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今日观察) E P S 若即若离GDP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 07:56 中国证券报

  记者曹腾

  2005年上半年GDP增幅达到9.5%,与去年同期9.7%的幅度相差无几,但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微观企业表现出的经营效益,却与2004年上半年相去甚远。在主营收入增长23.87%的增长水平下,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仅微增3.82%,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EPS)更是下降了2.13%。

  而在2004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主营收入、净利润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同比分别增长了32.35%、48.92%和34.95%,呈现出质量型增长的特点。

  同样的GDP增长,不一样的企业效益变动,宏观经济与微观效益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2001-2005各年上半年,GDP增速分别为7.9%、7.8%、8.2%、9.7%和9.5%;而同期具有可比性的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01元、0.077元、0.097元、0.136元和0.133元。表面上看,两者绝对数值呈现出完全一致的变化趋势;但更深入地看,二者却并非如影随行,内在关系相当复杂。

  仅仅从数字来看,左右上市公司业绩变化更重要的宏观变量,不是GDP的增幅,而是GDP增幅的变化。而且,在GDP增幅的拐点处,每股收益显示出高度的敏感性:2002年上半年,GDP增幅仅仅放缓0.1个百分点,但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却下降了31.17%;今年上半年,GDP增长绝对数虽然高达9.5%,但由于同比下滑0.2个百分点,每股收益就不升反降。

  企业效益增长为何呈现拐点敏感性、多数年份上市公司增收难增利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分析人士认为,原因在于我国特定的产业结构、部分行业的价格管制以及企业经营目标的多元化。

  上游卖方市场、下游买方市场的产业结构特征是形成宏观微观若即若离的首要原因。众所周知,在我国,每一轮经济周期基本都是靠固定资产大规模投资启动的,包括煤炭、原油、钢铁、有色金属在内的大宗原材料需求随之大幅上升。由于资源瓶颈的限制,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带动相关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宏观经济出现向上拐点时,企业整体效益呈现高增长态势。

  而在投资放缓、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消费与净出口的情况下,尽管GDP增幅仍可能维持在高位,但消费类产业却因产能过剩,难以在需求的增长中实现价格和效益的提升。而此时,上游原材料行业价格和盈利水平又因投资的回落难以保持较高的增幅。正是由于下游行业只能从“收”、不能从“利”上接替上游行业的增长,在一轮经济周期的中段,就形成了GDP高增长、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却不见同步增长的局面。(下转A03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