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顾雏军失去人身自由 > 正文
 

新世纪周刊杂志:后顾雏军时代的科龙结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 12:01 新世纪周刊

  撰文/安宁

  顾雏军的东窗事发,让科龙电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科龙这个样子,当然看上去很让人难过,但是一年前我就说过了。顾这样做,对科龙肯定不会有好处。"郎咸平教授如是说。那么,后顾雏军时代的科龙又将演绎怎样的故事呢?

  四年"帝国"梦,顷刻间化为乌有,此时的顾雏军不知做何感想!四年前,在科龙的危机时刻,他"单骑救主"。四年后,他又一手炮制了科龙的危机,真可谓成也老顾败也老顾。在为科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后没想到,一年之后,朗教授的所有预言都已成真。顾雏军毁灭在他自己编织的"神话"里,同时也使他"神话"的执行者--科龙走向深渊。2005年5月初,科龙2004年报由前三季度盈利超过2亿元,巨跌到亏损6000多万元。   对于这种蹊跷的亏损,顺德工商银行要求科龙电器附送相关的明细材料,以解释亏损的真实原因,但被拒绝。银行人士通过对公司历年财务情况的分析,普遍认为科龙电器2004年的离奇亏损,并非是正常经营遇到了困难,而是可能有大量的资金被挪用所致。  ,他狼籍而去。没有了他,科龙不会再有让人质疑与猜测的"奇迹",没有了他,科龙也将归于平静。

  顾氏时代结束

  当顾雏军在今年初登上"胡润资本控制50强"第一人时,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步第一届榜首德隆唐氏兄弟的后尘。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就在去年的这个时节,中国"资本神话"的另一个编制大家唐氏兄弟,正体验着顾氏当前所经历的一切。

  都是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角色,都曾受到"挑刺"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质疑,又都曾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力挺。从德隆到科龙,最终却都让郎咸平一语成谶,没能逃脱"资本神话"一朝破灭的结局。

  7月8日,科龙三位独立董事提出辞呈;7月11日,小股东、知名律师严义明发起"倒顾运动";7月29日晚,刚下飞机的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闪电被拘。8月3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对科龙的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2002年以来,"科龙电器"法定代表人、董事长顾雏军等人采取虚增收入、少计费用等多种手段,虚增利润,导致该公司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与事实严重不符,涉嫌构成未按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所披露信息有虚假记载及有重大遗漏等多项违反《证券法》有关规定的行为。就这样,一个"资本狂人"倾四年之力搭建的格林柯尔系,在不到一个月内就坍塌了。

  科龙的扭亏

  出生于1959年的顾雏军,2001年一举成名。这一年,顾雏军斥资5.6亿元以自己控股的顺德格林柯尔收购了广东科龙电器。随后又收购了美菱、亚星、襄轴3家上市公司,其总资产过100亿。 

  顾雏军入主科龙的第二年,公布的财务报告是扭亏为盈,实现1亿多元的净利润,次年更是实现2亿多元的净利润,顾雏军也由此赢得了"扭亏明星"的美誉,甚至当选2003年中央电视台的年度经济人物。  

  郎旋风袭来

  这样的扭亏手法,曾被专家斥为典型的报表制假行为。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金融教授郎咸平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表演讲,指责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强烈建议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其更指出顾涉嫌挪用科龙资金收购其他3家内地公司,采用的是"借鸡生蛋"的手段。这些都已经不是公司经营透明不透明的问题,而是业绩造假和挪用资金的违法行为。

  郎咸平在《在"国退民进"盛宴中狂欢的格林柯尔》一文中大量分析了顾氏的财务手法。他认为,顾雏军收购科龙电器前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差异,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完全是人为调控所致。其具体手法是大幅拉高收购当年费用,形成巨亏,一方面降低收购成本,另一方面为将来出利好财务报表和进一步的资本运作留出腾挪空间。只此一招,就可以"洗去"未来年份的大块费用负担,轻装上阵,出来一份干干净净报表,"盈利"就变得容易多了。  

  毁灭科龙

  而根据科龙审计师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2004年第四季度科龙有高达4.27亿元的销售收入无法验证,其中向一不知名的新客户销售就达到近3个亿,而且到2005年4月底仍然丝毫没有收回现金的迹象。有分析人士对记者称,这一事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科龙资金已被挪用,该公司已成为隧道效应的牺牲品。   

  所谓隧道效应(tunneling),是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施莱弗(Shleifer)等人提出、用来解释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一种行为--控股股东通过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和参与管理层的方式,获得大大超过其股权的现金流控制权。   

  专门研究隧道效应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罗建斌博士指出,控股股东通过隧道效应转移上市公司的各种资源,早已是世界资本市场的潜规则。具体到科龙的这次塌方,其原因主要是该公司作为隧道,其本身出现了资金压力--在向其他关联公司通过隧道效应输送资源、利益的时候,由于过激过猛导致隧道无法承受;更危险的是大本营出现了拖上游货款、弃下游服务的不利态势。面临此种情形,隧道塌方是迟早的事,被转移资源的科龙最终也因此置身险境。

  谁来拯救科龙

  虽然已深陷泥淖多日,不过,科龙仍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集团之一。冰箱年产量800万台,空调年产400万台,在国内冰箱业稳居一线品牌,空调方面也仅次于格力、美的、海尔三大品牌。所以,科龙电器的空调和冰箱两大白电业务仍被业界看好。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希望入主科龙电器的国内家电企业不在少数,海信、美的、格力、TCL、诚通、香港华润、万和、格兰仕、惠而浦、伊莱克斯等都跃跃欲试。"海信是有明确的收购科龙意向的。"海信品牌管理室主任朱书琴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指出,海信做出收购科龙的决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前期也做过周密的调查,因为科龙电器的白电业务与海信集团在产业、地域上可以很好地"互补"。"海信要做大,收购科龙是一条很好途径。"一位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以黑电业务起家的海信集团,近年来虽然一直积极发展白电业务,但目前只在青岛和浙江湖州有空调生产线;通过收购北京雪花和南京伯乐,在这两个地方有了冰箱生产线,但产能不足,尤其在南方地区,海信没有任何白电生产基地,因此,借助科龙扩充自己的基地范围不失为一条捷径。

  除了海信外,彩电巨头长虹和康佳的相关人士也对记者表示,将密切关注科龙电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一位业内专家对此表示,众企业对科龙的"示好"说明,虽然科龙资金链已瘫痪,但科龙冰箱和空调的口碑仍在。如果不负担科龙负债的情况下,任何企业的这次收购,从市场面和资本面上来看都是非常划算的。"但该人士也指出,要想收购科龙,与当地政府的谈判是至关重要的。

  肥水不流外人田 

  据知情人士透露,顺德市政府很希望本地企业来收购科龙,这样也方便管理。所以目前真正有希望的是美的集团、东菱凯琴集团、格兰仕集团,因为这三家都是顺德区的企业。据了解,美的集团对科龙十分感兴趣,而德市政府也有意把科龙出让给美的,而双方的"合作"传言已有两个月。

  2005年6月17日,美的电器发布无受让科龙电器股权打算的公告。声称公司从未与科龙电器或其股东接触商谈股权转让事宜,目前也未有受让科龙电器股权之打算。而一位家电行业研究员也认为,美的接受科龙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美的体系已经成型。几个生产基地已经很完善,收购科龙对美的意义不大。而另一家企业格兰仕也明确表示,已经和科龙电器就"收购事宜"进行过接触。目前顺德区政府已出面协调处理科龙电器的债务事宜,如果科龙出售按"市场化规律"操作,那么格兰仕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自然没有能力去承担科龙电器的沉重债务包袱;但如果由顺德区政府出面周旋,剥离科龙电器的债务,那参与收购的企业还会增加,格兰仕也不会没有机会。

  研究人士也指出,格兰仕是一家没有上市的企业,因此,科龙对他的诱惑还是很大的,他可以通过科龙进行产业重组和融资。而就在8月8日,记者了解到,最新出现的一家竞争者是东菱凯琴,也是顺德的一家企业,但其知名度较小。 业内人士认为,科龙电器最终由谁接手,还是要看证监会、顾雏军本人及其他大股东的意见。由于科龙是民营企业,并不是国有企业,所以政府的意见主要是体现一种"信心"与"指导"。不过,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有意科龙的企业目前都有一个担心。就是大家都不知道目前科龙的水到底有多深,债务如何解决等问题。因此,各家企业都不敢贸然行动,都在等待事件的明朗化后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爱问(iAsk.com)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