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券商大重组展开 三派势力角逐策略各不相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 11:27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随着国内券商的大规模重组展开,三派资本势力加入战团。从目前看来,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战略:“御林军”谨慎前行,“银行系”大刀阔斧,“外资军团”暗中潜行 本刊记者 陈为/文
近期,证券市场的巨变已经引起证券公司的大洗牌,面对挥之不去的全行业危机,各方面资本势力也都是在几乎没有更多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 “大家可能已发现中国证券行业的重组版图将被三个资本体系所主导,它们是以中信证券等创新类试点为代表的‘御林军’系,以汇金和建银为代表的‘银行系’,还有以高盛、美林为代表的‘外资军团’。三系都有各自的优劣势,他们的纵横捭阖将决定中国证券业的前景。”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以全新的角度描述了中国券商的现状。 仓促应战的“御林军”系 “如果把近日的券商重组比作一场拯救‘大兵瑞恩’的行动,‘御林军’可以说是还没有度过‘试用期’就已仓促上阵了。”一位券商高管向本刊记者幽默地谈道。 事实的确如此,在经历了2004年以来的全行业紧缩后,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创新类券商自身都还来不及健体强身,就已经开始担当“白衣骑士”的角色,在近期托管、收购问题券商的业务。 “证券业的窘境逼迫他们早熟,管理层也多多给予他们催熟的养料,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市场的中坚,以帮助更多身陷绝境的券商。”新时代证券某高管说。 但问题是这些“御林军”能否真的解救他们曾经的“难兄难弟”,将他们收编归队? “他们的确有优势,但这只局限于他们目前守住的‘半亩田’,离开了他们赖以取得成功的‘土壤’,这种优势能否复制到‘外乡异地’依然是未知数。”上述新时代证券的高管对于中信近期的大规模收购举动还是有些担心。 中信证券虽然以前有低成本扩张的经验,如早期曾收购万通证券,不过,这次它要消化的猎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难以吞咽——华夏证券,这家国内最早成立的3家全国性券商之一,因为巨额亏损对资金需求同样胃口庞大。“这对中信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毕竟两者都属于大型券商,营业网点遍布全国,整合根本就不是简单的‘1+1’的问题,但中信证券要想成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行,迟早必须完成这惊人的一跳。”银河证券研究所丁圣元对本刊表示。 “时势造豪杰,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创新类券商已经被各方面推上了重组券商的‘风口浪尖’,这对他们既是机会又是挑战:重组好了,继续发展;不好,很容易被对象拖跨。” 渤海证券研究所所长李雪峰也说。 被迫入战的“银行系” 面对一个个曾经在市场中“呼风唤雨”的券商们如今都快“弹尽粮绝”,有限的“御林军”们也爱莫能助,管理层不得不另寻解救途径了。但是,这些券商在早期特定的市场环境中都是带有“原罪”的(如很普遍的挪用保证金和非法开展委托理财等行为),谁愿意或有能力帮助他们消除原罪获得新生? 国家信用的介入是短期恢复他们生命力的捷径。而具有国家银行信用背景的中央汇金和建银投资就是在这种特殊恶劣的市场环境中被推向前台的。到目前为止,通过中央汇金和建银投资注资的券商名单,已经排到11家,未来或许更多。 “他们的介入使得证券业的格局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金岩石表示,“不少券商的诞生就是从当时的银行机构发展起来的,如今他们又重新回到银行系机构的怀抱,这不能不说是证券业的悲哀,这其实反映的是证券业信用的丧失。” “目前证券行业是既缺资金又缺制度的行业,在市场救助机制已基本失效的情况下,需要有开发性的投资来挽救这个行业,而当前只有国有资本才能启动这样的投资,他们的介入是无奈的选择,因此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注资目的与一般的商业性机构有所区别。”中关村证券战略规划处的齐力说,“汇金、建银现在投资券商自然不是为了长期地控制它,而是为了重组改造这个行业,并且要在未来引进其他的社会资本,投资主体要多元化,而建设好了就会退出。” 建银投资董事长汪建熙对此也有解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汇金和建银投资实际上是一家政策性机构,建银投资将作为整合证券公司的一个平台,通过收购证券公司的资产,使其走上正轨,在阶段性持有后,还会寻求退出。其对券商资产的收购,不是作为一般的证券公司那样来运营的。 那么,究竟如何的重组方式才能达到预期?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认为,他们注资只是重组的手段,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借用自身的准国家信用迅速启动被重组公司业务,并推动公司的合规经营,也就是说洗掉他们曾经的“原罪”,恢复企业的信用,这样他们就可以全身而退了。日前,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接受了汇金公司10亿元的注资(见本刊2005年8月15日报道《注资券商的上海标本》)。 李迅雷表示,从目前的重组方案来看,他们会惩处相关的责任人,招聘职业化经理人,并派董事参与管理,以谋求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内控机制,以纠正由于过去国有控股股东管理者缺位而造成的企业风险与收益失衡的现象。 尽管如此,作为成立不久的投资公司来说,他们又如何保证自己的管理能力能够适应这种要求并同时避免因控制多家券商而容易出现的利益冲突? 李迅雷说,“虽然他们是投资公司,但很多人员有监管背景,对证券公司的内部财务指标、业务合规、公司治理情况都心中有数。这使他们能更方面地参与监管事务,将以风险收益对称的‘公司宪法’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全流程。” 但是,对于重组的前景业内还是有两派观点。赞许者如银河证券南方投行部的副总经理徐存新的观点,汇金公司对重组对象建立一个标准的公司治理结构后,将针对不同对象的特性制定出差异化的投资定位过程,避免自己投资的企业陷入同质化竞争。 而对重组前景表示怀疑的也大有人在。一位券商高管对本刊表示,上述想法虽好,但规划实施的关键仍在于细节能否真正实现。“如果受到外部干扰或很大的内部抵触,重组成功的概率将大打折扣。如汇金和建银在强势地方政府的干扰下,是否一定能坚持市场化重组的原则就是个问号。” 凶猛而来的“外资军团” 中国证券业重组风起云涌开始之际,有一派资本力量已不满足于壁上观了。巨量资本就是外资券商的优势,他们可以借此获得优厚筹码,甚至绕过政策红线。去年高盛通过承债方式控股成立高华证券,再成立高盛高华证券公司就是一例。表面上看,在高盛高华中,高盛持股33%,未超过中国政府的规定。但实际上,高盛通过控制占高盛高华67%股权的高华证券而实现曲线控股(高盛为高华证券的高管提供高达8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用来出资,而且高盛拥有一项选择权,一旦规则允许,它可以收购高管在高华证券的股权)。 “这样的选择其实很无奈,目前,国内券商正在进入风险集中释放时期,随时都有可能进入处置阶段,国家已不可能为所有的券商买单了,让外资填窟隆换市场准入也许是另一条券商拯救之路。” 丁圣元认为,沿袭这种思路,未来肯定有更多类似的合资券商诞生。 外资机构对国内人一相情愿的想法会接受吗?高华证券是2004年的事,那时券商重组的迫切性还没有像今日这般紧迫,如今有更多的券商陷入困境,而相关默认政策的限制(各地政府原则上只保一家地方券商)也使得国内券商更急于寻求外资的救助,而外资显然此时抬高了谈判的筹码——因为他们知道,证券业最困窘时期也就是他们拾“便宜货”的最佳时机。 “我们也希望早点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服务市场,可市场稍好的时候,政府各方面都不愿意放开,如今整个行业陷入困境了,各方面找我们的也多了,我们当然要寻求更好的壳了。”瑞银大中华区副主席张宁谈到重组国内券商时表示。 确实,瑞银集团在重组券商方面现在已比较挑剔,在过去的一年中,瑞银集团已经和国内的多家券商进行了接洽,并且内部圈定了10家左右的公司进行挑选,最近的对象是北京证券,而北京证券是很不错的壳,券商应具有的资质它都有,亏损也不像某些券商那样“无底”。 “政府现在不能死守‘一地只保一家券商’的死规则,那样只会给外资低成本重组券商更多的机会。”某券商高管认为,“将来一旦他们控制足够数量的券商,就会给国内券商带来较大竞争压力。” 但问题是外资重组券商的雄心是行政力量可以阻挡的吗? 从长期来,国内券商在重组后将形成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御林军”和“外资军团”将成为进一步角逐的主角,“银行系”只是具有阶段性使命,但很可能会左右国内外券商的竞争格局,因为他们很可能掌握了经过脱胎换骨后的优质券商资源。而经过这样的阶段后,谁胜谁负已都是不重要的,证券行业新的格局将形成,中国券商或许将在政府庇护之外中自由驰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