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讨论:顾雏军事件留下了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 06:40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在中国资本市场沸沸扬扬了很长时间的科龙事件终于有了基本的结论。证监会近期完成了对顾雏军等人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行为的调查,并将依照法定程序做出行政处罚。此前,顾雏军因涉嫌经济犯罪已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但是,围绕着顾雏军事件所发生的争论,并没有随着顾的终结而终结…… 袁克成:监管害了科龙吗
科龙危机重重,大家都很痛心。于是有些人开始探寻科龙陷落的原因,进而将科龙的处境与监管部门的立案调查联系起来。比如在钟朋荣先生看来,科龙公关不力,与监管部门关系紧张,导致外部环境极剧恶化,甚至还有人声称,监管部门的立案调查等于给科龙送去死亡通知书。也许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立案,导致银行止贷,并因此整垮了这家原本还有希望的企业。大概在钟朋荣等人看来,如果监管部门不这样大动干戈,也许科龙现在平平安安,大家也都相安无事。 上述观点乍一看,可能有些人觉得不无道理。因为确有银行因为科龙被立案调查进而止贷,而贷款对于科龙这样现金流要求极强的企业当然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如果我们仅仅从一个时点上看问题,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如果把眼光放宽一点,就会发现,如此结论何等荒谬!一位企业家在经营中严重违法,因为担心查处会殃及无辜,于是乎查处就应该不公开,就应该缓行,甚至应该不查。如果这一逻辑成立,就等于说,如果一个人触犯刑律,因为他上有老下有小,我们就应该视而不见。 在一个社会中,法律是至上的,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超越法律,完成任何所谓高尚的不得以的目标,也不能以践踏法律尊严为代价。对社会是这样,对证券市场更是如此。我们的证券市场有《证券法》以及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如果简单归纳,证券市场的最高原则是什么,我看是三公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在这个市场中,没有什么借口可以挑战三公原则。 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上述谬论成立,如果证监会调查不进行,其后果是什么。那就是这个市场中所有违规违法的人,都可以找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作为逃脱查处的借口。借口是好找的,其实在科龙的问题上,已经有人找了不少看似有些道理的理由,如钟朋荣所谓的就业问题、税收问题等等。 在有些人看来,三公原则是可以高高举起然后再轻轻放下的,遇到事情遇到困难,就想绕着走,觉得三公碍事,觉得自己为达目的完全可以不择手段。这种看问题的方式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它损害的是证券市场得以维系的根基--三公原则。如果可以容忍视三公为儿戏,那我们真的不敢设想,这个市场会成什么样子,这个市场是不是应该存在也要打一个问号。 查处科龙自然会有一些代价,这一点我们不否认,而且社会各界也在尽力将这种代价尽量降低到最小程度。而我们应该记住的是,三公原则本身不能付出代价。也许有人说,为了科龙,就宽容一次不行吗?当然不行,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也许有人说,我们的三公原则也不是完全落实,非要在科龙认真执行吗?当然要,如果说,三公的目标还未完全实现,那我们就要从今天开始,从科龙开始。 应健中:关注事件中的配角 顾雏军终于结束了他的辉煌人生,不久后他将遭遇法律的格式化处理。法律程序一启动,就没有那么多情感偏好,法律讲究的是证据、事实,然后适用哪条哪款,都是没有商量的了。 很久的将来,人们再也不可能看到顾雏军期盼的:等我老了,走在大街上,希望听到有人指着自己喊:‘看那老头就是冰箱大王’,但老顾肯定还是个人物,人们仍会指着他喊:看这老头……,然后讲他在21世纪初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故事。 依我看,郎、顾俩人都没错,这是从角色而言的。郎作为学者,用一段顺口溜总结了顾的资本运作:顾作为商人,千方百计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者王、败者寇,不成功就蹲监狱,顾本身就属于在监狱与亿万富翁之间宽幅震荡的人,这种人在中国很多,我们只见过诸如只玩虚拟资本的吕梁,也见过虚实结合的德隆战车,而如今的顾雏军基本上只玩实的,但此类资本玩家的本质都是差不多的,都想产生爆米花般的财富效应,只不过手法不一样而已。 这儿要强调的是,我们见到的都是败者,只有败者才会产生轰动效应,只有败者能讲许多美妙动听的故事,那么胜者呢?英雄不问出处,毕竟胜者的数量要远大于败者。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赤裸裸的,这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句名言,所谓骗子,失败了才被人们当作骗子,如果成功了呢? 已进入格式化程序的顾雏军,过多地对他表示愤慨和对他表示同情已经没什么意义,值得人们关注的倒是,在这场资本市场的舞台剧中,除了顾这位主角以外的其他配角,他们起了什么作用?这里至少包括了这样一些配角: 一、地方政府扮演了什么角色?在顾雏军重组科龙之前,科龙已两度面临清盘的危机,如果早清早死早超生,也不会到最后事情越搞越大,既可挽救政府信誉,也挽救顾雏军。而在引进资本时,明显不符合法定程序,而地方政府的一路呵护,其背后的利益所在,如今该作如何交待? 二、一大批经济学家在郎、顾之争中与郎形成对手,而如今集体失语,那背后的利益动机是什么,是否也应该向公众有所交待? 三、监管部门扮演了什么角色?科龙不是一天炼成的,顾雏军的重组组合拳在其他上市公司中一直在施展拳脚,难道是顾雏军隐藏得那么深,一夜之间被发现其有重大问题吗? 主角的戏已演到尽头,但配角的衬托是资本玩家得以施展拳脚的土壤,这个问题不解决,还会冒出更多的资本雏军出来的。 皮海洲:为某些经济学家脸红 顾雏军终于出事了,按照郎咸平的观点,这是一种必然。早在一年前的顾郎之争时,郎咸平就在一次题为《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里炮轰过顾雏军,认为顾雏军号称动用41亿资金的收购,实际的投入不过3个亿,因此,顾氏实际上是在利用国退民进的机会侵吞和席卷国有资产。而一年后的事实,也终于印证了郎咸平当时判断的正确。 与郎咸平的正确不同,国内那些主流的经济学家们却因为顾雏军的出事而挨了一记重重的耳光。因为国内的这些经济学家在一年前的顾郎之争时,他们都是竭力挺顾,为顾雏军唱赞歌的。面对郎咸平对顾雏军等人的炮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率先站了起来,在当时召开的主要由企业家们参加的中国企业家深圳高峰会上,张维迎就顾郎之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近兴起了一股妖魔化、丑化整个中国企业家队伍的舆论。我们不能低估这种舆论对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危害性。在这次企业家高峰会上,张维迎不仅提出要善待对社会作贡献的企业家,而且还暗指郎咸平是一个缺少公信力的人,张维迎表示,一个缺少公信力的人他对学术是不会严肃对待的,他实际上是在戏弄别人。一个学者要有公信力,首先得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其次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随后在去年10月,一群主流经济学家集体出面支持顾雏军,在北京华侨大厦举行了一场名为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的研讨会。会议的核心文件认为,顾雏军的并购行为是和中国企业改革路径完全一致的,如果顾雏军是对的,则中国企业改革路径就是对的,反之亦然。而在同年12月,在2004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郎咸平仍是一些与会者影射的对象。就是这样一个被国内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力挺的顾雏军,如今却出事了,这不是狠狠地扇了这些经济学家们一巴掌吗? 不仅如此,我们的经济学家们也在狠狠地抽打着自己的耳光。面对顾雏军的出事,作为当时挺顾先锋的张维迎,近日却表示自己与顾雏军不熟。明明与顾雏军有着多次的交往,并积极为顾辩护,还自认自己是一个有公信力的人,却忽然称自己与顾雏军不熟,这种变脸是不是太快太可怕了?退一步讲,既然是与顾雏军不熟,对顾雏军与他的企业都并无了解,那为何还要积极地跳出来为顾雏军辩护呢?难道这就是国内这些主流经济学家的学术态度与职业道德所在吗?为此,面对顾雏军的出事,笔者不能不为国内的这些经济学家感到脸红。 邱峰:顾雏军失误的三个方面 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顾雏军有三个方面的战略性失误:人、速度和方式。顾无法实现其利用资本整合,来实施实业整合,最终再支持资本整合的途径,关键也在这三个失误上。 第一,人--企业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尤其是大型企业群。现代企业经营,已到了一个精细化、专业化、合作化的阶段,其高度的竞争格局,高速的变化纷繁,高层次人才的禅精竭虑,使得经营管理非单枪匹马可以抗衡。我们见过皮划艇可以单人独立操纵,但肯定没见过大型航母组成的舰队几十艘军舰的舰长都由同一个人担任。看看顾的企业群,我就预感到顾会玩趴下的。 第二,速度--企业扩张的速度,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是在对食物鲸吞消化能力的基础上来确定的,不能任意提速。我们知道,汽车设计的时候是可以开到200码的,但实际上你不能这么开,因为有路况、车况、还有人况的约束,有车手控制力的限制。企业也是一样,速度太快,就会失控,就会翻车。虽然蛇吞象曾被捧为美谈,但我们必须看到,大多数的蛇吞大象是以蛇撑死为终结的。 第三,方式--收购兼并不是企业规模化成长的唯一通道。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来使企业在短时间内提升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高新技术,得到顶尖人才,同时间接地削弱或消灭竞争对手,这是企业经营的一种高级手段、高级形态,但也是高难度、高技巧的经营行为。就像踢足球,倒挂金钟射门是高难度的技巧,很漂亮、很精彩,有时也很管用,但你不能把它当作唯一的手段来使用。如果一个球员不分时机、不分状况,只是一意地用倒挂射门,其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 加丽果:顾雏军的是与非 顾雏军倒下了,但在他身后,却给资本界、企业界、学术界留下了沸沸扬扬的辩论话题。这种辩论随着顾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出现而似乎已有了定性的判断。在法治社会里,顾雏军应该承受多少罪与罚,最终还应由法律来说话。 其实,我们姑且不论顾雏军为实现自己冰箱大王的梦想所用的吞噬科龙的手段是否合法,但就其在产业整合的资本运作手段来看,还是比较符合一个合格的资本运作大师和实业家的身份的。遗憾的是,他最终触犯了法律的底线。 贝内特曾指出,在新的时代,人们已经不再试图用剑来进行统治,但是,他们发现使用金钱作为武器同样锋利而且有效。戈登在《资本的冒险》一书中描述了在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各路资本英豪如何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胆识以及勇气,来获得金钱。典型的资本冒险故事之一,就是19世纪后期洛克菲勒攫取美国石油控制权的手段,今天看来他可能会被判处长期徒刑,但是他创立的美孚石油却推动了石油价格的下跌和汽车产业的兴起;英国人斯莱特用偷的手段把英国纺织业的秘密带到美国并代替资本,在美国成功的复制出了被英国政府视为国家机密的英国纺织机器,但却为美国的工业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总统授予美国制造业之父的称号。资本的冒险游走在财富和法律的边缘。 游走在法律刀刃上的顾雏军看起来也是一种资本的冒险。不是为顾雏军辩解,但顾雏军实实在在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为何频频触礁法律?从目前的事实看,顾挪用了科龙资金累计20多亿元,尚有3亿元左右未归还,因此,他成了千夫所指。但值得商议的是,中国的证券业出现挪用客户保证金事件早已不是秘密,中国的上市公司普遍挪用资金更不是秘密,其挪用的数量与顾所挪用的数量也不相上下,挪用的钱却最终由政府来埋单,政府的钱难道不是全体纳税人的钱?他们挪用的资金莫非由政府埋单后就不是国有资产流失了?政府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么?这一切,莫非是民营企业家的身份和国有企业家的身份不同使然? 如果我们把顾雏军事件放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讨论,也许更有意义。不论是资本界、企业界,还是学术界,都应该重视这样一个问题:企业家如何依靠资本的冒险做强做大,求得发展。顾雏军的做法固然不足取,但如果看到这一事件产生的土壤,我们对事件的认识也许可以更为客观,更能有所收获。 马国川:从顾雏军事件反思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证监会已于近期完成了对广东科龙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有限公司及顾雏军等人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行为的调查,并将依照法定程序做出行政处罚。此前,顾雏军因涉嫌经济犯罪已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去年,郎咸平在文章和演讲中指出,某些国有企业的高层利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之机(MBO),玩弄各种手段对国有资产进行巧取豪夺。顾雏军的大名也俨然在册。许多国企高层默不作声,只有顾雏军耐不住寂寞,跳出来与郎咸平理论。郎顾之争成为2004年的一大新闻,顾雏军的名字也迅速走红。 当然,现在猜测顾雏军的最后下场没有什么意义,最重要的是它应该引起人们对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问题的反思。 许多批评者都大力抨击某些国有企业的高层利用所谓的改革,对国有资产进行巧取豪夺。确实,大量事实表明,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确存在压低产权价格、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对这类现象的广泛关注和抗议表明人们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忧虑,更表明人们对国有资产分配不公的不满。 因为国有资产在转让中的贱卖,并未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和浪费,只是改变了财富在社会中的分配,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意味着资产所有权从政府主体向民间主体的转移,财富总量并没有变化。而且,事实上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浪费由来已久,几乎无处不在,对这样的国有资产损失或浪费根本无人问津,只有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资产贱卖才引发了如此强烈的批评,恰恰说明,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指责,实质上是对改制中弱势群体抗议某些不公平再分配的回应。 由于国有企业所有权虚化,人民不可能直接参与交易,所以产权改革实际上是看守者(企业的主管单位,尤其是那些单位的领导者)在出卖所看守而非其所有的财产。在授权与监督机制健全的条件下,产权改革是合法的代理交易;假如没有合法的授权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就难以避免在国有资产分配中产生不公。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所有权转移的过程中,利益明显地偏向了与国有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中的强势群体,尤其是那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国企高层们,而另一些相对弱势的相关利益群体,尤其是企业的工人们,在利益再分配中被边缘化,甚至连其原有的利益也遭到了侵蚀。 顾雏军事件警示我们,确实应该反思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得失。在某种意义上,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就是国有资产的再分配。因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国有企业所有权再分配的相对公平,这就需要在改革中切实尊重和保障企业工人的切身利益。在这方面,波兰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下期征稿 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经常出现各种各样以系闻名并有紧密联系的群体,如德隆系、格林柯尔系、托普系、鸿仪系,等等,但它们都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灰飞烟灭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本报下周评论版读者讨论题目为《造系运动走向衰落》,欢迎来稿,下周二截稿。 E--Mail:janson@ssnews.com.cn。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