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特别报道)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陷入僵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08:22 中国证券报

  记者林威北京报道

  发改委的石油价格体制改革会议,终究还是没有在传说中的8月份召开。发改委有关人士对记者透露,会议仍在继续筹备中,但是他强调这个会议只是“研讨会”性质的,不会马上出台相关政策。

  “毕竟石油价格体制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这位人士说,发改委目前是在邀请各方、征求意见的阶段,而不是急于推出改革措施。

  渐进还是激进

  目前来自官方的态度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发改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曹玉书,今年7月在黑龙江石油流通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上,提到分步改革的计划并指明改革的方向: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要适应加入WTO后市场逐步开放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公平竞争;三是有利于降低流通费用,为终端用户提供价格相对较低的石油产品;四是有利于促进炼化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集约经营;五是有利于降低风险,从整体上提高国家石油安全水平。

  官方的谨慎做法和举棋不定与中石化的想法并不合拍。作为中国最大的成品油生产和销售商,中石化成为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者和可能的最大受益者。该公司总裁王天普在2005年上半年业绩记者会上透露,中石化正在尽力向有关部门争取,希望下半年能将成品油价格管理适当放开。

  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和现实状况相距太远,中石化面临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它得争取早日去掉炼油板块头上的利润

天花板,另一方面它还得作为国家石油公司,执行发改委的非市场化的命令:从今年9月1日起到12月31日,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控制成品油出口,并暂停成品油出口退税。

  业内专家称,从国家管理决策的角度看也存在两难选择:既要企业效力社会,又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还不能让国有资产流失。

  一位接近中石化的人士认为,从目前看来,不仅市场化的石油价格体制改革很难推动,在国内外石油价差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连单纯调高石油产品价格都不容易。

  放与不放

  在讨论石油价格体制改革之前保持现状已经产生令人迷惑的价格信号。有媒体指出,国内外石油价差不断扩大造成市场扭曲,抑制了供给而放大了需求,错误的价格信号已经误导经济发展方向。

  还有人认为石油资源也是再分配的过程,油价低相当于将石油资源低价分配给有钱人,真正等大家都富裕起来后,石油资源少了,对后来的人不公平。其实石油涨价和穷人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说放开油价和反对放开的都是富人,是富人的游戏。

  但目前政策制订的考虑是照顾所谓的弱势群体。业内人士称,保证国内石油供应主要是指保证柴油供应,目前中国柴油汽油生产的比例大约在2:1,调高汽油价格是有所帮助,但对小份额的汽油价格调整对整体炼油板块的亏损是补不回来的。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周凤起说,目前的国内成品油价格高低对比有不同的角度:和过去相比油价已经很高,抑制了一部分需求,但横向和

国际油价相比明显很低,抑制需求的力度不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油价应该随国际油价的上涨而上涨,”他说。

  但石油管理干部学院韩学功教授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油价即使到将来也不能完全放开。

  他说,由于成品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其价格形成机制完全市场化并不一定合适。目前我国成品油市场尚未十分成熟,完全依靠分散市场自主地形成价格,势必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石油作为战略性物资,维系着国民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成品油价格改革宜稳不宜乱,完全开放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现在价格到位,很多企业会受不了,汽车消费者可以少开车或者不开车,但对企业来讲,有些必要的需求还是要有的,必须生产,不然就会破产,”韩学功教授说。

  加入世贸所承诺的成品油市场放开,并不意味着成品油价格的放开。“加入世贸所签署的文件里头就有政府管制的价格明细表附件,其中成品油是政府指导价,这是当时的谈判定下来的问题,”韩学功说,“对外国尚不承诺放开价格,完全放开是不可能的。”

  进退两难

  国内成品油价格曾经随国际价格联动,但也有很大的弊端。从1998年开始,国家进行成品油价格改革,对汽油、柴油价格零售实行政府指导价。国家参照新加坡现货市场(2000年增加纽约和鹿特丹)成品油报价,制定公布不同销售地区(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汽油、柴油价格(标准品)零售中准价,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在上下5%(2000年调整为8%)的幅度内制定具体的零售价格。

  该政策给石油企业在价格上一定自主权,使成品油价格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其定价方式也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但由于国际成品油价格剧烈变动,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具有明显的“时滞”性,进而必然导致国际价格向国内价格的传导效应滞后,使得国内外成品油的价格水平出现了“时间差”。国内现行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成品油价格“挂钩联动”办法过于直接和透明,而且存在着十分突出的“时滞”效应,进而为市场投机和走私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利于国内成品油市场秩序的稳定。

  另一方面,成品油价格以国际成品油价格为参照依据,而国内成品油市场实际上与国际成品油市场在流通上还没有接轨,因此必然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化经常出现与国内市场消费结构和市场供求关系相背离的现象。

  事实上国家从2003年以来就放弃“老式”的国际接轨,调整成品油价格的决策程序和调价“频率”。

  石油大学董秀成教授指出,国家在成品油价格改革与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各政府部门和企业主体拥有各自利益,忽视了价格改革的系统性。国家制定的成品油零售中准价格在全国各地区之间不统一,造成成品油的“同质不同价”现象,使价格制定初期就出现明显的不公平。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周凤起说,由于矛盾没有解决,矛盾的积累使国家的包袱越来越重,造成如今进退两难的局面。

  根据统计,今年4次油价调整后,国内汽油的零售价格累计涨幅约15%,但相对于同期国际

原油价格30%的涨幅,仍低15%左右。一边是国际油价在不断上行,另一边却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不能及时接轨,这直接造成了国内炼油企业所用的原油进厂价高于成品油出厂价的“价格倒挂”的现象,导致炼厂“入不敷出”。

  业内人士认为,明年国际油价向下调整的可能将减轻油价倒挂的包袱,但国际油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决策者更不能守株待兔。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