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关注格林柯尔系走向 > 正文
 

顾氏资产接盘者迷离 海信自称是最合适的收购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7日 10:1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法争 山东报道

  “海信可能最合适。”8月4日,海信集团副总裁程开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海信集团即将收购顾雏军旗下白色家电产业的消息传出后,海信集团第一次对这一消息作出回应。

  自顾雏军事件之后,其所控制的白色家电产业成为众多业内买家关注的对象。据悉,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表示了收购的意向,海信集团被传出是第一家准备接盘的企业。

  8月4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程开训证实了海信有意接盘“顾氏白电”的传闻,并且称海信已经做好了收购的前期准备。

  抢占先机

  此前有消息称,为了在争夺战中觅得先机,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已经亲自带领大队人马进驻“顾氏公司”的大本营进行斡旋。程开训否认了此消息的真实性:“关于周董带队进驻南方的消息并不确切。”程解释说,海信在南方有很多业务,销售的、采购的、物流的等等,因此,集团的各级管理人员去那里很经常,也很正常。考察“顾氏公司”,了解信息是有的,但集团的高管没有出现有些报道中的那样:就驻在这家公司。

  程开训透露说,海信收购顾氏白电的想法从顾雏军暴出问题就已开始,并且已经做好了收购工作的各种准备,包括思想、意识、财务以及信息、管理、渠道等诸方面。程还特别提到,最重要的可行性分析已经充分论证。

  程开训强调,我个人理解,在众说纷纭的收购对象中,可能海信是最合适的,因为海信是一个扎实稳定,对制造业、对产品执着的企业。对已经经过资本波浪洗礼的“顾氏公司”来说,稳健经营的收购对象,应该是第一选择。

  现在,有意收购“顾氏白电”的企业已排起长队,既有行业内资本,也有外来资金,既有本土企业,也有跨国公司,据消息人士透露,这些企业除海信外,还有美的集团、诚通集团、格力、TCL、香港华润、万和、格兰仕以及惠而浦、伊莱克斯等。虽然对手们个个实力强劲,但按照程开训的理解,海信的把握很大。

  收购动机

  谈到为什么会看上目前争议颇多的“顾氏公司”,程开训直言不讳:“‘顾氏公司’当年是中国白色电器的龙头,有很好的质量、工艺基础和制造能力,有很好的生产制造管理人才,也有曾经辉煌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对任何一个有理想的企业来讲,对一个潜力无限、能大大增强自己竞争力的机会都不会放过,都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

  相对于电视来说,白色家电尚是海信的软肋。目前海信的空调在全国市场占第五六位左右,其中变频空调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冰箱由于发展起步晚,仅为列第十位左右。

  2002年5月,海信从收购北京雪花开始,正式步入冰箱业。据了解,海信冰箱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每月的同期增长幅度都很高。市场调查显示,海信是冰箱行业持续高速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

  历史上,北京雪花最高的年产销量是12万台,而海信冰箱去年就做到了60万台,今年的目标是80万台。但从今年年初开始,海信冰箱产能严重制约销售,销售订单的违约率开始升高。用程开训的话说,“市场与渠道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为了缓解这种状况,海信于今年春天在南京利用南京伯乐电器集团的设备组建了新的冰箱生产基地。

  但产能只有100万台的南京基地并不能满足海信的胃口。程开训说,明年,也就是2006年,海信冰箱将超过100万台,这其中还不包括迅速增长的海外市场。程认为,产能以及产品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大冰箱、海外需要的小容积冰箱等结构性短缺仍然制约着海信的发展。因此,寻找新的产能源是海信的一项战略选择,拥有每年900万台产能的“顾氏公司”自然是理想的合作伙伴。

  程开训向本报记者描绘了一幅海信如果对“顾氏公司”成功收购后的美好图景:海信的彩电、空调、冰箱将三翼齐飞,均衡发展。企业的实力、规模将大大增强,海信在全国的生产制造将呈现出北(辽宁、北京)、东(青岛、淄博)、中(南京、浙江湖州)、西(新疆)、南(广东、贵阳)全面布局的局面。因此,给海信带来的不仅是竞争实力、规模效益和成本控制,更重要的是利润的增加。

  同时,“顾氏公司”的生产和市场优势集中在南方也是吸引海信集团的重要因素。

  由于历史的原因,海信在北方拥有庞大的存量客户,但近两年海信的系列产品增长主要在南方,非常需要南方的产能支持。

  程开训提到,对“顾氏公司”有想法,利用其产能、地理位置,弥补海信在产能、渠道、市场渗透力甚至是产品结构方面上存在的短板是一个出发点。“另外,南方的制造成本、辐射南方市场的能力、物流成本(特别是冰箱与空调)等都会与海信产生巨大的互补。”

  程开训坦言,海信目前不会考虑并购发达国家的家电巨头,但收购顾雏军白色家电企业,是近期工作的重点。


  爱问(iAsk.com)顾雏军 相关网页约216,098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