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金信研究员集体跳槽 成都证券捡到了便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 10:22 证券时报

  □本报记者 闻涛

  金信信托旗下的上海金信管理研究有限公司(下称金信研究),曾经是一家定位于卖方研究的独立研究实体,其推出的研究报告在业内颇具影响,并一度成为社保理事会的合作单位。然而,随着金信信托对内部研究资源的整合,金信研究的卖方定位被彻底放弃,改为内部业务提供支持。更吸引眼球的是,金信研究所属的30多名研究员队伍投奔了刚刚完成增资
扩股的成都证券,成为今年以来证券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跳槽事件。

  金信研究曾经的荣耀

  作为

证券研究机构,金信研究身上有诸多特殊之处。首先是其脱胎于信托公司,不像一般的证券研究所那样背靠证券公司;其次是金信研究在成立之初就是独立运营的法人实体,这决定了其卖方研究的角色定位。

  金信研究的报告很快就在业内打出了名气,南京地区一位市场人士告诉记者,在当地的机构投资者当中,金信研究的报告大有市场,据称,金信的报告对投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短线投资,报告的预测非常准确,甚至有的市场人士将金信研究报告与中金公司的报告相提并论。

  金信研究的报告质量也得到了其他券商研究机构的认同,浙江一家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就对金信报告的质量赞不绝口。另外,金信研究的成果还获得了基金公司甚至是社保理事会的高度认同,记者手中拿到的一份社保理事会证券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金信研究所得评分排名非常靠前,竟然高于赫赫有名的中金公司。

  高质量的研究报告需要有大规模的研究投入,金信研究也不例外,该研究机构高峰时期的研究员队伍将近70人,有不少研究员来自知名的券商研究所,据称金信研究为这些研究员开出了非常诱人的价码。

  遗憾的是,这种“产销两旺”的局面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在外资入股金信信托的同时,内部研究机构的调整也被提上日程。金信信托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收缩金信研究的规模是集团内部研究资源调整的一个举措,目的是为了更好适应集团的发展,虽然金信研究作为实体还存在,但服务对象将由对外转向对内。该人士坦言,大规模进行研究投入的确有些浪费。

  接盘者成都证券

  能够接纳金信研究几乎所有的研究人员,并且维持研究人员的薪资待遇基本不变,成都证券的举动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让外界很难理解的是,像成都证券这种规模的券商竟然有此魄力,该公司目前的研究团队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型券商。

  成都证券的前身是成都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上半年经过增资扩股,名称变更为成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由1.28亿元人民币增至5亿元人民币,目前属于比照综合类券商。

  在增资扩股之前,成都证券只有单纯的经纪业务,12家证券营业部中有11家位于四川省内。由于没有涉足高风险业务,成都证券保持了较好的资产质量。据了解,成都证券2004年在全国29家经纪类证券公司中利润总额、净利润、营业利润率、营业收入支出比等指标均排名第一,净资产收益率排名第二;2004年扣减资产减值损失后利润总额在全国证券公司中位居第20名;2004年扣减资产减值损失后人均利润总额在全国证券公司中位居第16名。

  成功实现增资扩股后,成都证券开始了自己的扩张之路,充实研究实力就是其中的举措之一。成都证券人士称,公司打造研究机构最初的想法,就是要走卖方研究的道路,争取为基金等机构客户提供服务。该公司的研究所设在了机构林立的上海,应该就有这个方面的考虑。虽然成都证券研究所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但扩张的计划仍在继续,下一步还准备充实个别行业的研究力量。

  外界有观点认为,成都证券能够接收金信研究的研究团队,从长远来看是捡到了便宜,任何券商在短时间内都很难招到这么多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对此成都证券人士认为,两家研究机构同在上海,又恰逢对方的大批人才有流动的需求,所以才促成了公司研究所的大批进人,应该说两方面的机会都比较契合,虽然客观上加快了公司扩张的步伐,但捡便宜之说并不合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