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国际市场主导期铜 中国消费疲软难成熊市导火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 09:38 中国证券报

  龙宇投资陆承红

  现在的期铜空头,严重依赖着库存连续增加。上周二LME库存再增3000吨,使多头信心有所动摇,当天价格下跌近100美元;但是如果库存只增加450吨,却立刻成为“利多消息”。只要库存不能连续大幅增加,对空头心理打击就会加强。目前市场价格体系中,沪铜近期隔月间差价已经持平,一个月前1000点逆价差已成历史,而三个月间价差已经从前期的300
0点缩小为700点;而伦敦隔月价差依然在60美元左右,而3个月现货升水虽然由于库存连续增加受打压,却还在180美元附近。从两组数据对比来看,上海现货疲软可见一斑。

  现货价格疲软企业减少备库

  春江水暖鸭先知,铜价冷暖,加工企业感触最深。国内现货疲软已经持续近2个月,其实这和行业生产季节性密切相关。夏季来临以及电力紧张,铜材加工进入消费淡季。但是进入生产淡季,加工任务有所下降,而冶炼厂长期合约每期必至,日益膨胀的原料库存成为加工企业“烫手山芋”。既占用了大量资金,同时存在跌价可能。于是一些企业不得不缩减备库数量,一些长期合约头寸被抛向现货市场。面对不期而至的货物,现货市场资源一下变得宽松,价格受到压制。现货对近期合约差价由升水到平水甚至贴水,这进一步加强化了加工企业缩小原料库存意愿。而价格在资源充足情况下并没有形成跌势,则是因为国内价格和进口完税价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国内现货价格由于伦敦铜价强劲而得到支撑。

  国内精铜消费低于预测

  根据国际铜研究组织报告,中国1至3月精铜消费为89.6万吨,1至4月精铜消费为119.1万吨,即4月消费近30万吨。中国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而5、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是16.6%和16.8%,4、5、6月增长率大致相当,因此大致推算5、6两月精铜消费量维持在每月30万吨,估算中国上半年消费近180万吨。上半年国内产量和净进口为183万吨,从这两个数据来看,6月底资源出现了宽松。

  如果把7、8月份消费淡季因素考虑进去,那么2005年全年精铜消费会低于360万吨,这和国外机构对中国今年消费量370万吨预测有出入。一些国外机构认为,中国消费之所以形成10万吨差距,最大可能是一些用铜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直接利用废铜,从而抵偿了对精铜部分需求。

  8月国内资源依然宽松

  最新海关公布的7月铜进口,包括合金、阳极铜是11.5万吨。根据以往合金、阳极铜数量,7月精铜净进口大致是10万吨,这个进口量虽然较6月的12.7万吨有所减少。但是根据“现货进关产生大幅亏损”这一点来看,10万吨还是一个不小数字。从目前供需环境来看,国内冶炼厂精铜供应能力开始提高,估计目前每月能够维持22万吨精铜资源,那么每月净进口8至9万吨就能够满足国内精铜需求。在6月底资源宽松情况下,7月资源又增加32万吨,而同时7月消费量由于季节因素会略微降低,所以8月国内精铜资源依旧宽松。8月交割价格低于9月合约,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伦敦库存增加来源于商业抛盘

  虽然西方消费出现倒退,但是上半年主要铜产商纷纷出现减产,智利1至6月产量为252万吨,减产0.9%;哈萨克1至7月产量为23.2万吨,减产7.4%。由于中国精铜产量增加主要来自于铜精矿进口,而目前铜精矿货源相对比较充足,并没有和西方主要精铜冶炼厂原料需求形成冲突,因此那些主要出口国精铜产量保持相对平稳水平。但是在西方消费没有出现回升以前,国内精铜进口减少,必定意味着出口国精铜会形成一定积压,这已经从LME库存增加上露出痕迹。

  从LME库存仓库分布来看,仓单增加的主力仓库位于英国赫尔和荷兰鹿特丹。此前,仓单控制者在全球范围内注销仓单,因此这一次库存增加并不是原仓单控制者在玩搬家游戏,确实是厂家或者贸易商交货行为。但是由于本轮库存增加发生在消费淡季,已经在投资者预期之中。除非交货行为能够长期持续,才会影响市场。

  国际市场仍是铜价主导因素

  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易辛称,各国采购经理人指数回升到50以上,工业生产环比上升、OECD领先指标回升等种种迹象表明,欧洲经济开始复苏。虽然最终是否复苏还需要数据证明,但是毕竟西方世界铜消费占据全球70%以上份额,如果实现秋季复苏,那么中国目前消费疲软并不能成为熊市来临导火索。

  此轮铜牛行情跨度之长,历史上未曾出现过。尤其商品指数基金一路持有多单策略,以及实力资金对仓单进行控制等,更加深了行情演变复杂性。目前关键之处还是要看全球范围内库存是否连续增加,是否对现货升水形成打压。从理论上讲,目前沪铜价格结构开始向中性转移,空头持仓成本由原来的每月1000点缩减为目前300至400点,这给予国内抛空头寸极大安慰。但是毕竟中国仍需进口,铜价定价权也不在中国人手中。作为操作来讲,国际铜价依然是主导价格因素,而国际铜目前依然没有抛空理由。

  爱问(iAsk.com)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