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节约型社会与扩大内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 09:21 中国证券报

  文/徐胜源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中,“投资”一马当先,跑得过快了,因而受到调控缰绳的抑制;“出口”虽如烈马奔腾,叱咤风云,但又遭遇贸易摩擦的强阻力;而“消费”则是一驾最实在可靠、最有耐力的马车。但是,当今的社会又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与扩大内需会不会产生矛盾呢?

  从理论上说,节约与消费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节约与经济发展更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最大化增进财富的学问,它用“经济的”或“节约的”思维方式讨论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处所遇到的“经济”问题。所以,经济学本身就是用“经济”的原则探讨经济问题的科学。经济学的公理之一就是“稀缺性假设”,所谓稀缺性指的是“社会提供的东西少于人们想拥有的”(曼昆《经济学原理》),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资源永远是不够用的,因此人类必须对稀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最小的代价最大化地创造和消费财富——这就是经济学的精髓。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消费与浪费有着本质的区别。消费是为了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而对财富的合理消耗;浪费则是对财富的不当或过度的损耗。可现实中,不少人打着扩大内需的旗号,对社会财富肆意挥霍浪费。

  比如重复建设、过度投资、政绩工程、攀比摆阔等等,都是非常典型的浪费行为。前些日子,有几位来自法国的老年游客,看到中国的一些城市(包括中小城市)夜晚灯火辉煌,霓虹闪烁,明如白昼,其“亮化”程度超过了巴黎,他们原以为中国的电力供给过剩,但当得知中国许多城市还在“拉闸限电”,不禁发出啧啧的叹息。近年我国餐饮消费发展速度很快,但也浪费惊人。业内人士估算,我国餐馆里平均倒掉的剩菜剩饭大约在10%以上,仅对西部的一个省统计,一天餐馆里就要浪费掉5000吨饭菜。2004年,我国餐饮业营业额8000多亿元,按10%计算,一年就要浪费价值800多亿元的饭菜!如果我们去欧洲旅行,一定会看到那些既省油又污染小的

小排量汽车受到青睐并大行其道,但在我国的许多城市中却规定小排量汽车不许上路,而在世界著名的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那些小排量汽车却可以从容悠然地往来穿梭。

  当然,建立

节约型社会并不是意味着重回“省吃俭用”的时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计划体制下短缺经济时期所推崇的节约观。如今情况已发生了巨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率大幅提高,除上游资源、
能源
产品外,下游产品基本上都处于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的状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费,为了创造财富和提高生活水平。只有不断地扩大消费,才能持续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才能良性循环,人民的福祉才能得以切实提高。节衣缩食过日子,不是节约型社会所提倡的。

  但当下却有一些人对建立节约型社会产生了偏狭的理解,形式主义的所谓“节约“行动又露出了苗头。比如,今年夏季提倡室内空调温度调至26摄氏度,这在一般场合是适用的,但在顾客众多的超市里就不一定合适。今年三伏天,一些超市里就热得令人很不舒适——收款员边扇扇子边工作,有的顾客汗流浃背地排队等候结账,顾客给超市提意见,超市答复说空调温度是由上级规定的。今夏电力供给确实紧张,但还没有到超市里的空调在26摄氏度的基础上就不能再往下调1~2摄氏度的份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节约不应该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准。说来说去,这还是形式主义在作祟。节约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习惯,它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相互影响而形成,形式主义的“节约”活动只能图一时的“热闹”,有时还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效果其实是很不理想的。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不是一场急功近利的“运动”,也不是以降低人们消费水平为代价的。建立节约型社会,是要在全社会广泛持久地、“润物细无声”地宣传和培育人们的节约意识,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在生产领域,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鼓励节能产品的大力发展,并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的体系;同时,还要通过制度和法规建立起鼓励节约、惩罚浪费的社会制度环境。这一切,与抑制消费没有任何关系,反而,节约能够有效缓解资源和能源稀缺的约束,为生产和消费的扩大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节约也是撬动消费的一个杠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