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业界观察) DC市场多少纷乱多少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 08:16 中国证券报

  阿清

  自从数码相机(DC)形成规模化市场以来,一直都是各方势力竞逐的焦点,产品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此也导致了市场格局的瞬息万变。繁荣与衰落,形成巨大的反差;辉煌与梦碎,往往只在咫尺之间……最令人忧心的是,面对这样一个具有极其广阔发展前景的市场,屡战屡胜的“中国制造”大军却遭到无情的遏制,即使在国内市场也几乎难
以立足。

  从全球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几个迹象值得引起我们深切关注。其一,市场格局的变化,日本企业独霸市场的企图日益明显,而其余各方也在积极谋划强力的反击;其二,供大于求的矛盾已经比较突出,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价格大战随处可见;其三,市场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尤其在低端市场上,照相手机普及化所带来的冲击力非常强大;第四,主流厂商在技术与市场两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但技术方面的进步显然不够大,而过多、过滥的市场宣传则使得消费者无所适从。

  总的说来,数码相机市场表面上一片繁荣兴旺,其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里里外外混战不已

  在如今的全球数码相机市场上,日本企业可以说独步天下,鲜有敌手。索尼、佳能、奥林巴斯等几家主流厂商的年生产能力都在千万台以上,业界霸主的地位似乎难以动摇。2004年,仅出自日本一国的数码相机就高达6000万台,占全球供货量的一多半。在日系数码相机的强烈冲击下,欧美传统相机产业的市场地位更加衰落,已经渐渐被积压到市场的边缘位置。前几年,莱卡、禄莱等传统相机大厂还能推出几个像样的产品与日货相抗衡,今年则近乎无声无息。

  在美国,能够与日系数码相机一决高下的似乎只有一个柯达。柯达在数码相机发展的初期,一度位居市场前列,与奥林巴斯并驾齐驱。然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柯达已经被慢慢地挤出第一集团,同时由于传统的胶片市场不断萎缩,企业经营上遇到很大困难。与此同时,美国的IT巨头企业实力强大,却基本不涉足数码相机领域,即使有一些产品也是知名度甚低。日前有消息说,HP出产的数码相机将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而实际上这种产品本来就不为人所知。

  在亚洲,中国和韩国似乎是唯一能跟日本争夺DC市场的国家。相比较而言,几家韩国大型IT企业(如三星、LG)的实力显然要更强一些,迄今仍跟佳能、索尼等日系企业进行顽强争夺。然而客观地说,韩国企业在技术上与日本DC专业厂商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传统相机产业上的积累甚至还不如我们雄厚。所不同的是,韩国企业舍得在市场宣传上投巨资,极力抬升其产品的知名度。此举固然效果明显,但对于产业发展而言却不是长久之计。长远来看,韩国企业在DC市场仍可能有所作为,但其前提是必须提高技术及产品的层次。

  从市场发展的进程来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发展相差无几,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2000年之后进入高速增长的成熟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成熟仅仅指的是销售,在生产技术及生产能力方面,国内厂商却始终与洋品牌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2001年前后,在国家保护性政策的扶持下,国产数码相机曾经共同发起冲刺,一度占据了10%左右的市场份额。然而可以想象的是,这种群体爆发实际是一种没有技术及资金保障的短期行为。尤其是在2003年国家取消进口相机配额限制之后,洋品牌数码相机汹涌而来,国货DC迅速沉寂下去,全线退却。国内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销售总量达到了261.3万台,增长率高达93.0%。但是从市场份额上看,国产数码相机所占份额还不到一成。

  进入2005年,国产数码相机出现复苏的迹象,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华旗资讯,它在日前刚刚推出一系列高端(800万像素)低价(2999元)的产品,声势不小。与此同时,其他国内品牌也在积极筹划,大家似乎决心要掀起一场新的价格大战,而这一直是我们的拿手好戏。

  市场分化此起彼伏

  近年来,全球数码相机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完全替代传统相机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2004年,全球数码相机的供货量估计在一亿台左右,供大于求的矛盾已经比较突出。放眼今后几年,随着中、韩等国增强在该领域的竞争,供求矛盾会更趋加重。

  就整个市场的状况而言,供求失衡的现象并不是某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在高、中、低端各领域全面存在。在高端数码单反相机市场上,佳能、理光、柯达三强鼎立,未来则可能加入宾得、富士以及中画幅相机等厂商。主要受价格因素的影响,高端数码单反相机市场的容量本来就不大,一旦增加一批新的竞争者,则必然超出市场的理想容积,形成激烈的竞争。与之相比,低端市场早在几年前既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这是由于该市场的门槛较低所决定的。在数码相机市场远大前景的诱惑下,大批知名或不知名的IT不断加入战团,即使他们很快就被市场淘汰掉,但随即又会有新的企业填补进来,市场格局可以说纷乱不堪,价格大战彼伏此起。

  相对而言,中端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然而由于该市场的成熟度最高,供需矛盾较之低端市场要小一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几家主流的日系企业较为稳固地掌握了市场,虽然相互之间也时有价格战爆发,但降价的速率和幅度一般不是很大,维持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照相手机和数码摄像机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未来会有更多具备照相功能的数码产品问世,它们对数码相机市场的侵蚀作用不容小觑。以最具冲击力的数码相机来说,目前其高端产品已经达到百万级像素的水平,虽然在功能和成像质量上跟数码相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但其价格低廉、便于携带,客观上更符合大众化的需求,对低端数码相机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今年7月,伦敦发生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处于事发现场的人们用照相手机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使得这种便利型产品更加名声大噪。

  放眼于未来市场的发展,数码相机在中、高端市场的前景更为清晰,而低端市场则相对不够明朗,甚至有完全玩具化的倾向。正因如此,我们对国产数码相机的命运更增添了几分担忧。

  夹生技术产生机遇

  数码相机最早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形成规模化市场却只有10年多点的时间。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形成如此之大的产业市场,不能不让人感叹IT技术的强大威力,以及各生产厂商运作市场的能力。但是,除去市场因素不谈,数码相机技术真的已经非常成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一直以来针对数码相机的宣传存在很多不实与夸大之处,这不仅给现有市场造成很多的问题,同时也给未来更为彻底的市场洗牌留下了诸多悬念。日系品牌之所以能够雄霸全球DC市场,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其长期保持技术优势。一台数码相机所包含的技术专利多达数千个,其中多半为日本企业所拥有。而且,日本企业至今仍在技术开发上不断地下功夫,致使其他国家与它的差距越拉越大。曾经有人说,中国企业在数码相机技术上落后日本20年,这个距离即使没有被继续扩大,相信也没有被缩小。

  然而,日本企业所谓的技术优势真的不可动摇吗?对此我们当然不能承认。笔者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接触数码相机也有七八年的历史了。虽然从专业性的角度考虑,我不得不更偏向于使用日本产的数码相机。但同样也是从专业性的角度出发,我想提示大家注意的一点是,迄今为止的数码相机技术仍然存在重大缺陷,还无法达到传统相机所具有的成像品质。即使是高达十几万元的尖端产品,其图像质量也只相当于半专业级的传统相机,而两者的价格却相差数十倍。

  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现象是,数码相机对专业摄影师们的诱惑力很小,一般只是用来作为其摄影创作的辅助工具。当然我们要承认,目前在新闻摄影中,数码相机已经被广泛采用。但是在广告、人像、风光摄影等对画质要求更高的领域,传统相机几乎没有受到太大的威胁,这也就是哈苏、玛米亚等品牌能够继续存在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是技术不成熟,一方面又是大肆扩张,其后果就是导致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市场环境不断恶化。日前有报道说,索尼、佳能、奥林巴斯等主流厂商2004年度的财务状况普遍不佳,一些二线品牌甚至出现严重亏损,由盛转衰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

  值得关注的是,数码相机技术上的不成熟就意味着机遇的存在。只要国内企业奋起直追,我们依然有希望后来者居上。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将看到“中国制造”的数码相机风靡全球,这应当不仅仅是一个愿景。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