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企业年金潜入股市 > 正文
 

三大因素制约 短期内企业年金大规模入市不现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 02:01 每日经济新闻

  蔚霆 每日经济新闻

  近日,随着太平养老保险以托管人的身份接手辽宁直属60家企业的年金业务,企业年金的信托型市场运行体制正式启动。然而,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短期内企业年金大规模入市并不现实。

  有效资金供给不如预期

  根据官方的口径,我国现有的企业年金存量为500亿元,保监会预期,我国今后每年企业年金新增额将超过1000亿元。到2010年,将达万亿元规模。然而,有专家表示,这些数字代表的仅是一个潜在的资金供应量。据了解,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实施信托型的市场化年金运行体制(发放37个牌照)之前,我国的企业年金大部分是以补充养老金的形式运作的。其中一部分是托管于地方的社保部门(地方年金管理中心),一部分以团体养老金保险的形式投资于保险公司,一部分分散于行业协会下属的年金管理机构,还有一部分以委托理财的形式交由券商打理,更有企业只是以某种形式保留出来,没有进行投资。这些形式的资金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投资于股市。企业年金采取市场化运作以后,这些资金能否重新选择运作方式(委托给持牌受托人),会在多大程度上投资股市,还取决于企业的意愿、受托人资产配置的考虑以及资本市场本身的风险和平稳性。因此,企业年金投资股市的有效供给量远远达不到目前测算的资金存量。

  资金性质决定安全第一

  在8月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社会养老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强调,企业年金最大的目标是维护基金安全,尽量规避市场风险。从本质上来说,企业年金也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企业年金投资股票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20%,而投资与股票基金和投资型保险的比例也不得高于30%。因此可以预见,即使现有的企业年金都转换成新的市场化模式,入市的规模也不会很大。

  一位获得了受托人资格机构的年金部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从年金的内在需求来看,它有入市的可能,但年金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年金客观上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来保值增值,但不能反过来说建立年金就是为了给资本市场输血。所以在资金的配置中,受托人将以资金的安全稳定为首要原则。”

  政策盲区有待明朗

  相关政策的不明朗成为制约企业年金入市的又一个障碍。虽然《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正式确立,但两办法都没有对具体的实施规则作出明确的规定。在操作层面,相关各方都感到无章可循。

  首先,此前以各种形式运行的补充养老金业务如何处理:各机构的角色应该如何转换;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已经签约的项目是否需要结束;各地方的年金管理中心在推出受托人牌照制度后,是可以继续管理年金或接受委托,还是要将业务进行交接。据了解,目前有的年金管理中心已经停止接收新业务,而有的却以补充养老金和企业年金性质不同为由维持原有的运作模式。

  其次,对于已取得牌照的各机构,是否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上述机构年金部负责人表示,“我们目前最需要明确的就是能否享受与年金中心一样的税收优惠,否则很难开展业务。”目前,国家对于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条件没有统一的规定,仅在辽宁省开展了试点,企业为职工缴费占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免征所得税。另据了解,全国仅有19个地区对企业年金给予了地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上海和深圳为5%,安徽为8%)。

  “没有更多的税收优惠,年金市场很难大规模发展起来。”一位建立了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这与之前的情况没有实质性区别。”


  爱问(iAsk.com)年金 相关网页约459,534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