示坚决支持邮政体制改革。由此可见国家对此项改革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与电力、银行、保险和证券等行业相比,邮政业的改革显然慢了一步。至今,国家邮政部门仍然既是邮政服务业的政府管理部门,又是邮政系统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政企不分。

  邮政局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一方面有损于它作为政府管理部门的公正形象,不利于实施公平监管,另一方面也使其运行效率难以提高。

  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这一格局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不久前,四大国际快递公司曾委托亚太国际速递商协会发表声明,要求中国邮政企业分业经营,限制邮政专营,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目前,它们已经占据了中国国际快递业务80%的市场份额。

  按照新的《方案》,邮政系统改革完成后,原来的绝大部分国家和各级邮政局人员将会成为企业员工,而原国家邮政局将会被一个1000多人新的国家邮政局代替,专门行使监管方面的职能。

  专家认为,政企分开只是邮政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改革的第二步是邮政集团公司化,进而股份化,争取成为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第三步是随着发展在邮政经营领域引进非公有制投资者,甚至在某些业务范围实现非国有股控股,最后完成民营化。

  邮政企业民营化也是全球发展趋势。现在,荷兰、德国等国家已经完成民营化,日本小泉纯一郎在“邮政选举”获胜后,也必然会择机重新启动日本邮政民营化的进程。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邮政民营化尚远不能提上议事日程,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一系列承诺的兑现,再加上国内外非邮政企业带来的强大压力,邮政系统的开放和市场化是一个必然选择。

  “一分为三”没有成真

  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明朗前,业内一度盛传,未来邮政系统的格局是“三分天下”,即把中国邮政分拆成邮政管理局、邮政集团公司和邮政储蓄银行三家。出人意料的是,根据最新披露出的《方案》内容,最终的结果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控股,三分变成了二分。

  邮储银行为何没有独立?现在具体博弈过程尚不可知,但邮政储蓄对邮政系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来自国家邮政局内部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去年年底,邮政储蓄余额达1.07万亿元,全国储蓄余额占比近10%,仅次于四大行。而自1986年设立以来,邮政储蓄就“只存不贷、坐吃利差”,在央行的特殊照顾下,成了邮政系统的利润“奶牛”。根据《方案》,新的邮政储蓄银行将定位为特殊

商业银行,从发放小额贷款业务做起。未来将逐渐把存放在央行的8000多亿资金撤出,独立承担经营风险。

  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家后,国家按照80亿元、50亿元、30亿元、10亿元的数额,连续4年对邮政进行补贴。把邮储银行留在邮政系统内,似乎表明监管层不想再走过去的老路,而是要邮政系统争取自力更生,边改革、边前进。

  目前,在邮政的普遍服务补偿机制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邮政储蓄和邮政专营权一样无疑是邮政体系最不愿放弃的筹码。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