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顾雏军--树大必须根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19:01 《英才》 | |||||||||
因为树大容易招风,所以树大必须根深。然而,顾雏军的企业之树长了一丈,社会关系这个根却只有一寸。 口述·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钟朋荣/整理·本刊记者 戴璐 是财富转移者还是财富创造者?
我认为,评判一个商人的功过,关键要看他是否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创造了多少财富。如果一个人通过企业并购,或通过上市公司的控制等资本运营活动,只转移财富,而不创造财富,那他就是一个高级扒手,而不是企业家。相反,如果一个人并购企业后,苦心经营,为社会带来了就业、税收等方面大幅度增加,他就是一个有贡献的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违规,甚至可能违法,但他对社会的贡献不应该因为他的错误而否定。 一直以来我对顾雏军无法获得一个基本判断,只能像很多人一样,在媒体上看大量对他质疑的文章。那么,顾雏军到底是一个高级“扒手”,还是一个企业家呢?这就要看他收购企业后干了些什么,干得怎样,总之,用事实说话。 据他讲,科龙被他收购短短三四年后,税收从2.1亿做到了5.6亿,雇员从2万人壮大到3.5万人。如果这些数据真实,说明他为社会做了不小的贡献。问题在于,怎样让更多的人相信上述数据是真实的。因为上市公司造徦太多了,造徦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因此,人们怀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想有一点似乎可以说明问题。顾所持有的科龙股份即将出手。据他讲,价格至少可以卖到净资产以上。这说明业内外人士还是很认可科龙的潜力。在股市大市不好的情况下,在科龙被立案调查并已停产的情况下,花了4个多亿购进的股份在几年之后能卖出这么好的价格来,说明经顾整合后的科龙是一个资质不错的企业。如果以上这些信息是真的,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顾是一个很能干的企业家,或许是一位做了些错事的能干企业家。 国有资产是否流失? 顾雏军动用了一些西方收购的常用技巧,来降低他的收购成本,这是每个商人都会去做的事。如果在他的交易中真的有国有资产流失,我们应该质问那些卖国有资产的部门,而不是买这些资产的商人。 顾雏军跨越几个省收购国有资产,如果我们的政府机构屡屡被顾收买,那说明我们政府机构已相当腐败。我不相信我们的政府部门会如此腐败。我相信每个地方的交易都不是一个人说了算,都应该有一定的程序,特别是如此大的交易。 被顾收购的企业,都是比较差的企业,或者是经营不下去的企业。顾收购后,盘活了资产,让一批不景气的企业甚至已经停产的企业为社会造福,总比将这些资产烂在国有篮子里,让职工失业要强许多。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即使出售价稍低了点,也是值得的。 收购容易消化难 我认为,企业并购有三类:养猪、养儿子和当人贩子。以顾雏军对科龙等企业目前的运营状况,更像是在养儿子。 在家电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顾雏军以较低的投资,大量收购闲置的生产线和不景气的企业,然后用新的机制对其进行整合,迅速实现了规模效益。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其他人所没有发现的大量可以整合的廉价存量资产。从这一点看,他是中国企业家中的高手。 但是,顾雏军在冰箱大王的理想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盲目进军汽车业,显得操之过急。特别是近几年来,不停地收购,不仅导致人们对他收购资金的怀疑,也引起人们对他整合能力的怀疑。一个企业家不能把所有的事都做完。收购容易消化难,跨地区跨行业控制这么多家企业,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把这些儿子养大养好。 我国这几年进行企业并购的,凡大规模并购,且跨行业并购的成功者少,失败者多。三九、轻骑之类的案例太多了。顾雏军能否把那么多企业,特别是跨行业的企业消化掉,我表示担心。 人脉是企业家生存的根 在我看来,顾的长处是有战略眼光,也有管理能力,是位难得的实干家。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人脉关系的商业环境里,要做好企业光实干还不够,还得把关系做好。 中国有两句古话:一句是树大根深;一句是树大招风。把树大根深这话倒过来理解,则是根深才能树大。顾雏军注意经营企业,而不注意经营人;只顾让树长大,没有细心扎根,这可能是个缺点。 他认为,创造财富,多交税就应该得到尊重,没必要去奉承社会,更没有必要去讨好政府。这在那些比较规范的市场环境可能行得通,但在目前的中国社会环境下,可能会碰壁。 在中国,凡成功的企业家,都善于面对现实。作为“海归”,在国外呆了多年后回到国内创业,如不能入乡随俗,很难在中国的商业社会里安身立命。 顾雏军带着海归企业家的气派横冲直撞,在处理大家的疑点和好奇的时候,不是斥责就是不屑一顾,也许他认为这是商业秘密,或是没有必要向大众解释。但你毕竟是上市公司,而且是几家上市公司,别人有权利了解,你也有义务解释。你越不解释,别人就认为你的问题越大。顾所面临的现状说明,企业家在关系建设上犯大忌,迟早会把自己搞得四面楚歌。 因为树大容易招风,所以树大必须根深。然而,顾雏军的企业之树长了一丈,社会关系这个根却只有一寸。从顾的交谈中可以感觉到,他与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等方方面面,关系都比较紧张。树大根浅本来就很不稳,而顾雏军始终把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整个社会质疑的主要对象,麻烦就在所难免。 让更多的企业家一心一意创造财富 对企业来讲,应当面对环境、适应环境,因为他们改变不了环境。 但如果一个社会,创业的环境太差,谁还愿意创业。像顾这样的人,办一个企业不够,还要办几十个企业,到处去收购,一天干十多个小时,累死累活,这是一些最想不开的人。据顾讲,他在回国前已经有上亿的资产,如果为了钱,他没有必要这么辛苦。然而,恰恰是在我们这样的社会,对这些最想不开的人并不同情,并不理解。特别是那些仇富心态比较重的人,他们的愿望是这些企业早早垮掉,这些人早早的死掉。死得越惨,他们就越开心。 也有的人可能不是因为仇富,而是出于一己之利,无事生非,处处找麻烦。他们不是千方百计地让人们创造财富,而是千方百计地让人创造不了财富。结果,将很多的创业梦想扼杀在摇篮中。很多不善于搞关系的人,成为这种环境的牺牲品。 一份调查表明,我国许多经理人有70%的精力用于各种公关活动,只有30%的精力用于管理。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生存环境所致。 这些年,我们比较多地研究企业失败的内在原因,却很少研究企业失败的外在原因。事实上,许多企业的失败,不是企业家无能,而是外部环境太差。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媒体,应该为改善创业环境多做工作,让中国企业成功的多一些,失败的少一些。特别是让那些不善于公关的专家型企业家,让那些从国外归来的缺乏公关习惯的创业者,也能在中国这个土壤上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科龙大事记 2001年底,格林柯尔击败通用电器、松下以及惠而浦等公司,以3.48亿元购得科龙20.6%的股权实现入主控制。 2002年科龙当年扭亏为盈。 2003年,科龙冰箱销量重回国内第一,空调销量稳居前三位。 2004年8月17日,香港学者郎咸平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认为顾雏军席卷国家财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话音刚落,顾雏军以个人名义向香港高等法院递交诉状,状告郎咸平诽谤。自此,“郎顾之争”愈演愈烈。 2005年4月29日,国内上市公司科龙电器(000921)年报报出6000万巨亏。10天后,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2005年5月13日,公司公告称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分手; 2005年7月6日,科龙承认有股权出售的意向; 2005年7月7日,科龙电器持有的华意压缩5928万股国家股部分资产因合同纠纷被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查封; 2005年7月8日,科龙宣布6月24日收到公司3位独立董事的辞呈。 2005年7月11日,科龙电器小股东严义明通过媒体和网站向科龙电器全体股东征集提议权及投票权,提议召开科龙电器临时股东大会,罢免该公司包括董事长顾雏军在内的三名非独立董事及三名独立董事,同时提议选举严义明等三人为科龙电器新的独立董事。 2005年7月14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称,2005年上半年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亏损; 2005年7月15日,公司表示因有重大信息即将披露,股票将停牌一天。 2005年7月19日,停牌两个交易日的科龙电器以跌停的方式复牌。 2005年7月14日、19日,顾雏军独家接受《英才》杂志采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