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坎”与“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 07:53 中国证券报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金杰

  在海尔收购美泰、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均告无果而终时,一时深受世人广泛关注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浪潮终于复归平静。反思个中的是非曲直,对于中国企业今后的国际化之路仍然具有意义。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海外并购准备不足。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海尔与中海油收购案最后均以收购方宣告退出而告终,回溯整个过程,给人以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还显得十分稚嫩的印象。无论是在面对美国社会公众反应方面,还是应对来自竞购企业的挑战方面,都显得比较消极和被动。

  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固然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验不足有关,但毕竟它反映了企业在展开收购活动前没有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将困难考虑得更加全面和充分。由于并购牵涉不同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的跨国交易,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就全盘收购,流产恐怕就在所难免了。

  第二道坎,是距“本土化”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毫不夸张地说,积极地推行“本土化”战略,是目前形势下许多国家企业能否很好地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从投资到经营,都将自己视为当地企业,从产品原料、市场营销到人才使用,都尽可能地推行本土化政策,这对于树立自己在东道国的良好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应该说,真正的无国籍企业是不存在的,一家企业在海外的形象不好,往往也会给本国其他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不能不承认,近年来,除了类似海尔、万向等极少数企业外,更多的在海外有投资的中国企业“本土化”战略搞得并不好,这反过来从整体上也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造成负面影响。近期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活动遇到一些挫折,是否肯定与此相关尚待进一步研究。但无论如何,从许多当地消费者及被收购企业员工的角度,他们往往并不十分看重政治因素,看重的更多的是一些实际问题,如吸收就业、社会责任等。

  因此,笔者相信,近期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活动遇到挫折,与“本土化”策略的宣传与实施有直接的关系。这种“本土化”产生的影响也并不仅仅牵涉一家企业,而是涉及到来自同一母国的整体企业问题。

  第三道坎,是“遏止中国”的影响难消。海尔等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活动,都是采取低调策略,不愿大肆声张。但事与愿违,稍大规模的中国企业并购活动总是自始至终受到美国政经两界的密切关注。而产生这种社会关注程度往往又是中方企业始料不及的。

  其实,产生这一现象的最重要根源并不新奇。这根源就是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市场的“中国威胁论”。中海油并购

优尼科最终告吹,就是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典型案例。中海油之所以未能成功收购目标企业,很大程度上就与美国国会一些人奉行这一战略并从中作梗直接相关。

  客观上分析,一些国家在看到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他们对中国是否会出现海外企业收购浪潮存在某种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例如,出于本国经济安全考虑,印度对华为计划扩大其印度子公司的投资规模就表示了担心。但问题是,在美国这样奉行市场经济原则的超级经济强国,一些政客以“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会破坏美国的国家安全”为借口,其醉翁之意不在酒,遏止中国是他们最大的政治目的。

  随着

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间政治经贸关系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是否顺畅,经常会对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

  重构海外收购策略

  首先,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政治风险。海外并购活动因政治问题而遭遇阻力,往往是企业自身所难以左右的。但这不等于企业便无所作为。在事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变策略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做些维护企业乃至中国国家良好形象的社会宣传活动。必须承认,消除当地公众心中的国家政治歧见与误会,是每个从事海外投资事业的中国企业应尽的职责,而这种行动也必然会使企业自身受益,并有益于企业收购活动的开展。

  其次,更多地发挥当地中介机构的作用。中国企业在收购海外企业时,应当尽量利用当地的中介机构,聘请国际上信誉好、经验丰富的投资银行或咨询公司,将他们的利益与收购交易直接挂钩。这些中介机构从客户和它们自身利益出发,会拒绝被并购方提出不合理的、高出本身实际价值的价格。而且,通过这些中介机构,可以让当地相关部门与公众清楚收购目的与给它们带来的好处,从而搭起相互理解与信任的桥梁。

  同时,注重维护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形象往往关系到该企业的同国籍企业。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跨国经营过程中一旦企业形象出现问题,其负面影响往往会波及到同在当地投资的其他本国企业,使它们在当地开展正常经营活动受到负面影响。

  另外,避免盲目地追随海外并购潮流。笔者在研究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时,就注意到企业投资往往存在着追逐潮流的特点。中国企业应当避免一窝蜂地盲目开展海外并购的行为。这种“追随潮流”往往就是导致企业家做出错误投资决策的根源。我们不能排除今后中国企业还有这类问题出现的可能。

  还有,就是以具体措施鼓励民营企业的海外收购活动。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现实中我们的确做得很不够。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应从金融、财税等各项政策上,拿出更具体的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先出去,从而改变海外并购国企占主导力量的局面。这其中的意义是很多的。最重要的,民营企业既可以提高海外收购的成功率,扩大投资收益,又可避免因国企投资而给人以口实。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海尔、中海油在美国的并购计划遇到挫折,但笔者并不认为是坏事。相反,它促使我们更加冷静,使我们认真思考其中的原因与解决办法,更好地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