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由股市老鼠仓说开去 国企MBO路径暗藏哪些秘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 14:59 理财杂志

  闲言

  在“国退民进”这一国有产权改革的大背景下,MBO成为了国内主流经济学家、众多国企高管持续追捧的时尚。说来奇怪,一提起国企MBO,笔者脑子里立马想到的却是那股市上的“老鼠仓”。

  关于股市上的老鼠仓,北大教授宋国青有一个经典解释,即指庄家在用公有资金拉升做庄个股股价前,先用自己个人(亲友团)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再用公有资金将股价拉升到高位,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最后套牢亏损的是机构(公有)和散户的资金。

  有一个被简化的老鼠仓例子。王某是掌控数亿元国资的机构投资者,他决定“做庄”时价为6元左右的M公司

股票。决策后,王某首先通知亲友团从低位买入M公司股票——假设建仓均价为6元/股,共买进1000万股。老鼠仓建好后,王某所属机构入市建仓,将M公司股价一路推高至18元/股。在这一过程中,王某的亲友团在16元左右的价位全部清仓。最后,王某所在机构即便是在高位被套死也无所谓。因为所亏的是国家的钱,王某亲友团的老鼠仓早就赚得盆满钵溢。宋教授将此形容为股市“化公为私的直通车”。

  老鼠仓很可恶,但这与国企MBO有什么关系呢?这里还得从国企MBO的资金来源说起。通常,国企MBO大都是通过管理层共同投资设立的公司来完成。国企管理层创办公司,自然要“靠山吃山”:国企那些利润丰厚、没有任何市场风险的项目,自然被国企管理层决策给自己投资的公司来完成,剩下那些市场风险大、盈利能力差的项目才交给国企自己来操作。于是,国企管理层通过市场交易这一貌似合法的渠道,搭建起满足自己MBO需要的“化公为私的直通车”。管理层的这一行为,是不是与股市的老鼠仓很相似?在时间效率上可能会表现得差一些,但更为“露骨”。

  当然,由于某些国企实在是太大,如此“化公为私”的资金积累根本满足不了管理层MBO所需的巨额资金要求。于是,就有了进一步的大幅压低国资价格的自定价交易、导致国资大面积流失的行为发生。

  因此,当那一个个极为排场的国企MBO“横空”面世的时候,我们的国资监管部门在审查核实国资是否流失的同时,也不妨深入到企业的背后,找一找是否存在上面所言及的老鼠仓。同时,在司法上,也不妨通过立法,将掌控无数国资财富的国企管理层纳入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罪的犯罪主体范畴。如此双管齐下,相信对当前国企MBO的规范化管理大有好处,并能极为有效地遏制住国资流失规模不断扩张的势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629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