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大股东占款成顽疾 要根治不能局限于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 07:29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高国华

  由于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关联方占用、转移公司资金,并使公司陷入巨额担保圈,导致曾被原冶金工业部誉为“西北一枝花”的ST精密(资讯 行情 论坛)黯然凋谢,日前被交易所实行特别处理,警示退市风险,并引起市场一片热议。

  事实上,今天ST精密的遭遇,过去在猴王、大庆联谊(资讯 行情 论坛)、莲花味精(资讯 行情 论坛)等许多上市公司身上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共同的症结均在于所属大股东违规占款。

  提起大股东占款问题,堪称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多年来深为市场各方所诟病,并已成为阻碍我国证券市场良性运转的一大顽疾。就此,市场监管部门也掀起了多次监管风暴,开展了一次次的“清欠”攻坚战。但由于其有着根深蒂固的生存环境和土壤,时下依然行走在中国股市。

  大股东占款上市公司的致命伤

  长期以来,大股东凭借着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地位,将上市公司当成了“提款机”,通过种种手段将上市公司募集来的资金或经营所得据为己有,直至使上市公司沦为空壳。还有一些非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市圈钱的目的,利用上市公司重组之机,借壳或者买壳上市,控制上市公司之后,便露狰狞之相,行掏空之实。大股东的这些随心所欲行为,不仅造成了上市公司资金的黑洞,而且极大地践踏了股市诚信基础,使投资者对整个市场的信心丧失。

  上述提及的ST精密决不是一个个例。事实上大股东占款问题在监管部门的三令五申中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根据中国证监会相关法规的规定,大股东占款是指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具有下列行为之一者:有偿或无偿地拆借上市公司资金;通过银行提供委托贷款;上市公司委托大股东进行投资活动;上市公司为大股东开具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上市公司代大股东偿还债务;上市公司为大股东垫支工资、福利、保险、广告等期间费用;上市公司代为承担成本和其他支出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方式等。

  资料显示,2002年底,中国证监会曾普查1175家上市公司,发现676家公司存在大股东占款现象,占款总额为967亿元;2003年共有623家公司被占用资金,总额为577亿元;2004年仍有大量公司存在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资金的现象,累计占用资金在509亿元左右。这表明,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现象已经成为证券市场良性发展的一大痼疾。

  许多案例表明,大股东随意或恶意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直接侵害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轻者造成上市公司大规模计提坏账准备后业绩大幅下滑;重则使上市公司经营陷于困境不能维系正常运作,背负沉重的财务负担,就此一蹶不振,倒下者不在少数。*ST猴王(资讯 行情 论坛)、*ST长兴(资讯 行情 论坛)、*ST龙涤(资讯 行情 论坛)、*ST哈慈(资讯 行情 论坛)等面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均牵绊于大股东占款。调查显示,连续两年亏损的沪深股市上市公司中,70%存在大股东侵占资金行为;在已退市的上市公司中,其经营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大股东占款。与市场波动、经营不善等风险相比,大股东占款已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

  细数发现,大股东占款形式可谓名目繁多、多种多样,除了直接有偿或无偿地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外,还通过各种各样隐蔽的手段和形式达到占用的目的,包括操纵上市公司通过银行提供委托贷款、上市公司委托大股东进行投资、上市公司为关联公司进行违规担保等。资料显示,违规担保正成为吞噬上市公司利润的另一祸首,2003年有170家公司存在违规担保,违规担保总额260亿元。而2004年则上升为225家,违规担保总额超过433亿元。今年已经公布半年报的664家上市公司中,有85家涉及违规担保,金额达209亿元,其中45家担保总额超过净资产的50%。比较典型的是中关村(资讯 行情 论坛)、华能国际(资讯 行情 论坛),违规担保数额巨大,分别达到42.36亿元和17.35亿元。

  与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追讨清欠工作则是难上加难。例如,由于大股东占用巨额资金,圣雪绒(资讯 行情 论坛)生产经营资金严重短缺,导致公司的一些在手订单和合同无法执行。公司在遭到公开谴责之后,和大股东草草签订了22年的还款计划。而新太科技(资讯 行情 论坛)为了追回被占用的资金,在起诉大股东的同时又和二股东签订了一个82年的世纪还款工程。这种“蜗牛”式还款,虽留有明显的做秀痕迹,形式大于内容,但也折射出了追讨者的无奈。

  正可谓:大股东占款之患,猛于虎。

  缺乏约束导致控制权滥用

  不可否认,大股东占款现象的大量存在,与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相伴而生。股权割裂、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是主要原因,监管滞后、法制环境不健全等也在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大股东一股独大、操纵上市公司提供了现实土壤。大股东控制着上市公司,而他们自己却游离于证券市场之外,证券市场的若干政策措施对他们缺乏硬约束力,无形中为他们滥用控制权提供了便利。具体来讲:

  一是,长期以来,股权结构的人为割裂造成同股同权同利基础的丧失,利益的差别导致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而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则为国有股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来攫取相关者的正当利益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一方面,由于大股东的绝对控制,使中小股东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流通股股东很难给公司的决策和管理施加重大影响,挫伤了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因而缺乏对控股股东有效的制衡;另一方面,股权的过分集中,又不可避免地形成大股东干预上市公司日常决策或“内部人控制”等不规范的现象。

  二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也是造成大股东占款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当初改制不彻底,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各层级职责定位不清,功能混乱,往往名存实亡,对上市公司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制衡作用。

  三是,监管不力,违规成本低廉导致大股东占款屡禁不止。上市公司因“一股独大”的特殊股权结构而缺乏独立性,其运作的规范与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控股股东。尽管一系列的规则、政策相继出台,但对于大股东行为的监管力度明显偏弱,违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的事实,使得监管部门的三令五申对大股东难以形成有效约束。也正是因为缺少有力的外部监管,缺少应有的自律态度,控股股东和相关政策之间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一直在持续。在所有这些行为貌似循规蹈矩的背后,都隐藏着控股股东规避政策监管的动机。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单纯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大股东占款”已没有意义,必须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健全法律法规、监管制度,提高违规成本,以严刑峻法震慑违规者。

  根治不能局限于证券市场本身

  多年的经验表明,大股东占款问题源于证券市场自身的不成熟,而证券市场的种种局限性,又起因于目前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成熟、不规范。因此,大股东占款问题的根治之道就不能局限于证券市场本身。

  解决大股东占款问题,首先要树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及大股东高管的法人财产意识、股东平等意识以及以全体股东利益为本的意识,与此同时,还要转变他们头脑中把“国有资产”与“法人财产”、“股东权益”对立起来的观念。

  其次,要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在很多专家看来,合理的股权框架,以及由此形成的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所带来的权力制衡,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约束大股东的行为。而解决“一股独大”,则需要国资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体制安排上让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同时需引进机构投资者,分散集中的股权。

  另外,要完善法律法规环境。一些法律专家表示,占款问题与立法滞后密切关联。专家建议,在相关法律中,要明确股东知情权、提案权、质询权;把限制关联交易原则写入法律;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同时,加大占款的违规成本,对于公司财产的保护,应等同于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对于大股东占款行为的惩戒,可以考虑在《刑法》中予以体现。

  同时,还要强化市场中介的作用。调查显示,大股东占款问题往往都伴随着中介机构造假。由于信息失真,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一般被掩盖起来,最终导致公司行为失控。如果会计师、律师、券商等中介机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大股东及上市公司隐瞒占款真相的可能性将大大缩小。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国务院就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问题作出部署,其中明确提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今年就是要重点解决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随着一场全国范围的“清欠”战役打响后,为有效解决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问题,管理层已开始从不同层面布棋落子。

  眼下,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有助于扫清妥善解决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制度障碍,而且为解决大股东占款问题也提供了契机。作为股权分置改革第二批试点企业中首家提出通过股改解决大股东占款问题的公司,郑州煤电(资讯 行情 论坛)“股改+定向回购”的综合方案,受到国资委和市场的广泛关注,其方案也于日前顺利获得通过。由此,“郑州煤电模式”也成为了推动解决大股东占款问题的一种新模式。同时,日前又传出消息,为强化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新修订的《证券法》、《公司法》草案将借鉴一些成熟市场的经验,授予证券监管机构一定的准司法权。此举对有效解决证券市场大股东占款问题将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应该说,无论从管理层的态度,还是从具体的手段运用来看,这一次的“清欠”风暴,对市场的触动将是空前的。也许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将见证一些恶习不改的“黑手”被斩断的事实。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立竿见影纵是必然,但短期内完全解决却绝非易事。清理大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占款是一项系统工程,很多问题已远远超出证券市场本身的范畴,其根治之道尚需各方长久的积极配合努力。毕竟,清除多年的历史沉疴,远非一朝一夕之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