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沪上房产商资金链绷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 12:33 中国证券报

  李良

  8月24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在由中房指数研究院(华东分院)和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联合举办的“上海房地产融资实务论坛”上,大大小小的开发商们将会议厅围了个水泄不通,以至于部分后来者只能搬起椅子坐到门外聆听,这出乎主办方的预料。特邀嘉宾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王洪卫一句话就点中了要害:“未来几个月,一些开发商的资金链有可能会断裂
,而央行取消预售制度的建议更可能加速资金链的断裂。”

  王洪卫的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房产新政实施后,上海楼市骤然降温,成交量一降再降,市场观望气氛异常浓厚,开发商的资金回笼开始不畅;而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银行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贷款异常谨慎。对于资本高度密集的房地产行业而言,缺少资金就像是人体缺少血液一样。正是由于与日俱增的资金压力让众多的开发商蜂拥此次论坛,以求拓宽融资渠道之法。

  有关数据显示,自

房产新政实施以来,
上海楼市
的日均成交量直线下滑,由原来的日均成交千余套跌至日均成交两三百套,最低的时候甚至只有一百多套,对于上海房地产市场大大小小数千家
开发商
而言,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到了8月份,市场成交量稍有反弹,但日均成交仍不足四百套。需要指出的是,从7月份开始,上海楼市曾经铁板一块的价格开始松动,像大华集团这种沪上知名开发商都开始大打价格牌,许多楼盘降价幅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30%。

  可以说,8月份成交量的小幅回升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降价的刺激,并不能视为市场已经回暖。如果换个角度看,即便是跌破了业内视为“暴跌”的30%底线,这些降价的楼盘也并没有出现火爆的销售场面,消费者的持币待购心理依然浓厚,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连续几个月的滞销,已经给开发商的资金回笼造成极大困难。而让开发商们更加忧心忡忡的是银行的态度。

  央行日前发布的《2004年房地产金融报告》中指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房地产开发资金共筹措17168.8亿元,其中第一大资金来源为“定金和预收款”,第二大资金来源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筹资金,第三大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但实际上,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主要由商品房销售收入转变而来,大部分来自购房者的银行按揭贷款,按首付30%计算,企业自筹资金中有大约70%来自银行贷款;“定金和预收款”也有3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以此计算房地产开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5%以上。

  由此可见,中国房地产市场高度依赖银行的贷款,银行在银根上的稍有紧缩,都会给某些开发商带来灭顶之灾。而自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以来,银行对开发商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高度集中的贷款风险已经让央行心生警惕,开发商贷款难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秘密。对于需要庞大资金周转的开发商而言,银行的举动无异于掐住了他们的脖子。

  事实上,从部分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半年度业绩报告中可以发现,众多开发商们已经普遍感到了这种压力,与苦守价格底线相比,“现金为王”的销售策略似乎更为实在。中华企业在半年报中就表示,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就是抓紧资金回笼。除了加大销售力度,抓紧资金回笼外,一些开发商也在谋求其他的融资途径。据记者了解,有相当一部分的开发商迫于资金压力,已经开始向民间资本私募资金,利率一般在10%至20%之间。而房地产信托也成为一些开发商的融资渠道。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吕朝阳在此次论坛上就透露,自从银行对房地产行业实行银根紧缩政策后,不少房地产公司就开始寻求信托资金的支持,近两年公司的很多信托项目都是房地产方面的。另据房地产业界人士预测,在销售回款和开发贷款均难以到位的情况下,沪上楼市在九、十月份很有可能会放量下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