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解决产能过剩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难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08:24 中国证券报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从前一阶段的加速增长期转入稳定增长期,投资和出口需求高增长惯性使经济增长率的调整幅度有限,小幅回落将是三季度乃至下半年经济增长率的基本走势。解决产能过剩将成为下一阶段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难题,应当在保持“双稳健”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
资,增加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信贷和土地供给,同时严格制止低水平加工工业的产能扩张,在结构调整中保持我国经济景气局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对经济增长有一定下拉作用,多数工业部门因前期投资陆续形成产能,生产能力扩张过快导致经营效益明显下滑,但投资和出口需求高增长惯性使经济增长率的调整幅度有限。预计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3%左右,工业生产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

  G D P 向潜在增长率合理回归

  2005年三季度,GDP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与上半年相比增幅将略为下降。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不支持国民经济进一步加速,我国已经从前一阶段的加速增长期转入稳定增长期,高位运行中小幅回落是三季度乃至下半年经济增长率的基本走势。

  从国际看,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0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IMF在4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春季报告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低于2004年的5.1%,仍属增长较快的年份。但影响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国际油价再度大涨、美元汇率波动、全球发展仍然不平衡等问题,将使世界贸易增幅出现回落。下半年国际油价回落空间有限。一是下半年全球原油供求关系依然比较紧张;二是据预计今后几个月美国飓风等灾害天气预计将多于往年,因此下半年国际油价仍将高位运行。国际上的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世界经济的总体趋势是稳中回落,使我国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比上半年趋紧。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市场和政府调控两种力量交互作用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资本充足率对信贷规模的约束、严格的土地管理措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显效。同时,从周期因素看,经济扩张已经越过巅峰,大批投资项目陆续投产形成新的供给能力,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已成基本趋势。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资金较为宽裕,衡量投资成本的各种要素价格(特别是利率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城市土地收入高增长使地方财力充裕;各地追求高速增长、招商引资的惯性冲动仍然较大。同时,出口需求旺盛,贸易顺差扩大。经济中升温和降温的两股力量将相持一段时期,经济有望进入稳定增长期。

  汽车消费市场在经历了2002-2003年的井喷式行情后,受国际油价高升、国内投资需求降温等多种因素影响,已经率先在2004年转入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加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房地产市场投资性(或投机性)需求开始明显减弱。房地产开发投资、市场成交量和由此带动的消费信贷增速全面放缓。汽车产业、房地产业作为这一轮国内需求扩张中的源头性领跑产业,它们的爆发式增长曾经打破了旧有的产业均衡,引发了一轮以重化工业为重点的投资热潮。当源头性领跑产业开始向平稳增长转变,新一轮投资也陆续投产,开始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国民经济将在更高水平上逐渐形成新的均衡增长格局,转入稳定增长状态。

  从三大需求来看,由于占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房地产行业受到宏观调控的控制,投资将小幅回落,对经济拉动作用减弱;消费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是促进三季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外贸出口受外界因素制约以及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影响,增长速度将持续回落,外贸会继续保持顺差,但规模缩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下降。贸易顺差大小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将是下一阶段最为敏感的新增需求。综合分析,预计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仍可保持9.3%左右的速度,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长9.4%,比上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

  需要指出的是,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将呈现平稳回落而不是大幅下滑的局面。由于这一轮由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加速等因素引发的经济总量扩张,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深度大大超过以前历次经济周期。从短周期的角度分析,当前呈现出减速调整趋势。但从中周期的角度分析,我国仍处于中期扩张阶段。当前,重加工工业投资高潮开始退潮,但重加工工业生产能力的扩大提出了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的要求。我国今年新开工投资项目中有一大批是能源交通类基础设施项目。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热潮此起彼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长期发展前景对国内外投资的吸引,决定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回落幅度不会太大,短周期减速调整的深度不会太深。

  房地产带动投资进入下降通道

  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投资增速正在趋向合理的增长区间,投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低水平扩张势头得到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增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煤电油运和农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投资得到加强。1-7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7.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5%,比去年同期回落5.1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8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增长28.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9%,铁路建设增长29.1%。

  从月度来看,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去年上半年投资增速大幅度回落,受基数因素的影响,今年前6个月投资增速呈现逐月小幅提高趋势。7月份,由于上年基数较高,投资增速再度回落,增幅较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

  三季度,既存在促进投资增长的加快因素,也存在限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抑制因素,总体来看,抑制因素作用大于促进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回落。

  一是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的房地产投资回落将成主导原因。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只要有效地控制房地产的投资,就会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1-7月房地产投资增速已经从2月份的27%下降到23.5%。随着国家一系列调控房地产业政策的逐步显效,房地产投资增幅会继续稳中趋降。

  二是宽货币、紧信贷的局面难以改变。受资本充足率的约束,银行慎贷行为不可能根本改变。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信贷政策紧缩性操作也将对今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产生抑制效应。贷款增速继6月短暂上扬后,7月份又继续回落,银行对用于投资的长期贷款仍比较谨慎,难以支撑投资的反弹。

  三是土地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继续显效。最近,中央有关部门对部分地区新出现的“以租代征”等绕开宏观调控的不规范行为予以纠正,严格控制土地的政策没有丝毫松动。在土地政策约束下,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增幅明显下降,投资增长将继续降温。

  四是企业效益下降,企业用于投资的自有资金会明显减少。随着2003年以来新一轮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产能不断释放,供给能力持续增加,企业效益必然进一步下降,企业生产扩张势头将逐步减缓。企业自筹资金投资占我国总投资资金来源的60%以上,而企业自筹的资金主要是企业的利润。企业利润和效益下降,企业自有资金减少,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必然下降。

  从促进投资继续增长的因素看,能源、运输、社会公共事业等瓶颈产业供给能力仍然短缺,政府投资的支持力度较大,投资需求仍会保持较快增长;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增加投资的冲动依然很强。1-7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了28.4%,在建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6.1%,这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

  综合判断,预计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减少2.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5%,增幅比上半年下降0.6个百分点。投资增长总的来说将向着协调稳定的方向发展。但也应当看到,投资增长过快、新开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融资结构不合理、某些行业与地区盲目投资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由此带来的瓶颈部门的紧张状况仍未根本缓解,宏观调控形势依然严峻。今后应当继续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方针,解决比较突出的新矛盾与新问题。

  消费需求继续稳步增长

  今年以来消费需求延续去年后期快速增长的势头,1-7月累计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与投资增幅的差距同比缩小4.2个百分点。农村市场走出低迷,城乡居民消费增幅呈现缩小的趋势。县级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1%,与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2%相比差3个百分点,差距比去年同期缩小1.9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缩小1个百分点。消费增长较快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去年以来,全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水平标准,工资水平因此提高;二是2002年以来,企业利润增加较快,个人收入有所增加;三是中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直接补贴,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收入提高。

  展望三季度,消费市场形势依然乐观。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明显摆脱了长期9%-10%的增长趋势,进入11%-13%的区间,反映了消费需求有所启动。从长期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达到10%以上的区间不是短期性的。理由是,改革开放后出世的一代人逐渐走入工作岗位,开始拥有独立的支配收入能力,其相对富裕的家庭背景及和父母不同的消费观念可能带来中国消费新增长因素,这点有类似于美国战后的“婴儿潮”。此外,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继续加快,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0.8和1.6个百分点,为下半年消费市场的活跃提供了有力保障。6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指数为94.6点,比3月份上升0.2点。在构成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子指数中,6月份预期个人或家庭收入在未来会有所增长或保持不变的消费者占69%,比3月份上升5个百分点。居民对收入的前景看好,消费信心不断增强。

  综合判断,由于去年消费增长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今年三季度我国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幅将趋于稳定。预计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5%,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

  人民币汇率调整改善进出口结构

  上半年,在拉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净出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1-7月份,出口增长32%,增幅与上年同期回落3.5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3.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7.5个百分点,进口下降态势明显,其中一般贸易进口仅增长7.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0.7个百分点;贸易顺差达到499.8亿美元,突破去年全年水平。其中7月份当月贸易顺差104亿美元,创出新高。今年上半年,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出口之所以如此快速增长,原因在于2004年下半年开始美元出现了贬值,人民币盯住美元使人民币跟随美元一起对世界其他的主要货币贬值,刺激了我国出口快速增长。而投资增速减慢是影响进口减慢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出口是加速的,而进口是延迟的。

  三季度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环境有所变化,出口增长将逐步减缓。首先,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理论上,人民币升值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会上升,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降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进口产品人民币价格会下降,相应增加了国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此外,人民币升值造成出口需求下降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放缓,会减少对进口的需求。按照目前汇率2%左右的变化,下半年的出口形势不会出现恶化的情况。如果下半年不出现大幅升值,小幅度调整人民币汇率还将有利于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改变。人民币升值对进口的发展将带来好的影响,同时将提高我国经济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的影响消除,将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

  其次,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不利因素有所增加,特别是国际油价再度大涨,将减弱国际社会的购买能力,全球贸易增长将从2004年的12%降低至2005年的6.4%,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将会减弱。而随着4、5、6月份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下降,外商作为投资设备的进口将有所减少。同时,由于加工贸易进口低位运行,必然导致今后几个月加工贸易出口增幅难以明显提高。此外,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贸易摩擦的急剧增多、出口退税地方分担压力、抑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最新措施等问题都将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抑制作用。

  此外,去年5月份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且规模加速扩大;从9月份以后,出口增速加快,进口减慢。去年下半年出口和净出口基数高会对今年外贸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综合判断,受外贸连续三年超常规高速增长的基数因素影响,外贸进出口将面临一定的挑战,预计三季度出口增长26%,比上半年回落6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4%,增幅与上半年持平,贸易顺差将达到320亿美元。考虑到上年同期有11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因此,三季度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居民消费价格涨势趋稳

  针对去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带动因素,中央从增加农产品供给和适当管制服务价格入手,成功地控制了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今年以来,中央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增加,夏粮生产获得丰收。7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增幅同比回落12.3个百分点,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低于去年同月5.3%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不包括食品在内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0.6个百分点,服务和居住价格涨幅的扩大则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力量。1-7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低于去年同期3.8%的水平。

  生产资料和房地产价格涨幅有所回落。1-7月份,流通环节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2%,比上年末回落8.9个百分点。7月份钢材和有色金属价格出现比较明显的下跌,再加上部分化工产品市场价格的回落,煤炭价格稳中继续小幅回落,导致7月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环比回落0.4个百分点,但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我国原油市场价格也出现了上涨行情,使得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回落幅度比上月缩小0.9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显示出自2003年以来,我国生产资料供不应求的状况趋向好转。但1-7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7%,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

  今年以来,中央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有关政策出台后,改变了市场心理预期,市场观望气氛上升,部分地区商品房成交量增长放缓。市场需求降温使全国商品房销售价格涨幅已经开始小幅回落。1-7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7%,比1-3月的涨幅下降了2.8个百分点。其中,1-7月份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上涨11%,比1-3月的涨幅下降了2.55个百分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对35个大中城市调查也显示,二季度35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0%,比一季度上涨1.5%,同比和环比涨幅分别比一季度回落1.8和1.2个百分点。

  从三季度影响物价的因素来看,物价涨幅下降的势头将趋于停止:食品是居民消费价格中影响最大的部分。从目前的生产形势来看,2005年夏粮生产将获得丰收,此外,当前中国的粮食库存充裕,库存与消费比已经恢复到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8%安全水平,粮食价格不可能再次大幅攀升。同时,国家采取的粮食保护收购政策又对粮食价格形成支撑,其下跌空间有限。主导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走势的将是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但我国公用事业产品和部分服务价格不是市场化的,其价格受国家的严格控制,各级政府会根据市场价格水平的高低择机调整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业的价格,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也会推升价格上涨。当然,由于我国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情形仍然相当严重,服装、纺织品、家用电器、办公用品、日用品等工业消费品价格一直延续着1998年以来的下跌趋势。但总的看,当前还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考虑到2004年价格水平基数的影响,下半年翘尾因素要比上半年小,今年前三季度物价涨幅与二季度大体持平的态势,四季度将有所反弹。预计三季度居民消费物价涨幅约在1.8%,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

  稳健货币政策不会改变

  “宽货币、紧信贷”是当前金融运行的主要特点。7月份广义货币M2增速继6月份上升之后继续大幅度上升,6月份从14.6%上升到15.7%,7月份又上升到16.3%,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水平高1个百分点。就反映全社会资金供给状况的广义货币M2而言,总体是较为宽松的。M1余额同比增长11%,增幅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增速有所下降。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活期存款同比下降较多,二是当月贷款下降,派生存款减少。但同时,除6月出现短暂上扬外,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增速呈现逐月回落,到7月末,贷款增长速度由2004年年末的14.5%下降到13.1%,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7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季节性下降321亿元,同比多下降301亿元,主要集中在短期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款。其中,当月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下降529亿元,同比多下降46亿元;新增中长期贷款217亿元,同比少增加286亿元。当月居民户部门贷款增加128亿元,同比少增加21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它部门贷款下降448亿元,同比多下降88亿元。

  “宽货币”的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导致外汇占款投放过多,“紧信贷”则源于银行顺周期偏好及资本充足率的硬性约束。从下半年看,根据PaulKr u g m a n 提出的理论:开放经济体不可能同时追求“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至少只能同时追求其中的两个目标,即开放经济体所面临的政策选择的“不可能”三角,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得到提高。在波动幅度变大的情况下,投机热钱的减少,使被动的货币投放也随之减少。央行可以主动进行货币信贷的调整,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鉴于目前金融环境略显偏紧,对部分行业的紧缩性调控措施有望适当松动,为保持信贷的适度增长,央行对基础货币及货币供应量的紧缩性调控力度可能有所松动。初步预计,三季度末M2、M1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16.5%、12%,增幅比上半年略有回升。

  尽管金融机构资金非常宽裕,但通过借贷市场进入实体经济部门的渠道明显收窄,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实体经济部门资金来源十分紧张。为了既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要保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另一方面要大力调整贷款结构,适当增加流动资金贷款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同时,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通过企业债券等形式拓宽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渠道,满足企业流动性资金的要求。

  着力解决供给过剩难题

  当前,本轮经济扩张的加速期基本结束,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长率水平回归的趋势初步形成。但随着经济平稳回落,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前期经济强劲增长所掩盖的供过于求的问题明显暴露出来,产能过剩对经济平稳增长构成潜在威胁。因为,伴随着生产能力过剩导致的价格下降和利润的收缩,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投资减少必然影响就业形势,居民消费意愿会出现下降,进而生产能力将进一步过剩,投资需求更加下降,最后导致经济进一步持续下降。

  当前,经济运行中产能过剩征兆已现:商务部发布的《600种主要消费品和300种主要生产资料商品供求状况调查报告》称,今年中国商品市场出现新情况:部分行业库存增加,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国内600种消费品市场中,84种纺织品服装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73种家用电器中,87.7%的商品供过于求;19种五金电料商品全部供过于求。生产资料过剩状态也开始出现,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由于几年间的过分扩张,现在大多正在遭遇着产品价格下跌、库存大幅增加以及利润明显下降的困扰。甚至于作为近两年能源短缺的代表煤、电资源也存在着产能潜在过剩的苗头,日前,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文,要求涉及9省区的32个违规电站项目必须立即停止建设。除商品供给、生产能力过剩外,资金供给过剩在我国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一方面银行内部出现大量“存差”,另一方面外汇大量剩余。

  由于供给过剩,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价格背离严重,中下游企业生产成本大增,利润明显减少。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效益已开始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平稳增长阶段,建材、机械、电子、电力等行业利润出现下降,而且效益恶化的行业将越来越多,企业产成品库存、应收账款居高不下。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9.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比上年同期高48.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产能过剩也导致原料能源价格开始出现回落。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 P I )上涨5.2%,涨幅与6月份持平,但比年初出现了较明显的回落。其中,原油、原煤、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出厂价格增速较6月份都出现回落。

  当前,我国投资、消费、外贸需求都处于高位,产能过剩不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而主要是前期投资盲目扩张造成的。必须看到,我国目前多数行业的产能中包含较多的落后生产能力,如水泥行业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仅占全部水泥产量的三分之一。解决供给过剩的基本出路不是进一步扩大需求,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更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解决产能过剩将成为下一阶段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难题。主要政策建议有:

  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应保持稳定,不应再加大紧缩力度。随着经济周期阶段性变化,三大需求来自市场的自发性回落因素逐渐增多,应引导内需在适当的增长平台上稳定运行,使经济继续保持活力,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

  供给驱动的供过于求不能以放松货币供应或者以扩大财政性投资的做法来缓解。为改变市场严重供大于求情况,必须更加重视扩大居民消费。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积极扩大就业及社会保障涵盖层面,改善农村流通和消费环境,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使国有资本尽快从一些领域中退出,避免进一步盲目投资;消除各种不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大研发投入,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坚决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水平低的落后生产能力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的能力。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消费信贷在启动消费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在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贷款风险相当大。为此,应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贷消费吸引力,利用信贷促进消费。

  课题负责人:范剑平参加讨论测算:祝宝良王远鸿张永军祁京梅周景彤张峰执笔:范剑平张峰

  2005年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预测(单位:%)

  2004年前三2005年一季 2005年上半 2005年三季 2005年前三

  2004年全年

  季度(实际度(实际增 年(实际增 度(预测增 季度(预测

  (实际增长)

  增长) 长) 长) 长) 增长)

  GDP 9.5 9.5 9.5 9.5 9.3 9.4

  工业增加值17 16.7 16.2 16.4 16 16.3

  固定资产投资27.7 25.8 22.8 25.4 24 25.2

  消费品零售额13 13.3 13.7 13.2 12.5 13

  出口 35.3 35.4 34.9 32.7 26 30

  进口 38.2 26 12.2 14 14 1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

  4.1 3.9 2.8 2.3 1.82

  年=100)

  M2 13.9 14.6 14 15.7 16.5

  M1 13.7 13.6 9.9 11.3 12

  注:1.G D P 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余指标按现价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工业增加值为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增加值。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