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宏观研究 > 正文
 

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 08:17 中国证券报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执笔:张峰

  国家信息中心利用模型对汇率升值进行了模拟分析:人民币升值2%,出口增速将减少1.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增加0.2个百分点。按2004年数据计算,相当于出口减少91亿美元,进口增加12亿美元,贸易顺差由320亿美元减少到217亿美元,减少净出口需求852亿元人民币,大约影响当年GDP增长率(当年支出法GDP为140776亿元,增长9.5%)中0.6个百分点。同
时,模型测算显示,一次性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会随着时间递减,第二年影响减弱一半,两年后影响基本消失。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高出低进”,贸易顺差创出新高,外需拉动成为GDP增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国际市场价格、贸易摩擦及人民币汇率调整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我国外贸的运行走势。总体来看,下半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将呈现较好发展态势,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

  对外贸易“高出低进”

  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6450.3亿美元,增长23.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6.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体上延续了2004年快速增长的态势,1-6月出口3423.4亿美元,增长32.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进口下降态势明显,1-6月进口3026.9亿美元,增长1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8.6个百分点。

  从各月增长看,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均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其中,出口1-2月增幅达到36.6%,比上年同期提高7.7个百分点,自3月份开始出口增长速度逐月回落,且低于上年同期水平。3、4、5、6月出口分别增长32.8%、31.9%、30.3%、30.6%,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月下降10.1、0.5、2.5、15.9个百分点;进口增幅自2004年下半年明显下滑以来,今年1-2月进一步回落到8.3%,3月份之后进口增速有所回升,3、4、5、6当月分别增长18.6%、16.2%、15%、15.1%,回升态势逐步减弱。

  当前,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因素是:世界经济扩张达到顶峰后开始趋缓,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增长难以持续高位运行。而造成今年前2个月出口继续加快、后3个月下降并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暂时的和不正常的因素的存在,一是2004年下半年签订的订单和合同多数于今年出口,把上年的有利因素带到了今年年初;二是为避免人民币汇率升值和贸易摩擦的风险,外贸企业加快出口、提前出口现象突出,导致当前出口相对集中。影响我国外贸进口明显下降的因素主要是:国家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措施导致经济增长有所降温,投资放缓导致企业相关进口有所减少。同时,进口产品价格的变化也导致进口增速提高较慢。分析当前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可以更加充分反映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

  一般贸易进出口是带动出口总体高位运行和进口下降的主因

  今年前5个月,一般贸易出口1174.8亿美元,增长37.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9.4个百分点。国内产能扩张较快迫使企业扩大出口、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及入世效应的积极作用是推动一般贸易出口加快的主体因素。但同时,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前一般贸易出口加快主要是由于前2个月超常增长的带动,暂时性的因素影响较大,3月份之后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受出口环境影响趋于平缓,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

  1-6月,一般贸易进口1322.9亿美元,增长7.5%。政府宏观调控导致国内需求降温是影响一般贸易进口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2004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比上半年减少5.3个百分点,导致一般贸易进口增幅比上半年减少12个百分点。今年前6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1%,比去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导致一般贸易进口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3.2个百分点,拉动总体进口水平明显回落。但同时,随着3月份以后投资增幅的回升,一般贸易进口增幅也有所反弹。

  加工贸易进出口与国际经济联系密切。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减弱,今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1-6月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26.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3.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8.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2.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9.5个百分点。由于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长最终将导致出口增长,因此,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的加工贸易进口增长速度的持续下滑是导致目前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

  进口商品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有所放缓

  在进口商品中,结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工业制成品进口特别是机电产品进口需求明显不足。前6个月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11.7%(上年同期为37.5%),其中,进口汽车6.4万辆,下降33.6%(上年同期为增长6.5%,);进口钢材1322万吨,下降26.5%(上年同期为下降2.5%)。此外,机电产品进口仅增长9.7%,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而初级产品进口特别是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需求相对较高,占全部进口的比重有所增加。前6个月初级产品进口增长22.5%(上年同期为增长65.9%)。其中:铁矿砂进口1.3亿吨,增长34.3%(上年同期为增长34.9%);原油进口6342万吨,增长3.9%(上年同期为增长39.3%);煤炭进口1209万吨,增长56.1%;大豆1201万吨,增长33.6%(上年同期为下降11.9%)。

  二是多数产品进口增幅的下滑是国内需求下降与进口成本抬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内需强劲时,进口成本的因素往往表现得不突出,而在国内需求有所减弱以后,已经抬高起来的成本就会对进口增长起到明显的压抑作用。以原油为例,今年1季度由于原油进口价格上升了30.1%,影响原油进口数量减少1.7%,使得原油进口金额增幅下降13.3个百分点。

  三是近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反弹,主要产品进口数量也出现回升,煤炭、铁矿砂、大豆进口增长迅速,汽车、钢板进口跌幅持续收窄。前6个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10.5个百分点。其中:铁矿砂进口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10.6个百分点;原油进口增幅由前2个月下降12.7%转为1-6月增长3.9%;大豆进口增幅由前2个月下降12.2%转为1-6月增长33.6%。工业制成品进口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1.8个百分点;汽车进口下降幅度比前两个月减少25.6个百分点;钢材进口下降幅度比前两个月减少20.4个百分点。

  在出口商品中,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增长19.8%;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增长23%,增幅均有所回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有所放缓。前6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3%,增幅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4.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2.4%,增幅同比回落28.5个百分点,占外贸出口总额比重达到2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增价涨成为上半年我国外贸增长的最大亮点。上半年,计算机及其部件累计出口334.2亿美元,增长29.2%,计算机及其部件出口平均单价增长14.6%;手机及其零件累计出口122.4亿美元,增长40.3%;集成电路出口62.7亿美元,增长31.9%,出口平均单价增长4.9%。

  外需成为拉动经济高位运行的主要新增因素

  今年前6个月,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96.5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顺差总额,接近年度贸易顺差历史最高纪录。由于上年同期出现贸易逆差68.2亿美元,从而形成3843亿元人民币的净出口增量。按照支出法口径计算(现价口径),在上半年经济增长率9.5%中,有5.7个百分点是外需拉动的。而2004年上半年GDP增长率9.7%中的,外需的拉动作用是负值。外需成为拉动经济高位运行的主要新增因素。内需在经过连续两年的高速扩张后,形成的基数较大,今年上半年在GDP增量中,内需所占份额比去年同期明显下降。

  当前,宏观调控在解决国内投资需求过旺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在投资增速仅为去年同期一半的情况下,GDP增速依然偏快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外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所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国民经济外向度越来越高,外需波动已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风险。而我国应该是一个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国,外需比重不宜过大,否则外需波动容易造成经济大起大落。

  下半年外贸将实现平稳增长

  今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形势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既有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利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有利因素看,(1)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不利因素增加。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5.1%,达到了近20年来的最高点。200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IMF在4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春季报告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低于2004年的5.1%,仍属增长较快的年份。但影响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风险增加,国际经济受到高价位油价的打击,过高的油价会增加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复苏的困难,减弱这些国家的购买能力,将使世界贸易增幅出现回落,对我出口商品的需求将会减弱。

  (2)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推动外贸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给进出口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新一轮投资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随着经济结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

  (3)入世效应将继续推动外经贸的快速增长。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显现,外贸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健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从不利因素看,(1)人民币汇率调整成为进出口波动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升值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会上升,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降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进口产品人民币价格会下降,相应增加了国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此外,人民币升值造成出口需求下降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放缓,会减少对进口的需求。但是,一方面由于此次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大,负面冲击有限;另一方面汇率变动对不同贸易方式的影响不同,对一般贸易出口影响较大,对加工贸易而言,进出口影响则在很大程度上自相抵消,而我国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因此,总的来看,汇率调整对外经贸的冲击不会太大。此外,今年4月以来,美元持续走强,比去年年底升值了6%,带动人民币值也相应走高,对我国出口的作用有所减弱。

  (2)利用外资出现下降,加工贸易减缓将影响外贸稳定发展。今年1-6月份,全国合同外资金额861.91亿美元,同比增长18.9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5.63亿美元,同比下降3.18%。随着4、5、6月份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两个月下降,外商作为投资设备的进口将有所减少。同时,由于加工贸易进口低位运行,必然导致今后几个月加工贸易出口增幅难以明显提高。

  (3)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将削弱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当前,国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前5个月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5.8%,价格上涨出现了从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传导的情况,对中国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煤炭、电力和运输供求仍然偏紧,也影响了出口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履约能力。

  (4)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摩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从目前的趋势看,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刚刚开始,欧美等国就相继启动了特保条款,给“后过渡期”的中国外贸敲起了警钟。国际贸易保护有可能更为严重,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限制措施将继续增加。

  (5)出口退税地方分担压力更加突出。新的出口退税机制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财政负担加重。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负担超基数部分出口退税的财政能力差异较大,尤其是一些中西部地区的财力相对不足,使得及时足额退税存在一定困难。为减轻财政压力,一些地方开始限制出口和出口型外资项目的引进,将对外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近日国家决定自2005年1月1日起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分担比例,各地出口退税基数不变,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按照92.5:7.5的比例共同负担。

  此外,去年5月份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且规模加速扩大;从9月份以后,出口增速加快,进口减慢。去年下半年出口和净出口基数高会对今年外贸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综合以上因素,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预计下半年,出口将增长20%左右,进口增长17%左右,贸易顺差约400亿美元,净出口对下半年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

  巨额贸易顺差导致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已经成为宏观调控面临的突出难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大量的贸易顺差并非好事,它不仅意味着一部分资源没有利用,而且加大了贸易磨擦,增大了货币升值的压力,增加了外汇储备,部分丧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并列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因此,如何缓解这一难题,对目前正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中国领导层是一个重大考验。

  汇率调整对进出口影响不大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有关分析,汇率变化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进出口价格变动引起的初始影响(直接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这一影响的大小主要由进出口价格弹性决定。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发展的定量分析显示,我国出口价格弹性为1,即我国出口价格相对世界出口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进口价格弹性为0.4,即我国进口价格相对世界进口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进口增长率提高0.4个百分点。

  汇率变化的影响,除了要考虑进出口价格变动引起的初始影响外,还要考虑汇率变动引起经济增长变化的回波效应(间接影响)。对进口而言,汇率升值的初始影响会导致进口增加,但升值造成出口需求下降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放缓却会减少对进口的需求。定量分析表明,我国GDP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实际进口增长率减少1.33个百分点,因而对进口的回波效应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对出口而言,作为经济贸易大国,不仅汇率升值的初始影响会抑制出口;同时,由于本国经济贸易减速将导致世界经济贸易趋缓,又会进一步减少本国的出口需求。定量分析表明,世界经济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实际出口增长率减少2.7个百分点,因而出口的回波效应对减少出口表现为叠加效应。

  由此可见,货币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进口的刺激作用,国内国际经济减缓对进出口的影响强于价格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国家信息中心利用模型对汇率升值进行了模拟分析:人民币升值2%,出口增速将减少1.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增加0.2个百分点。按2004年数据计算,相当于出口减少91亿美元,进口增加12亿美元,贸易顺差由320亿美元减少到217亿美元,减少净出口需求852亿元人民币,大约影响当年GDP增长率(当年支出法GDP为140776亿元,增长9.5%)0.6个百分点。同时,模型测算显示,一次性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会随着时间递减,第二年影响减弱一半,两年后影响基本消失。

  调整出口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当前,宏观调控在解决国内投资需求过旺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在投资增速仅为去年同期一半的情况下,一季度GDP增速依然偏快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外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所致。传统的“努力扩大出口”的外贸发展方式一方面使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GDP增幅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国际贸易磨擦日益加剧。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国民经济外向度越来越高,外需波动已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风险。我国应该是一个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国,外需比重不宜过大,否则外需波动容易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因此,没有必要再一味地扩大出口规模,调整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促进外贸出口由“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已势在必行。今后,在处理外需与内需的关系问题上,要采取更加均衡的战略,促进外需与内需协调发展,将“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转向加快启动国内需求,形成内外贸结合的发展态势。

  解决产品成本低估问题

  成本优势一直是我国外贸长期快速发展的根源所在。然而,随着外贸“大进大出”格局的形成,出口成本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避免造成资源和财富的对外流失。

  首先,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然而这些优惠措施已经变成部分行业进行低价竞争的资本,频繁出现的“量增价减”现象不仅使国家和企业应得的利润白白流失国外,还为别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提供了口实。

  其次,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扩张期,能源、原材料等供需形势更趋紧张,而外向型发展战略和国际制造业转移加快也是造成我国资源压力的重要原因。在当前的国际分工当中,中国处在低端产品的生产位置上,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同时,消耗了大量实物资源。当前,我国煤电油运和公用事业等价格改革长期滞后,大量产品出口导致资源低价流出过多,加剧了国内资源紧张局面,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我国出口主体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然而不同性质的企业所承担的社会保障的社会成本不同。如果部分企业利用不负担劳动者社会保障作为成本竞争手段的话,不仅会引起更多的贸易摩擦,还会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

  注重促进出口和资源利用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扩张期,煤、电、油等能源产品供需形势更趋紧张,同时也导致能源、矿产、原材料等资源类产品的进口快速增长,进口依存度大幅攀升。然而,尽管国家取消电解铝、铁合金等17种商品(1月1日实行)和钢坯、长材等商品(4月1日实行)的出口退税,今年一季度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仍增长较快。一些商品的出口量由去年同期下降转为大幅增长,生铁、钢坯等9种高能耗初级产品出口达87亿美元,同比增长1.6倍,增加54亿美元,占出口总增量的13.4%。

  在国内需求仍保持较高水平的情况下,资源性和高耗能产品出口大幅增长,会产生负面效应,它既会影响国内市场供需平稳发展的格局,也会增加煤电油运的供应紧张程度。同时,目前的出口价格只反映供求关系,没有真正体现出资源、环境、安全等价值,出口获得的效益不能弥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所造成的损失。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高耗能产业面向国际市场的发展思路,不仅会使我国可能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中心,还会进一步加重我国能源紧张局面,使本已十分脆弱的资源环境雪上加霜。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应逐步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和我国优势资源产品的出口,对于大量资源消耗型产品和能源消耗型产品,应该在产业政策上进行调整,降低这类商品的出口地位和比重,这有助于缓解我们在资源和能源方面的压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