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期市聚焦) 创新乏力 期市面临“边缘化”危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 08:42 中国证券报

  记者王超

  近期期货市场与其他资本市场可谓冰火两重天,外汇、债券和证券市场借股改和

人民币升值之势而春潮涌动,创新不断,如债券市场在新品种泉涌的同时,还推出远期交易,并引入QFII进入银行间市场;证券市场在
股权分置
改革中推出了“看涨期权”权证;而外汇市场的创新步伐更大,不仅扩大银行间交易主体,放开远期结售汇交易期限范围,还增加了不
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反观期货市场继去年推出4个新品种基础上迎来短暂辉煌后,2005年即被定为“期货监管年”,重中之重就是建立统一结算体系、保证金封闭运行方案、期货公司实行分类管理等,呼声很高的白糖、钢材、豆油期货等新品种上市迟迟不见动静,对外开放更是仅停留在口头阶段。与此对应的实际表现是:前7个月期货交易量、交易额持续萎缩,经纪公司间恶性竞争加剧,亏损面接近80%。行业发展形势极为严峻,国内期货市场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从理论上讲,推出新的衍生品,要求其现货市场市场化程度高,相关机构因价格波动而具备避险需求。当前许多商品市场化程度已相当高,不仅包括白糖、钢材等,也包括期权、股指期货和外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对于推出相应金融衍生品避险及投机需求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为什么外汇市场可以推出远期、掉期交易,证券市场可以推出权证产品,而期货市场连相对简单的商品期货品种也迟迟未能上市呢?可见,上述情况并非现货市场不成熟,也并非没有实际需要,而在于不仅期货市场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在国内也没有说话的份量,后者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期货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弱势行业;其二是期货监管部门在政府机构中也是一个弱势单位。在市场创新方面,没有权威为期货行业说话,尽管少数有良知的学者“自许封侯在万里”,不断大声呼吁,可惜始终得不到采纳。

  期货业为什么得不到重视,其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上个世纪90年代期货市场的系列恶性事件,极大地损害了期货业形象,而“株冶事件”和“

中航油事件”等更加大了人们对期货的歧视心理,不少企业及政府机构在谈及期货时唯恐避之不及。而且,期货市场的“形象工程”属于“公共产品”,因存在“搭便车”现象,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自上而下积极推动。不过,当前监管层态度似乎有些改变,这从尚福林主席最近两次就期货市场讲话可见端倪。在今年5月28日第二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尚主席首次就期货市场专门发表讲话,并提出了六点工作要求,其中“积极推进商品期货品种、商品期货期权和金融衍生产品研究开发工作”排在第五点,对外开放列在第六点;而在不久前结束的FIA亚洲衍生品大会上,尚主席再次就期货市场发表演讲,并提出五点工作要求,其中“积极推进商品期货品种、商品期货选择权和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列在第二点,不过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仍列在最后。

  期货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外汇、债券和证券市场的创新热潮对期货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例如,外汇市场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后,其衍生品市场自然而然地需要外汇期货和期权来完善,因为外汇期货与外汇远期市场有一定互补关系,它通过促进跨市间套利,有助于发现合理价格,而且外汇期货交易存在诸多特点,如保证金交易、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等,可吸引社会公众参与投机,因而它是一种更适宜的投资工具。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领域不存在明显国界之分,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激烈竞争,谁能率先设计并推出新的衍生品,谁就能占领市场先机,赢得主动权;谁落后,谁就被动。1986年,新加坡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SIMEX)成功地推出了日本股市指数期货就是例子。

  爱问(iAsk.com)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