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探风) 定价权下放非处方药市场添悬念 ——访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秘书长王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 08:01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牛洪军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药品目录》自8月1日开始实施。新旧发改委药品定价目录的最根本区别在于非处方药(OTC)的定价权下放到省级物价部门。新政策将产生何种影响?OTC发展前景如何?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秘书长王伟。
记者:在发改委决定将非处方药物价格下放前,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曾提交了《关于改变非处方药价格管理权限问题的紧急报告》以示反对。反对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王伟:国家发改委将OTC定价权下放省级物价主管部门,可能基于OTC价格更接近于市场化管理的考虑。但鉴于当前我国非处方药管理和市场流通的情况以及不同药品之间的差异,我们认为不宜将非处方药的价格管理权限简单下放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原因有二: 第一,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一样都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非处方药更是具有生产厂家遍布全国各省市,且数量多,规格品种多,流通广的特点。比如对乙酰氨基酚这一个产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文号的生产厂家就有100多个,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实践表明,非处方药相对处方药更加需要一个统一规范的大市场才可以健康发展。 第二,如果列入医保目录的非处方药的价格完全下放到各省级物价主管部门,势必会造成同样的药品在各省价格不同的结果。类似于对乙酰氨基酚这样在全国大多数药厂都生产的产品,各地分别定价易引发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歧视性”定价和不同省市之间的“窜货”,导致市场混乱,给假劣药品以可乘之机。 记者:如今OTC价格下放已是既成事实,作为行业协调机构,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将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 王伟:因为新政策自8月1日起执行,相关配套措施还有待完善,且政策执行要有一个磨合过程。现在许多企业正在学习政策精神和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作为协会,我们将基于市场公平原则和市场规律基本原则,维护企业利益。既有利于企业又有利于消费者的政策我们还是要争取的。但是政策执行要有一个过程,再者说各个省的差异也很大,也许各省出现的状况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严重。可能个别企业、个别地方存在突出问题,我们会根据情况,为企业和消费者反映。记者:近年我国非处方药行业发展状况如何? 王伟:在GDP和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的双重拉动下,非处方药市场的增长速度呈现出逐年加大的态势。 Nichol a s H a l l 公司的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为263亿元,同比增长了7.8%;2003年增长幅度达到了11.4%;2004年销售额增至329亿元,增幅达到了12.3%。而我们认为,在这329亿元中,仅统计了全部非处方中成药销售额的20%,我们推算,2004年全部非处方中成药的销售额应为165亿元,因而中西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的总和应为461亿元。 而根据上海致联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对于北京、上海等8大城市的调查,在非处方药市场中,中成药销售额的增长速度比西药快,中成药的市场份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003年和2004年已经超过了40%。 记者:我国非处方药行业取得快速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王伟:我国OTC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是具备一定条件的。 第一,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知识的普及,自我保健在公共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二,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行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制度,这对自我药疗是有一定促进的。在数量上,国家对非处方药的遴选已有4000多种了,具备了一定规模;在市场监管政策上,如非处方药可以在大众媒体作广泛宣传,而处方药则不能,从而非处方药具有广告优势;非处方药也可进入医保目录,百姓可以直接买药,医生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开非处方药且可以报销,这都是政策支持。 第三,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也有利于非处方药的发展。由于中国在化学药方面没有多少专利药和创新药,依照目前的发展水平和现状,化学药企业生产非处方药具备了一定条件。而若搞处方药和专利药,与外国相比,在资金、科研水平上有一定距离;另外,中医药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原材料优势,我国大约有78%的非处方药是中药。 此外,我国目前推动的医药流通体制改革也有利于非处方药的发展。 记者: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非处方药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如何更好地应对? 王伟:自我保健、自我药疗在国际上是作为公共卫生资源的一部分,在我国这种意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主要可能是政府意识有待加强。百姓也还没有普遍意识到自我保健、自我药疗的重要性,还大都停留在看病太贵、自已买些药治疗的动机上。这有待于宣传的进一步跟进。 从国际上来看,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膳食补充剂市场是很大的,无论是人均用药量及日常保健人群数量与国外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这种状况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在一些大城市,维生素、矿物质类药销量已超过感冒药,成为零售中最大的一类药。 此外,在国际上,自我药疗因直接面向消费者,所以强调药品质量,最可靠的、最有保障、品牌忠诚度最高的药品才可以作为OTC药品。OTC药品生产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且具有品牌优势。在国内普遍认为OTC是老药,相对科技含量低,什么企业都可以生产。另外,企业在创新、科研和开发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剂型开发、包装设计做的也不到位。企业在工艺创新和剂型创新方面其实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的。如在美国约有10万种OTC产品,选择余地非常大,而国内仅有4000多种,选择余地较小。 记者:非处方药市场是否同样存在流通环节过多、药价虚高问题? 王伟:百姓感觉医药费用太高,不是因为某一种药品的定价太高,而是在医院看病太贵造成药价高的印象。因为医院有以药养医的利益驱动,医生趋向于开高价药。 我们认为,国内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定价其实并不高。如抗生素价格并不是很贵,尤其是发改委在反复降价以后,不少抗生素价格已比较便宜。流通环节过多的格局其实早已打破,许多大型连锁药店已直接从生产企业进货。商业环节,特别是药店受规模和实力限制,不具备抬高价格的实力。目前,药店经常指责品牌药厂销售政策不公,给医院的回扣高,进价低,而给药店的价格高,利润微薄甚至无利可图。这种矛盾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较为普遍。目前,国内药店仅有20%左右是盈利的。我们认为是以药养医机制造成了医药费用高企。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