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汽车需求回升 价格稳中略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 08:21 中国证券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项目组

  预计下半年汽车需求同比增速进一步上升,汽车厂家将在上半年的基础上提高供给量,加价销售的部分车型的供需紧张形势将有所缓解。受此影响,下半年汽车价格将出现走低的可能,但下降幅度将会大大低于去年。

  市场需求进一步全面回升

  根据对”产业增长景气和效益景气指数”的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月度景气分析报告》(3月份)就提出了”汽车产业自2004年以来调整的拐点即将出现,即从增长的下降逐步转向上升”,自4月份以来,汽车各月产销同比增速逐步回升,近几个月汽车市场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一判断。

  由于2004年3季度是全年的销售低潮期,因此,在今年汽车市场回暖的大环境下,今年3季度同比增速有望进一步上升,从而带动全年同比增速的上升,但被动性增长的特征比较明显。

  对于下半年汽车产业的发展预测,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对于中国下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的看法,各界有截然不同的判断。这与去年比较一致的经济较热的判断大相径庭,也表明了200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国内钢铁价格、焦炭价格大幅下跌的同时,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7.9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不至于出现急剧的下降,即总体判断为国民经济仍将在高位运行,但增速会放慢。

  第二、对于汽车产业而言,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市场平稳回升,尤其是中档以下轿车出现全面增长,表明消费者正在逐步成熟,消费者的非理性对市场的冲击将会大为减少,有助于保持市场的稳步增长,减少大起大落。

  第三、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信息,今年1-5月厂家已消化库存5万辆左右,经销商消化15万辆的库存,全国总共消化库存20万辆。去年生产厂家与经销商总库存40万辆左右,现在已消化一半,库存已经逐步接近正常水平。

  第四、今年上半年汽车价格的稳定已经明显地提高了消费者买车的热情和信心。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而言,重要的是价格的稳定,而不是价格的绝对高低。因为价格系列较之前几年已经大为丰富,消费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而价格的波动却会扰乱消费者的预期,延缓其购买的行为。

  第五、从汽车服务来看,汽车购买之后的服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销商为建立市场声誉也在努力提高汽车服务质量,生产商也降低了一些维修配件的价格,这些措施也有利于汽车市场的回升。

  综合上述因素,尽管目前车市仍存在部分紧俏车型,但受上半年的市场良好表现的鼓舞,一些厂家已经提高了下半年的销售计划。尽管存在油价上升和汽车消费信贷偏紧的不利影响,汽车市场还是表现出了稳步回升的态势,表明国内汽车需求依然强劲。预计2005年全年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将在15%~20%之间,产销量将在580-600万辆之间。

  汽车产品消费格局发生变化

  在上半年平稳回升的汽车市场中,引领市场的主力正在发生变化。自2004年6月份以后,商用车成为支撑汽车市场的中坚力量,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年一季度,自2季度开始,商用车需求增速下降,乘用车需求增速快速回升,对汽车市场的增长贡献逐步上升,6月份的增长贡献度达到了92.3%。

  目前,在新的汽车分类标准下,汽车产品的三大主力分别是基本型乘用车(主要是原来的轿车)、交叉型乘用车(主要是原来的微型客车)、载货车(涵盖范围小于原来的载货汽车)。基本型乘用车与交叉型乘用车同比增速近几个月快速回升,在基本型乘用车中,增长的主力又是经济型轿车。

  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轿车市场经过近一年的调整,需求力量逐步积蓄并理性释放;其次,油价上涨;再次,国家对经济型轿车持续不断的政策支持。

  今年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月度产销保持了较好的平稳性,预计下半年这一趋势仍将得到保持,基本型乘用车与交叉型乘用车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载货车则由于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速下降而保持10%偏上的增长速度,再次出现增速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总体预计,基本型乘用车全年销量将在270万辆左右,交叉型乘用车全年销量将在100万辆之间,载货车全年销量将在120万辆之间。这三大车型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81%-85%之间,以此计算,全年汽车总销量将在575-600万辆之间。

  汽车价格将下降但降幅不大

  在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上,价格变动情况仍是影响轿车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经历了2004年的汽车价格大战之后,2005年汽车市场的产品价格基本保持了稳定,这对于改变消费者降价的预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上半年汽车产品价格稳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材料(主要是钢材)价格上升,二是生产厂商在2004年由于扩张的冲动对于市场增速的下降反应太不敏感,造成了大量的库存积压,今年则在吸取去年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以销定产的审慎的生产计划,由此甚至导致了一部分车型一度出现了加价销售的现象。汽车产品在2005年上半年利润率继续下降,这也向消费者传递了一个信号,汽车的继续降价空间已经大为缩小,买不买车,消费者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决定,而不能单纯等待价格的下降。

  根据网上车市的监测,2005年上半年各月的环比汽车价格变化幅度都在-0.5%到0.5%之间波动,6月份汽车平均价格和年初基本持平,而网上车市汽车价格指数也反映出05年汽车价格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稍有下降,基本上证实了上述结论。

  虽然上半年汽车价格基本保持了稳定,但是下半年汽车价格下降的可能性却很大。首先,2005年是汽车产能形成的一个高峰年,产能增长速度大大高于需求增长的速度,下半年供大于求的矛盾较上半年会有所加剧。例如一汽丰田、神龙汽车、东风日产最近都宣布了下半年提产计划,这些厂家恰恰都是最具有降价实力的企业。随着这些厂家提产的实施,其他厂家为了保持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也提高生产计划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其次,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钢材成本在汽车总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钢材价格的下降减轻了汽车生产厂家和零部件企业的成本压力,同时也为汽车价格下降提供了空间,供需矛盾的压力不会将原材料价格下降的好处全部留给汽车及其零部件配套企业。因此,总体预计下半年汽车价格将是稳中有降,但降幅不会太大。

  促进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2005年我国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状况,对工业生产及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汽车产业是一个石油消耗大户,消费比重在逐年攀升。面对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和汽车需求高速增长的矛盾局面,促进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发展节能环保的经济型轿车的政策体系,将发展节能环保的经济型轿车作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其次,要改善消费环境,取消不合理的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尤其是地方对经济型、微型车使用的限制。

  最后,要鼓励研发和自主创新的投入,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执笔:杨建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郭海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表12005年各月的汽车产销同比增长速度

  汽车 乘用车商用车

  产量销量 产量 销量 产量 销量

  2月 -23.07% -26.26% -22.69% -22.80% -23.78% -32.40%

  3月-- - - - -

  4月 3.21% 7.89% 2.44% 6.64% 4.63% 10.06%

  5月 7.31% 17.71% 1.08% 22.41% 22.49% 8.82%

  6月 18.85% 35.98% 20.90% 48.66% 13.44% 10.89%

  表22005年各月的汽车产销量

  汽车 乘用车商用车

  产量 销量 产量 销量 产量 销量

  2月 33.28 31.86 21.55 21.35 11.73 10.51

  3月 57.03 58.24 35.29 35.58 21.74 22.67

  4月 54.87 53.67 35.4 33.7 19.47 19.97

  5月 45.6 46.63 30.45 31.74 15.15 14.89

  6月 49.81 51.7 36.73 37.55 13.08 14.16

  表32005年各月主要车型产销量

  4月 5月 6月

  产量 销量 产量 销量 产量 销量

  基本型乘用车 24.47 23.57 21.19 22.13 26.44 25.86

  MPV1.62 1.55 1.43 0.52 1.45 1.57

  SUV1.61 1.53 1.23万 1.24 1.66 1.73

  交叉型乘用车 7.69 7.05 6.6 6.85 7.18 8.39

  乘用车总计 35.4 33.7 30.45 31.74 36.73 37.55

  客车1.86 1.71 1.26 1.25 1.5 1.45

  载货车 12.73 13.1 10.42 9.97 8.37 8.97

  其他4.88 5.16 3.46 3.67 3.21 3.73

  商用车总计 19.47 19.97 15.15 14.89 13.08 14.16

  汽车总计 54.87 53.67 45.6 46.63 49.81 51.7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